糖尿病患者采用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的效果分析
王海珍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海珍,. 糖尿病患者采用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的效果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2023.1. DOI:10.12721/ccn.2023.159005.
摘要:
应用生化检验法和常规检验法,对糖尿病的最后诊断准确率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了100例糖尿病患者,经过商议,决定以这10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按硬币法,将这100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观察组,各有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检验,观察组使用生化检验,并将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诊断结果的正确率高于对照组,漏诊率低于对照组,数值差异显著,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与常规检验相比,生化检验对糖尿病患者的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糖尿病患者常规检验生化检验效果
DOI:10.12721/ccn.2023.159005
基金资助:

糖尿病(DM)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与生活习惯、年龄、生活水平、免疫功能和饮食结构等密切相关,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是因为人体内的胰岛素代谢异常而导致的一种分泌疾病,患者通常会表现出高血压、口渴、饥饿、日渐消瘦、多饮等症状,因为它的发展比较隐蔽,而且速度比较缓慢,随着病程的进展,器官和组织都会长期处在高血糖的环境中,从而导致患者的内脏受到损伤,严重的还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性病变。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1]。目前,该病主要通过口服药物、饮食、运动及胰岛素等手段进行治疗,但其治疗方法及发病规律尚不清楚,且反复发作,并发症多,严重影响疗效,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威胁。在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抑制疾病的不良变化,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2]。因此,对这一类型的疾病,必须提高其诊断的准确度,才能实现早期防治。因此,寻找一种快速、有效的检验方法,对该病进行早期、精确的检验,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以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验来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在临床上主要是从尿液和血液两个方面来进行检验。因为患有糖尿病的人,体内的血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而肾脏会对血糖进行再吸收,当血糖浓度超过了肾脏的吸收范围,就会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所以,尿常规检验在糖尿病患者中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是,因为其在临床上的操作比较繁琐,而且其敏感性不高,很难得到比较理想的检验结果,从而造成了误诊和漏诊的现象,从而延误了患者的早期治疗,加重了患者的病情,影响了临床的疗效和预后。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深入,在糖尿病的诊断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而生化检验具有简便、快速、快速等特点,而且生化检验技术的进步使得生化检验的准确性越来越高,目前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快速的检验到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血糖和血红蛋白不可逆反应的产物,它与血糖浓度成正比,可以反映最近三个月患者的血糖水平,可以很好的反映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空腹血糖是判断患者血糖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在血流中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病情的诊断[3]。本研究分析了糖尿病患者采用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的效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了100例糖尿病患者,经过商议,决定以这10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按硬币法,将这100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观察组,各有患者50例。对照组为18名女性,32名男性;年龄在35~67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4.21±1.58。观察组19例为女性,31例为男性;年龄范围从34~68;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4.34±1.24。根据上述方面可以知道,具体内容有:年龄最大值、年龄最小值、平均年龄值、男患者人数、女患者人数,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不显著,均通过统计学的方法,研究整理了组间基本资料,也就是 P值>0.05,具有比较研究意义。

数据收集的条件:(1)了解并同意进行该试验;(2)能够与人正常交流。排除标准:(1)心脏、大脑及其他器官有严重疾病;(2)肿瘤患者;(3)哺乳期妇女和妊娠妇女;(4)患有精神疾病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检验方式,采用尿分析仪收集被检验患者的尿样。

观察组:实施生化检验方法,在进行实际检验工作前,要求患者在8个小时内不进食,不喝水,然后使用生化分析仪抽取患者静脉血,通过葡萄糖氧化酶法对患者的空腹血糖进行检验,如果患者的空腹血糖低于6.0 mmol/L,则说明患者的血糖没有异常,需要至少重复三次,最终的数值取三次的平均值。在200 ml的水里加入75 g的葡萄糖溶液,指导患者喝下,两个小时后,患者继续抽血,这段时间患者不能用药,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

对两组患者的确诊、漏诊与误诊情况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 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分析,以百分率和(均数±标准差)分别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采用的是对其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进行检验,在分析和观察两组相关数据后,如果 P<0.05,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诊断正确率上,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6%和80%;在诊断漏诊率方面,观察组的数据为4%,对照组的数据为2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观察组数据均优于对照组数据,数值差异性和区别性显著, P<0.05,证明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情况请参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漏诊率和准确率 (%)1.png2.2对比两组患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在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从以下数据可以看出,观察组数据均优于对照组数据,数值差异性和区别性显著, P<0.05,证明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情况请参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2.png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的、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特点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的代谢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诊断技术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攀升,预计到2025年将会达到3亿人,它已经成为仅次于心血管和恶性肿瘤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这不仅会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还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现在,糖尿病已经在全球慢性病的死亡率排名中,跃居第二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其实很多心脑血管病都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在这种紧迫的情况下,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因此,对糖尿病的研究一直在取得进展,新的防控策略和方法也一直被用于临床。糖尿病分为4种: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它特殊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在急性感染、外伤或其他紧急情况下,严重高血糖可以是短暂的,此时不能被用来做糖尿病的诊断,如果没有症状,要重视血糖化验的重复性。无论是 ADA还是 WHO,对于没有临床表现的患者,都应同时出现两个血糖值异常[4]

糖尿病致病机理在于: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其确切的致病机理并不一致,但已有研究表明其与遗传、自身免疫和环境等因素有关。欧阳良良等人认为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遗传易感性造成的胰岛素细胞受损,从而无法生成充足的胰岛素或者胰岛素无法得到有效的使用,从而引起了该病。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特点,缺乏运动,营养不平衡,环境污染,年龄增长是导致T2DM发生的重要因素。在胰岛素抵抗的形成过程中,能量代谢紊乱,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沉默信息调节因子信号通路下调,炎症反应,中枢调节紊乱,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妊娠糖尿病是一种特殊的糖尿病,它的发生有两个原因:第一,随着孕周的增大,胎盘分泌的各种抗胰岛素的激素和细胞因子的数量会越来越多。二是胎盘中分泌的胰岛素酶增多,它可以降解胰岛素,导致胰岛素失去活性,这就导致了正常孕妇患糖尿病的风险[5]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对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系统的干预,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传统的临床化验主要是通过尿常规检验来诊断,但是这种方法对糖尿病的诊断灵敏度不高,而且操作繁琐,患者和医生对此很难接受。近年来,随着生化检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用于糖尿病的辅助诊断。生化检验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检验周期短、诊断准确率高等优点。对于疑似糖尿病的患者,可以通过检验血糖、糖耐量、三酰甘油、糖化血红蛋白等来明确诊断。空腹血糖可以反映出患者吃饭前的血糖,如果糖耐量测试结果偏高,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度。糖化血红蛋白是一个比较敏感的指标,它可以反映出3个月内患者的总体血糖水平,可以用来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行抗血糖治疗。三酰甘油水平不正常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6]。由此可以看出,采用生化检验可以从多个灵敏度指标来分析糖尿病的发病情况,从而提高疾病的检出率。如果是生化检验的话,只需要取一小部分的血样,然后用全自动生化机进行检验,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检验结果。与传统的化验方法相比,生化化验方法具有操作繁琐、成功率低等优点。但是,在确诊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生化检验的异常,如果无法确诊,就应该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来做出判断,以免出现误诊和漏诊[7]。在检验的时候,如果发现有低血糖的患者,如果生化检验结果在正常的范围之内,那么就应该根据患者近期使用磺胺类药物和胰岛素药物的用药史,再结合患者饮酒等情况,来分析生化检验结果是否正常,从而提高糖尿病的诊断准确率[8]。在进行生化检验的时候,如果出现血糖波动,可能是因为饮食过多,或者是因为饮食过多,或者是因为便秘而引起的。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诊断结果的正确率高于对照组,漏诊率低于对照组,数值差异显著,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5。可见,与常规检验相比,生化检验对糖尿病患者的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糖尿病是一种由于机体生理功能障碍和胰岛素分泌障碍而导致的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患者血糖升高,并伴有尿糖。人体内的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出现了异常,会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肾等功能障碍。在临床上,对糖尿病进行检验的方法有很多,传统上采用的是尿检法,由于其检验结果与临床诊断的结果不一致,因此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还会导致病情出现延误[9-10]。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生化检验技术以其简便、快速、高效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糖尿病的临床诊断。目前,临床上最主要的检验手段就是血液生化检验,它可以结合空腹血糖、甘油三酯等,对糖尿病进行精确的检验。但仅凭血糖水平来进行糖尿病的诊断,存在着漏诊率、误诊率比较高的问题,因此,生化检验在诊断方面的准确度也比较高,这也就减少了检验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此项试验是以生化指标为基础,通过检验患者血清甘油三酯检验、糖耐受试验和空腹血浆葡萄糖,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为糖尿病的诊断提供相应的依据[11-12]。在临床上对糖尿病进行检验时,传统的检验方法是通过检验尿液含糖量来进行糖尿病的诊断,但是这种方法的检验流程比较复杂,而且检验效果并不理想。用生化检验来进行糖尿病的诊断,在缩短检验流程的同时,还可以对空腹状态下患者的血糖、饮食2小时后血糖等多种水平进行检验,从而将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清楚地反映出来,从而提升了检验的特异度、敏感度以及检验有效率[13-14]

综上,相对于常规检验,生化检验对糖尿病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生化检验异常并不意味着被检者就是糖尿病患者,它只是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准确的参考依据。为了让临床诊断的准确率更准确,在临床检验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更新检验理念和方法,并且确保整个检验环节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管卫东,张晓梅. 常规检验和生化检验对糖尿病患者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21,17(09):85-87.

[2]郎华. 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用于糖尿病诊断的临床价值对比[J]. 中国实用医药,2021,16(29):71-73.

[3]任远豪. 探讨尿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J]. 名医,2021,No.113(14):96-97.

[4]关于旺. 探讨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糖尿病新世界,2021,24(10):66-69.

[5]丁慧. 常规检验及生化检验在糖尿病患者诊断中的特异性价值对比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2021,24(05):75-77.

[6]李亚楠. 常规检验及生化检验在糖尿病患者诊断中的效果观察及检出率影响分析[J]. 实用糖尿病杂志,2021,17(01):148-149.

[7]陈家良,李自薇. 尿液检验与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效果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2021,24(01):71-73.

[8]古广宏,郝秀春,苏炳森,苏小杰. 糖尿病诊断中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的应用价值比较[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9):115-117.

[9]唐苏宁. 糖尿病诊断中尿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的效果比较研究[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1):148.

[10]赵盈. 糖尿病诊断中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的价值比较研究[J]. International Infections Diseases(Electronic Edition),2020,9(01):87.

[11]张丽余. 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用于糖尿病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8):204+206.

[12]姜铁生. 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应用在糖尿病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4):102.

[13]王志国,赵慧玲. 临床糖尿病诊断中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的价值对比分析[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23):183+193.

[14]章瑾. 两种不同快速检测方法对糖尿病患者诊断效果分析[J]. 四川解剖学杂志,2019,27(02):44-4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