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意义上,“伦”指向在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理”理指向一般性的道理和规矩,“伦理”是使人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和谐有序的发展的一般性道德规则。“伦理”这个概念一般来说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恰当;二是伦理是道德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教育伦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各部分之间道德关系的学科,是教育活动进行的价值依据。那么教育伦理便指向了教育活动中的行为依据,体现的是教学过程各种行为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文章认为对于思政教育目的的反思应当从教育伦理的角度着手,因为人是教育活动的共同起点,那么从教育伦理的视角下对“人”的分析也就为思政教育目的找到了一个逻辑起点,这将有助于我们得出思政教育应当如何这一根本性的结论。
一、思政教育目的研究概况
纵观思政教育目的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其在自身纵向的发展以及横向的现实状况中,存在着不同的争论,但是这种争论的存在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学术界对教育的目的就有争论,由此引申到思政教育领域,也必然有相似的争论。抛开对教育无目的论的曲解,文章认为教育存在着目的。而下文也将在这一前提下开展对思政教育目的分析。当前学界将思政教育目的主要区分为两种,其一为社会目的,其二为个人目的,前者是将思政教育作为手段,将加教育对象培养成合乎某种规范的公民;后者是将受教育者作为目的,培养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究其原因,在于思政教育一方面作为社会实践活动,自然要反映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发展进步服务。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也就是说,认识和改造世界是人的一切实践活动所面向终极目的,而思政教育目的就在于教育和引导教育对象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如何做得更好;另一方面思政教育作为教育的另一种组织形式也应当关照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发展变化的思想实际。也就是说,思政教育本质上不仅仅是社会实践活动更是一种培养人的思想的活动,因而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述两类目的确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思政教育的社会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公民,意味着为教育对象设定了一个既定的发展目标,思政教育成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将人塑造成社会所期待的样子。而这样的人,在马克思看来,是工具化的人、有缺陷的人、是异化的人!思政教育的个人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这一点对于作为教育分支的思政教育来说显得过于空泛,思政教育能针对性地发展人的哪方面能力或者提高人们哪方面认识并没有明确指明。此外,就思政教育目的的维度来说,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社会热点和社会问题的评判是会呈现出差异的,但是对真善美的要求,是可以在某种高度上达成一致的。这也就意味着,任由时代变迁的现实环境从而引起人的思想变化,思政教育便有一个至高的目的——促进思维理性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其社会目的还是个人目的的设定都将人与社会割裂,前者无暇顾及人的特殊性,后者则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无论是根据社会需要所提出的目的进行培养,还是让思政教育回归教育本源,其问题并不在于这样分类合不合理,而在于这一目的仅仅是思政教育的某个目的,偏而不全。
二、思政教育目的确立的逻辑起点是“人”
毋庸置疑,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性活动。思政教育目的“是指通过思政教育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结果”[1],也就是说思政教育目的在于教育对象培养成在思想上、在行为上符合一定规范的人,并由此达成人们所期待的结果。可见,思政教育目的的达成,是由人出发,在教育过程培养人,培养合乎要求的人。因此,立足于人,从何谓思政教育,为何开展思政教育切入,有助于把握思政教育的核心要义,并以此作为目的确立的逻辑起点。
首先,何谓思政教育,《原理》将其定义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育大类的分支学科,思政教育边界的确立是其独立性的体现。而边界的确立主要是对教育客体的确认。客体是教育活动中,主体塑造和改变的对象,主要表现为与提高教育对象某方面素质相对应的附着于教育对象内在的功能性结构和要素。思政教育客体是“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和政治方面‘内在的功能性要素’”[2]。也就是说,思政教育客体是思政教育主体作用和改造的对象,是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其次,为何开展思政教育是由思政教育根本矛盾决定的。矛盾是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内在根据和根本动力。人的思想价值观念与社会要求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差距是思政教育的根本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既是思政教育存在的价值,又是其目的确立的主要依据。个人和社会思想价值观念的矛盾,集中体现了思政教育的主旨即“培养什么样的人”[3]。就思政教育而言,它作为一种素质教育,致力于通过教育活动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一方面在知识层面能对社会存在基本事实做出科学的认识,在价值观层面做到基本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在实践方面,教育对象能发挥其主体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内化所形成的科学知识、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在面对具体事件时,外化为正确评判社会问题的能力。综上,通过对何谓思政教育和为何开展思政教育问题的层层分析,我们发现思政教育依然是从人出发,培养具有某种知识能力的人。
三、教育伦理视域下思政教育目的确立需要正确处理的人作为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
人的实践活动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4]思政教育作为人重要的实践活动,其目的的确立也是由人的内在尺度所决定的,因此也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从“人”出发明确思政教育目的还需要处理好人作为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从目的与手段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人的价值分为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两种不同价值形态。前者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深刻体现着思政教育本质方面。它是指从思政教育实践性和阶级性出发,把社会作为价值主体,通过对社会成员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以达到满足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需要,而人则成为社会的工具。后者则是把个体作为价值主体,突出思政教育在满足现实个体的精神需要,主要体现为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个性发展以及人的意义世界的建构等方面。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社会的发展也同样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作为人而真正成为人,而不是成为工具。思政教育是作为特殊的教育分支而存在,其核心问题是培养思想和行为正确的人,其落脚点是个体本身。思政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人、关照人和服务人,本质在于提高主体的自我意识,通过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正确看待客观需要,既保证自身的能力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又保证自身需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即思政教育最终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四、教育伦理视域下思政教育目的的合理走向
黑格尔曾经深刻地指出:“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在一个世界中人具有他的现实性(实在性),这方面是要消逝的,这也就是他的自然性、他的舍己性、他的暂时性;在另一个世界中,人具有他的绝对长住性,他认识到自己是绝对的目的。”[5]思政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人的这种绝对目的,积极实现由“认识自己”向“成为自己”的转变。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直接目的都是依附于人的外在延伸,所展现的是一种工具性价值。而个人价值和个人目的都是人的本质的发展,所展现的是目的性价值。对工具性价值具有制约和支配作用思政教育的目的性价值是把个体作为价值主体,社会作为价值客体,立足于个体精神需要、满足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意义世界构建方面的价值。它是思政教育向人的一种回归。
(一)思政教育要促进人的心智发展
马克思提出“要培养人的一切属性,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6]。由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教育的特殊分支,思政教育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人的思想政治属性,要促进人的心智发展。
(二)思政教育要传递知识之真、精神之善与实践之美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7]。这就是说教育通过教人求真,让人成为真正的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这里的真,指向知识的真。知识之真,称为真理,是思政教育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为要教人正确的知识、观念,教人以真理,从而让他们能够客观理智的看待世界,拥有丰富的知识,拥有开阔的视野,这是促进人的世界观的形成。“善”在这里不是指向一种好的状态,而指向一种好的性质。思政教育应当通过表现善的教育内容,比如道德的塑造,情操的熏陶等,塑造人的健全人格,促使人形成健康的心理。思政教育教人求真,学过真知之后,教人以善的精神为指导将知识得以运用,得以恰当的运用,这就将个人与社会通过实践活动相联系了起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善的精神品质,将会导致失去善恶的判断,失去追求理想生活的前提。精神之善是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方面。“美”是对真知与精神的一种调和。人在现实的活动中单一的学习真知、或者单一的形成道德而不进行实践活动,是不完整的。通过对美的追求,个体可以在实践中达到无限状态。在“真”与“善”之后,在明白对与错、应当与不应当之后,个体的实践活动就不断的去追求美的状态。这种美,是合理的方式,是优雅的言语……就像“当外界的法律内化为心中的道德”之后,个体处于“万物皆备于我”的状态,这是美的实践。也正如钱学森先生所说,一个大写的人,必须由科学的真知与人文的精神这两个支柱来支撑。
(三)思政教育要促进理性思考与理性表达
思政教育将生活当做学习的一部分,在学生生活的过程中注重技巧的运用,比如: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促使人的理性思维的形成,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体会乐趣中学习。在真实的课堂中,通过有效的组织情景示范、探究式学习等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开放自己的思路,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得到理性表达能力的培养。
[1]陈万柏,张耀灿.思政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15
[2] 赵野田,张艳红.思政教育客体[J].东北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56- 160.
[3]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 12- 09(010).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张世英.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273.
[6] 马克思:资本论(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9
[7]方明. 陶行知教育名篇[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