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一类病变,在院外或院内被细菌侵袭后,都有可能导致感染的发生并诱发一系列其他疾病。尤其自身机体免疫力低下,对病原菌侵袭的抵抗力不足的患者,如不能对细菌感染的情况进行有效处置,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安全[1]。从青霉素被发现并应用于各类感染的治疗以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种新型的抗菌药物也不断增加,药物也不断升级,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抗生素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其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多、频次越来越高的同时,抗生素滥用的情况也日趋严重[2]。临床治疗中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各类细菌耐药性升高,机体对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治疗效果下降,细菌感染类疾病治疗难度随之升高[3]。因而,在对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前,做好致病菌的检测及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对于药物的合理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医院不同科室不同来源的标本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并对其细菌耐药性进行分析,研究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抽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湖北省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各科室送检的不同来源的标本5916份,不存在重复送检的情况。其中,血液标本2111份;痰液标本1952份;尿液标本1192份;分泌物标本361份;引流液或胸腔积液标本300份。标本的供应者中男2721例,女3195例,年龄8~78(48.29±8.14)岁。标本的供应者均不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及药物过敏史的情况。本次研究符合医院伦理规范的相关要求,且经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所有入组研究的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保存、运送及检验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不存在干扰因素影响,标本之间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临床微生物标本在采集完成后,要对其进行密封处理送入实验室,且保存温湿度要合理,避免因保存不当导致标本中混入其他病原菌。对标本进行检验时,需按照要求对血液标本、痰液标本、尿液标本、分泌物标本、粪便标本实施均质化处理,然后实施标本接种,根据标本来源的不同可选血平板或麦康凯琼脂平板进行接种,然后将平板置于恒温培养箱内进行培养。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记录其大小、形状、颜色、表面的光滑程度、透明度、边缘形态等,根据观察结果确定菌落是否为纯菌落。选择培养基中的可疑单个菌落对其实施纯化培养。培养完成后,对菌落进行分离处理,使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2 COMPACT型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菌株进行鉴别。通过鉴定仪器无法直接鉴别的标本,可以采用微量生化管进行分离后进一步判断。同时采用肉汤稀释法,对细菌做不同浓度的稀释处理,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进行测定。
细菌耐药性监测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以Micro Scan自动化仪器进行细菌耐药性测定。研究中使用的标准质控菌株包括: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7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肺炎克雷伯菌(ATCC 700603)、奇异变形杆菌(ATCC 13315)等,均由北京华越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细菌的耐药性、敏感性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定的相关标准(M100⁃S17规定的折点)进行判断。其中,因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可能会产生β⁃内酰胺酶菌,需要通过增效确证试验对其进行准确判断。
微生物的检验及细菌耐药性监测的所有操作均严格遵循《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研究中涉及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头孢呋辛、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氨曲南、阿米卡星、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等。
1.3观察指标
统计标本中各种病原菌的检出情况(包括标本涉及的科室、标本的来源、致病菌的类型及占比),分析不同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
2结果
2.1标本中各种病原菌的检出情况
5916份标本中,共检出致病菌株800株,检出率为13.52%。其中,血液标本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13.07%(276/2 111),痰液标本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14.86%(290/1 952),尿液标本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14.93%(178/1 192),分泌物标本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8.31%(30/361),引流液或胸腔积液标本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8.67%(26/300),以痰液标本和尿液标本中致病菌的检出率最高。对标本涉及科室进行统计,致病菌排在前3位的科室分别是重症监护室、呼吸科、泌尿科,其各自的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31.06%(132/425)、27.89%(70/251)、25.00%(83/332)。
800株致病菌中,涉及革兰阳性菌231株(28.88%),其中,检出率排前两位的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比分别为14.38%、10.88%;革兰阴性菌569株(71.12%),检出率排前5位的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占比分别为13.63%、13.00%、11.62%、11.25%、10.25%,见表1。
表1致病菌株的检出及分布情况统计2.2病原菌耐药情况分布
分别对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检出率居于前列的菌株行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可见,多数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哌拉西林及苯唑西林有较高的耐药率,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这三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可达100.0%,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和万古霉素的敏感性较高,可达100.0%。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呋辛耐药性严重,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0,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均有较好的敏感性,鲍曼不动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对大多数抗生素都有高耐药性,见表2、表3。x̄±s
表2革兰阳性菌耐药率监测(%)注:-表示无相关数据
表3革兰阴性菌耐药率监测3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和各类新药研发投入的增加,抗菌药物的种类、数量都大大增加,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也呈现不断扩大现象,这使得临床上抗生素使用中凸显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无适应证用药、使用剂量超范围、联合用药中存在配伍禁忌、重复用药、药物的给药途径不当、药物的用药时间不当等时有发生,这也是临床滥用抗生素常见的问题[4]。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在各类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常规药物无法发挥有效治疗作用,治疗效果的降低也会造成患者病情的加重和治疗时间的延长,影响患者的预后。有研究指出,耐药菌株出现后,具有传播性,不仅影响某个区域内患者的治疗,还会成为众多医疗机构共同需要面临的问题[5]。加上部分细菌存在多重耐药性特征,给临床治疗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以青霉素为例,其是最早的抗生素,对多种病菌造成的细菌性感染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在临床应用中,给药剂量、时间的不规范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6]。本文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100.0%,提示临床发生这两种细菌侵袭感染引起的疾病,青霉素无法发挥治疗效果。此时需采用药效更强的抗菌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而随着药物药效的增强,细菌的耐药性也在不断变强,就需要不断有新的强效药物出现方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控制。如不改变抗生素滥用的情况,这种不断更换治疗药物的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本文对医院不同科室不同来源的5 916份送检标本的致病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共检出致病菌800株,其中重症监护室、呼吸科及泌尿科送检样本中的致病菌检出率高,痰液、尿液样本中致病菌检出率高,标本的科室与来源结果呈现较高的一致性。这可能与呼吸科患者密集、细菌可经飞沫等方式传播有关。而致病菌中,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的检出比例约为3∶7,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革兰阳性菌的耐药性试验显示,其对青霉素及哌拉西林、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均为100.0%,提示这两种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治疗,要避开这些药物的使用。在革兰阴性菌的耐药试验中,检出率排在前5位的致病菌对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均较高,而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0,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耐药性为0.8%;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均在5%以下,提示这类细菌对第二代、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在治疗中可选择敏感性较高的第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药物。
综上所述,临床上不同来源的标本实施微生物检验及细菌耐药性监测,有利于掌握医院不同科室的致病菌分布情况、药物耐药情况,并根据其分布特点、对药物的敏感性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的同时,避免因抗生素滥用造成的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余建洪,张肃川,陈喻,等.2020—2022年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抗生素杂志,2022,49(01):110-119.
[2]郑铭,陈丽华,付陈超,等.湖南省细菌耐药监测网2012—2021年细菌耐药性监测报告[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2,22(12):1425-1437.
[3]唐咏雪,王思雨,谢小兵,等.湖南省细菌耐药监测网2012—2021年胸、腹腔积液细菌耐药性监测报告[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2,22(12):1438-1451.
[4]周莉,周洁,魏丹丹,等.江西省某三甲医院2012—2020年ICU病房细菌耐药性监测[J].实用临床医学,2022,24(06):103-108.
[5]卫清,李瑜珍,张惠媚,等.2020-2022年深圳市某中医院细菌耐药监测及耐药性分析[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2,15(12):2176-2180.
[6]陈贇,方松林.细菌耐药性监测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2,42(33):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