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康复护理进展
岑金湖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岑金湖,.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康复护理进展[J]. 中医研究杂志,2021.8. DOI:10.12721/ccn.2021.157450.
摘要:
伴随着近些年中医康复护理理念与相关技术的持续发展,采用中医整体理念与辩证护理理念,在传统护理基础上结合应用中医康复护理,能够实现对患者病症的积极控制以及对于患者预后日常生活能力的保障。近些年社会持续发展的同时生活环境、工作压力不断改变,导致高血压、高血脂与冠心病疾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多,系列疾病的发展导致脑卒中疾病发生率不断提高,也就是中医学中的“中风”。脑卒中发生后轻者会留下后遗症,重则会导致患者死亡,随着近些年临床抢救技术持续发展,中风患者的死亡率得到了控制,但瘫痪发生率则有明显提高。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中风患者的预后水平,本文简要分析中风患者在出现痉挛性瘫痪时中医康复护理方法,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 中医理念;中风;痉挛性瘫痪;康复护理
DOI:10.12721/ccn.2021.157450
基金资助:

引言

中风属于临床中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其主要是因为脑部血管破裂和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近些年伴随着快速康复理念持续发展,对于中风的治疗经验不断成熟,中风的死亡风险得到了控制,但是临床中仍然有许多患者在治疗后存在并发症,其中痉挛性瘫痪属于最为常见且对患者生活影响相当严重的并发症。当前关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干预并没有统一性的标准,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的研究重点。近些年伴随着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的持续发展与临床应用经验不断丰富,其对于中风患者也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对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有一定的治疗干预作用,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对此,探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康复护理进展具备显著实践性价值。

1.中医护理基础方法

中医康复护理主要是基于中医护理理论作为基础,基于辩证施护方式决定具体的护理措施,将整体护理和辩证康复、形体康复、情志康复、药物康复等多种措施结合起来,将中医学治疗与护理应用于脑梗死患者[1]-[2]。临床中对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普遍是以“气虚血瘀”为主症,有着“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的记载,在临床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提供辩证施护的个体化原则,并以“瘫痪诸证乃为瘀痹阻脑脉”的理论进行干预。目前来看,中医护理对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护理措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

1.1生活起居护理

卒中患者在急性期需要卧床休息,同时头部不能采用冰袋[3]-[4]。在生命体征稳定并且病情无进展表现时,让患者进行瘫痪肢体的早期按摩与被动性的活动,期间需要尽可能保持病房环境,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做好空气质量控制,注重保暖并预防受凉,注重烫伤的预防。同时针对坠床意外需要作为重点进行预防性护理,注重皮肤护理并维持大小便通畅,预防褥疮的发生,维持瘫痪肢体功能位置同时提供功能恢复训练。在穿着方面保持宽松衣物,在穿衣服时应当先以患肢位置。

1.2饮食护理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因为活动减少或者是无法活动,饮食量会显著下降,此时消化功能相对于正常人而言更弱,更容易发生便秘症状,此时需要提供积极得以营养丰富饮食,同时采用容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规避咖啡、辛辣刺激的饮食[5]-[6]。中医学一直以来都有“食治胜于药治”的理论,中风患者普遍属于中老年群体,其往往存在脏腑功能衰退的表现,气血亏虚,再加上风、火、痰等多因素作用,导致喊着的身体器官功能衰退明显。对此,饮食护理相当重要,在护理期间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做到辩证用餐。气血亏虚患者可以提供益气补血的药物,例如红枣、赤小豆、山药以及木耳等饮食[7]。对于痰多的患者需要禁忌肥甘厚腻的饮食,例如肌肉、肥猪肉以及羊肉等,同时可以增加绿豆、冬瓜、萝卜等饮食。在饮食方面需要坚持少食多餐、微饱为主,规避过饱而导致食滞抑制脾胃消耗功能。

1.3情志护理

中医学认为“七情”分别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也是人的正常精神活动,其中偏激便是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重要致病因素[8]-[9]。中风患者普遍带有焦虑、忧思、悲观、绝望以及孤寂的心理状态,大多数患者都存在自弃的心态,特别是后遗症严重、生活无法自理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的情绪,疾病表现以急躁易怒、悲伤啼哭为主,这一些情绪问题的存在对于康复治疗也存在明显的负面影响。在护理服务期间应当主动做好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对患者疾病的出现表示同情,坚持细致、和蔼的态度安抚患者,和患者交朋友,深入掌握患者的思想状况并尊重与理解患者,帮助其解决问题告知患者康复过程较长,应当坚持,促使患者可以逐渐摆脱烦恼,维持积极心态,尽可能消除患者心中郁结[10]-[11]。为患者解释要保持豁达、宽容的心态面对生活,规避过怒过思,保持心平气和。在护理期间面对患者时任何一个细节性的进步都应当给予肯定,形成精神层面上的激励促使患者可以主动参与预后康复训练,促使患者能够顺利康复。

2.中医护理对症施护体会

2.1半身不遂

对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半身不遂患者,可以通过按摩的方式进行护理。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路,从而降低肢体肿胀表现,对于患肢也可以形成感觉刺激[12]-[13]。有研究通过按摩护理获得了理想的护理效果,按摩主要涉及到按、揉、摩、捏四种手法,顺序从远心端逐渐到近心端,采用红花酒精进行轻柔按摩。针对肌张力比较高的肌群可以提供安抚性的按摩促使其放松,针对肌张力比较低的肌群可以提供摩擦与揉捏,每天2次,每次20min。针对患者采用拍打、揉捏与点按的方法按摩,上肢选择肩髃、肩髎、手三里、外关、合谷以及曲池等穴位,下肢采用足三里、觉骨、阳陵泉、风市、解溪以及太冲等穴位,期间配合被动的关节活动,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预后促进作用[14]。另一研究采用耳穴贴压,单耳采用脑点、脑干、椎动脉、小脑,采用压痛、变形、变色和水疱等特征阳性反应区域作为耳穴,消毒后采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压在耳穴上,采用手指按压形成局部热、账、麻的感受,之后采用一组比较强阳性反应点进行点刺放血,放血3至5滴,嘱咐患者和家属每天分三次采用手指按压3到5分钟,以轻微疼痛为标准,隔日换另一耳进行按压。

2.2手足拘急

偏瘫早期的体位表现主要涉及到仰卧位、健侧卧位、床上坐位,为了预防痉挛现象的发生,同时对关节进行保护和早期诱发分离运动可以设计治疗性的体位。有研究认为,加强后遗症痉挛性瘫痪患者采用正确的肢体,期间结合患者的病情和瘫痪肢体的功能情况,提供不同的体位护理支持有着较高的实践性价值[15]-[16]。另一研究采用温热食盐推拿按摩的护理模式,采用手法进行抗痉挛和非痉挛肌训练,每天进行1次,以1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同时结合应用养阴熄风通络汤进行结合护理,其结果显示患者通过2个疗程的治疗偏瘫症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肢体功能明显改善,相对于对照组而言干预效果显著[17]

2.3舌强语蹇

因为语言障碍而导致发音模糊、口齿不清,说话时呈现出结巴与流口水,表情怪异,此时说话时往往会下意识的克服,同时患者情绪过于紧张还会进一步加重语言障碍,最终发展成为终日不语,内心压抑情绪加重[18]-[19]。对此,语言康复训练显得非常重要,和患者沟通交流时应当尽可能保障简单、通俗,清晰且缓慢的表达,给患者充分的表达时间,讲解患者所关心的话题。对于表达能力存在缺陷的患者,需要采用简单的问答方式沟通,让患者可以通过“是”、“不是”完成问答。在平常护理期间可以通过听音乐、数数字、学说话等多种方式训练患者的发音[20]。对于部分患者可以约定用手势、写字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让患者可以用非语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生活所需,例如穿衣、起坐、喝水等,主动询问患者的需求,鼓励其尝试用语言表达。

3.总结

综上所述,中医学理念对于中风的研究比较早,在疾病早期控制与防治方面有着相对较为丰富的经验,例如针刺治疗、中药治疗以及推拿治疗等,但是中风偏瘫在临床护理方面仍然缺乏大样本的研究。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带有病程长、恢复速度缓慢的特征,当前大多数采用单纯中医护理方式对于患者症状的改善效果有限。当前研究中中医护理方式有限,仍然有许多特色中医护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在今后,临床护理期间应当高度重视中医康复理论,从健康教育、情志、饮食与起居等不同方面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支持,基于中医护理方式的应用将传统中医护理和先进护理理念、新技术等进行结合,从而寻找最优、综合性的中医护理方案,从而为中风患者的预后康复提供支持。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