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虽然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但是,但是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约为中青年群体的20倍,并且从实际上来看,长期失眠易导致患者出现免疫功能下降、记忆力减退、痴呆发生率上升、脑萎缩发生率上升、脏器功能紊乱等症状[1]。针对老年失眠患者进行治疗,主要需要使用药物,但是长期服用镇静药物、催眠药物等,不仅不能提升失眠症状的治疗效果,还可能产生其他副作用,所以有必要尝试采用中医思想进行干预,例如给予老年失眠患者采用中医内科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本次研究将我院2020年6月~2022年6月160例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针对我院2020年6月~2022年6月之间收治的失眠患者,其中1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中80例纳入到实验组中,男女比例呈现为46:34的状态,另80例则纳入到对照组中,男女比例呈现为45:35的状态,实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分别在52-73岁之间以及51-73岁之间,平均年龄分别为55.5±3.5岁以及56.7±3.4岁,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之前,患者及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次研究。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在对研究对象进行选择时,要求患者存在入睡困难现象,觉醒频率较高,睡眠过程不稳定、每日睡眠时间在5h以下,且症状持续至少1个月[2]。
在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等基本信息方面,全部患者的对比结果为P>0.05.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内科护理干预措施,遵医嘱进行用药指导,同时为患者提供合理的生活指导建议和饮食指导建议,详细告知患者来院复查的时间,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睡前运动,以养成健康规律的作息习惯[2]。
1.2.2实验组患者护理方法
1.2.2.1情志护理
护理人员应该积极与患者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整体情绪状况和心理状态变化情况,采用语言给予患者适当的鼓励,引导其转变心态,积极面对治疗和护理。如果患者存在显著的抑郁倾向,应该及时通知医生或是安排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如果患者伴有常规性的紧张或焦虑情绪,应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使其能够对治疗和护理保持平和的心态,并提升患者在各项操作中的依从性。
1.2.2.2饮食指导
护理人员应该首先了解患者的基本生活习惯,主要包括饮食结构和活动习惯,例如营养结构、饮食偏好、不良饮食习惯、日常活动方式、活动量、体脂率、体质量指数等,并根据此帮助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饮食运动方案,同时合理调整各项不良习惯,尽量避免吸烟、饮酒、饮用浓茶和咖啡制品,睡前不可饱食,不可剧烈运动,还可在日常膳食中适当加入酸枣仁、百合等可以缓解失眠症状的药材,或是日常饮用柏子仁茶、酸枣丹茶、银耳杜仲羹、紫苏麻仁汤等具有治疗失眠作用的饮品[3]。
1.2.2.3穴位按摩
给予患者进行穴位按摩时,如果患者病因在于肝郁化火,则应针对印堂、太阳穴和天庭等位置进行按摩,每日按摩3次,每次按摩60~90下,如果患者病因在于痰热,则应主要按摩足三里和合谷穴,每次按摩90下左右。如果患者日常缺乏运动,则易导致不良情志,所以护理人员应每半个小时左右,针对患者的肌群进行适度按摩,主要针对内关穴和太阳穴进行揉按,以起到控制兴奋神经、改善不良情绪的作用[4]。
1.2.2.4针灸
选取患者的内关、神门、三阴交等穴位,采用耳穴贴压的方式,对其大脑皮质兴奋度进行调整,以起到安神和镇静的作用,同时使用朱砂针对涌泉穴进行外敷,以起到水火相济的作用,也就可以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
1.3观察指标
1.3.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对比
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QI评分)作为依据,评价患者的睡眠质量,并对比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的睡眠质量,评分范围在0~21分之间,患者评分越低,睡眠质量越好,干预效果越好;
1.3.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使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作为依据,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比干预前、干预后的各项指标评分情况,患者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干预效果越好。
1.3.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使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作为依据,由患者及家属自行填写,并根据评分判断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患者评分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并可以划分成为“很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层次,“很满意”、“一般”的人数占比共同为“护理总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专业统计学软件(SPSS 21.0)针对本次研究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n(%)]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用(±s)表示,分别采用χ2、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对比P>0.05,干预后1个月,实验组患者的PSQI评分为(9.45±1.22)分,干预后3个月,为(8.27±1.16)分,且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可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具体见下表1。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对比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平均均得到显著改善,且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可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具体见下表2。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6.25%,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可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具体见下表3。
3.讨论
失眠症状属于当代发生率较高的一类疾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睡眠质量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和睡眠时间过短,受此影响,患者极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同时身体健康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下降[5]。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看,失眠症状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体阴阳失交,所以需要针对机体阴阳进行调和,使人体处于气血平和的状态,心神重归安宁,便可保持阴阳气血平和,从而顺利入睡,所以,从中医理论的角度给予老年失眠患者进行干预,其内容主要包括情志护理、饮食指导、穴位按摩和针灸[6]。
情志护理在中医内科护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引导患者倾诉内心的压抑情绪,对患者表示同情、鼓励和安慰等,有利于转变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升患者对于生活的信心,也就可以避免患者针对治疗和护理出现不信任甚至抗拒等情况,从而提升患者对于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使患者的睡眠质量逐渐提升,由此,患者的不良情绪和身体状态也可得到改善,并形成良性的循环[7]。对患者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以及日常的运动习惯进行干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的生活习惯和机体状态,避免日常中的各项习惯对患者的入睡状态产生影响,也就可以起到提升患者睡眠质量的作用[8]。并且,从现代医学理论的角度来看,针对部分穴位进行针灸,可以起到改善患者神经机能的作用,有利于刺激内啡肽快速释放,也就可以对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调节,所以应该给予患者进行针灸和按摩,一般首先给予患者进行针灸,并在留针时按摩。针灸过程中,可采用君臣佐使的模式,头面部为“君”,属于阴阳调和之重点,针对头面部进行针灸和按摩,可以加速患者的机体经气流通,从而使全身的气血畅通,颈部为“臣”,针对肩颈部进行针灸和按摩,有利于放松头脑,并使脑血流量增加,提升新陈代谢,速度改善大脑持续的紧张状态,从而起到镇静、安神、助眠的作用[9],腹部为“佐”,进行腰腹部的针灸和按摩,可以畅心机、助运化、养心血、安神志,下肢为“使”,通常选择三阴交进行针灸和按摩,以起到柔肝、健脾、补肾的作用,同样有利于改善患者心神不宁的状态[10]。
在本次研究中,给予实验组患者应用中医内科护理干预,根据研究结果,干预后1个月,实验组患者的PSQI评分为(9.45±1.22)分,干预后3个月,为(8.27±1.16)分,同时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上升,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也更高。
综上,在老年失眠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中医内科护理措施,患者的失眠症状可以得到显著改善,同时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