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肖振禄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肖振禄,.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 教师教育与创新,2023.11. DOI:10.12721/ccn.2023.157333.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分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乏重视、陈旧单一的教学手段以及缺乏实践教学,阐述了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文章进一步提出了策略,包括激发好奇心、加强问题引导以及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有望在初中生物课堂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实践教学;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3.157333
基金资助:

一、 引言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和知识的迅速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创新能力不仅是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素养,也是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初中生物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思维方式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生物课程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平台。创新能力不仅仅局限于科研领域,它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旨在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中生物课堂应当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
二、 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对生物课程的重视
在当今教育体制中,生物课程常常被较为边缘化,被视为次要科目。这种观念导致学生和教师对生物课程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生物作为探索生命奥秘的窗口,具有极大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教育焦点常常偏向其他学科,生物课程往往受到的关注不够,导致教材解读不深入,教学内容难以充分体现其价值[1]。因此,改变这种现象,提升生物课程的地位,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二) 教学手段陈旧单一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学手段的陈旧单一往往成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大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种单一的方式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使他们成为被动的知识接收者。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扮演着主导角色,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被动听讲、记笔记,缺乏积极思考和主动提问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使他们习惯于机械性地吸收知识,而缺乏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应用。针对这一问题,教育界需要转变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等,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互动。
(三) 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
生物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时间的限制等因素,实践教学在课堂中往往难以得到充分的展开。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深入的认知。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利用实验室资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活动。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2]
三、 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创新能力是21世纪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它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关键,也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变革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现代社会正经历着快速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传统的学科知识已不足以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跨学科地思考,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在高度竞争的职场环境中,具备创新能力的个体更有可能脱颖而出,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变化。
第二,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灌输为主,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培养创新能力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使他们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和乐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世界的能力,不仅会提升学习效果,也会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第三,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他们的自身竞争力[3]。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注重创新和创造能力,这也是许多企业和组织所重视的核心素质。具备创新能力的个体更具有领导力和影响力,能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从而在职业和社会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四、 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 激发好奇心,增强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一步。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学习。
引入生物领域的奇闻趣事是激发好奇心的有效方法之一。生物世界充满了神秘和奇妙之处,教师可以将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生物现象或事件引入课堂,以引发学生的疑问和好奇心。例如,介绍一些奇特的生物形态、生活习性,或者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惊人行为,都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了解和探索。此外,生动有趣的案例也是吸引学生的好奇心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案例,讲述一些生物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或者介绍一些科学家在解决生物问题时的思考和创新过程。这些案例不仅能够使抽象的知识更具体,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探索更多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分享观点,从而培养他们主动探索和思考的能力。通过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本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 加强问题引导,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问题引导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策略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容易让学生陷入被动接受的状态。然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激发他们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寻找多样的解决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设定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是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也可以是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例如,在探讨某个生物现象时,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或者“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现象?”等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更进一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多样的解决途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展他们的思维边界。例如,在讨论某个生态问题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生态平衡、物种适应性、环境保护等多个角度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问题引导,教师还可以促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讨论问题、收集信息、展开讨论,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这种合作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三)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造思维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生物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中增加实验环节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方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探究规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生物生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培养他们对生态关系和生物适应性的理解。实践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变数和可能性,从中思考解决方案,提出假设,进行实验设计,不断调整和优化。这种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4]。此外,实践教学还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实验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而有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实际应用。通过亲身参与实验,学生能够体验科学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 结语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激发好奇心、加强问题引导和实践教学等策略,能够在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材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培养创新能力不仅是学校的使命,更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为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周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研究,2022(10):65-67.
[2]蒋盛海.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5):91-93.
[3]林晶晶.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51):125-126.
[4]黄志全.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C]//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4:2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