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疾病的中医治疗策略
秦灿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秦灿,. 风湿性疾病的中医治疗策略[J]. 中医研究杂志,2022.6. DOI:10.12721/ccn.2022.157843.
摘要:
风湿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类型之一,中医治疗该疾病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方法。中医治疗风湿性疾病的策略包括草药熏洗、针灸、拔罐、艾灸等多种疗法,这些疗法旨在疏通经络、祛湿散寒、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从而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将系统性探讨风湿性疾病的中医治疗策略,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风湿性疾病;中医治疗;中医特色疗法
DOI:10.12721/ccn.2022.157843
基金资助:

风湿性疾病是一类常见的慢性疾病,为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困扰。中医治疗该疾病以疏通经络、祛湿散寒、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为核心理念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如此中医药在治疗风湿性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草药熏洗、针灸、拔罐等等[1]。本文旨在探讨风湿性疾病的中医治疗策略,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通过对中医治疗风湿性疾病的深入探讨,希望为促进患者康复和改善生活质量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1.风湿性疾病概述

风湿性疾病是指以关节、软组织、血管、皮肤和内脏器官为主要受累部位的一类疾病。该类疾病通常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多种疾病。风湿性疾病的特点为慢性、反复发作,易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2]。相关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失调等多种情况。对于风湿性疾病的治疗,西医方面通常采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来减轻疼痛、控制炎症,以及调节免疫功能,对于严重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也会采用生物制剂和靶向治疗药物。中医治疗则根据具体病情采用温通经络、祛风活血、理气化痰等中药治疗,同时也运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调节气血、活化经络、消除病邪。不仅如此,中医还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起居,及时排除湿邪,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减缓病情发展。另外,物理疗法、康复训练等辅助治疗也被广泛应用。

2.风湿性疾病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在中医看来,风湿性疾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风、湿邪侵袭和情志不畅等因素,这些外邪入侵体内,导致气血不和、经络不畅,最终引发风湿病变。风湿性病机关键在于风、湿、寒、热、瘀等邪气与正气的相争;风邪主要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湿邪主要阻滞气血,导致关节肿胀、沉重、困难[3];寒邪则使气血凝滞,导致关节拘急、疼痛加剧;热邪引发气滞血瘀,导致关节红肿热痛;瘀邪引发气滞血瘀,导致关节疼痛不适等症状。这些邪气与正气的相争使得气血运行受阻,形成风湿疾病的基本病机。因此,中医治疗风湿性疾病的关键在于祛邪通络、活血化瘀、理气祛湿,并且也重视调整患者的情志、饮食和生活方式,平衡体内阴阳,增强体质,以达到治疗风湿性疾病的目的。

3.中医治疗风湿性疾病的基本原则

3.1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风湿性疾病的基本原则是根据辨证论治的理念进行,主要包括辨证施治、辩证用药、辨证调理和辨证预防四个方面:其一,辨证施治,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对于阳气亢、热毒内盛者,可选用清热解毒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阴虚内热者,可选用滋阴清热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寒湿凝滞者,可选用温通寒湿的药物进行治疗;其二,辩证用药,药物选用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来确定,不同的辨证类型选用的药物也会有所不同。如对于寒湿凝滞者,可选用温经祛湿的艾叶、细辛等药物;对于风寒阻络者,可选用祛风散寒的荆芥、防风等药物[4];其三,辨证调理,包括针灸、推拿、气功等辅助疗法,针灸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疾病康复;推拿可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缓解疼痛;气功可以调畅气机,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其四,辨证预防,根据四季气候变化、个体体质特点等,调整饮食起居,避免感受风寒湿邪,保持身体的健康平衡。

3.2治未病原则

在中医治疗风湿性疾病的基本原则中,治未病是一项重要的理念。中医强调“未病先防”,即在疾病尚未出现前,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和心态,防患于未然,维护身体健康。治未病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调整阴阳平衡、调理气血、顺畅经络、调节情志以及改善体质,以期达到强身健体、预防风湿性疾病的目的。研究表明[5],中医治未病强调调整阴阳平衡,根据中医理论,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的平衡状态,通过调整饮食、作息、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调节,保持人体内部阴阳的平衡状态,从而预防风湿性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6],治未病要求调理气血,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二者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免疫功能,通过饮食调理、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方法,调养气血,加强身体的抵抗力。另有研究表明[7],中医治未病强调顺畅经络,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保持经络的通畅对预防风湿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中医推崇针灸、推拿、气功等方法,通过调理经络,保持气血畅通,达到治未病的效果。另外,中医认为情志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良的情志会导致气血失调,从而诱发疾病。因此,保持心情舒畅、处理压力,对预防风湿性疾病至关重要。

4.风湿性疾病的中医治疗策略

4.1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风湿性疾病的中药治疗策略主要包括疏风祛湿、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散寒除湿等。研究表明[8],针对风湿性疾病常见的风邪湿邪侵袭引起的症状,中医常采用疏风祛湿的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防风、独活、羌活、秦艽等,这些中药具有疏风祛湿、舒筋活络的效果,能够减轻关节肿痛、活血化瘀,改善病情;对于风湿疾病伴随的血液循环不畅、络脉瘀阻的情况,中医常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如川芎、桃仁、红花等中药,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减轻病情;对于寒湿侵袭引起的风湿性疾病,中医常采用温经散寒的中药治疗,如制附子、细辛、独活、老杜仲等,这些中药具有温经散寒、祛寒散湿的功效,能够温经散寒,舒筋活络,改善病情;阴湿为风湿性疾病的常见病因之一,主要采用散寒除湿的中药治疗,如藁本、艾叶、肉桂、独活等,这些中药有散寒祛湿、舒筋活络的作用,能够排除体内湿邪,改善病情。

4.2针灸治疗

风湿性疾病在中医治疗中,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治疗策略。中医认为,风湿性疾病是由风邪湿邪侵入引起,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如风市、阳辅、足三里等,以及施以适当的手法,可以帮助患者排除体内的湿邪和风邪,减轻疼痛和肿胀,恢复关节功能。研究表明[9],对于风湿性疾病,病变部位常伴有血液循环不畅或血瘀现象,针灸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经络穴位和运用特定的手法技巧,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化解瘀血,减轻疼痛,且常用穴位包括血海、三阴交、委中等,通过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缓解患处的淤血和压痛。另有研究表明,寒邪是风湿性疾病的常见病因之一,通过选择适宜的温经穴位和施以温热的手法,有助于驱散体表和经络的寒邪,减轻疼痛和僵硬感,常用穴位有阳陵泉、膝阳关、委阳等。另外,针灸治疗风湿性疾病还可以通过选择气血调节的穴位和施以相应手法,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促进经络畅通,加速病变部位的康复,常用穴位有关元、气海、血海等,通过调整气血达到治疗风湿性疾病的目的。

4.3推拿按摩

目前,推拿按摩疗法被视为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研究表明,风湿性疾病常伴有筋骨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通过推拿按摩可以舒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僵硬感,推拿按摩师会运用适当的手法,如推、拿、捏、按等,结合针对性的推拿技巧,对病变部位进行舒筋活络的操作,以舒缓肌肉和筋络的紧张,增进血液流通。另有研究表明[10],在风湿性疾病中,湿邪往往是病因之一,推拿按摩可通过特定手法,如搓、揉、摩、拍等,帮助患者调理气机,促进湿邪的排泄和消散,在按摩操作中,按摩师会选取经络穴位,如风门、足三里、委中等,以及采用理气化湿的操作要领,对患者进行局部按摩,促进身体正气的运行,消除湿邪的侵袭。另外,因寒邪侵袭而引发的风湿疼痛,推拿按摩也有助于温经散寒,通过选取适宜的温经穴位和施以温热的手法,如搓热、拍打等,促进经络畅通,加速寒邪的散解,减轻疼痛不适,常用穴位有阳陵泉、膝阳关、委阳等。

4.4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是通过草药的蒸汽或熏热水的方式,使药物成分渗透进入皮肤和穴位,以达到疏通经络、温通筋脉、舒经活络、行气散瘀的治疗目的。熏洗疗法以蒸汽或热水中草药的挥发性成分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体内,对经络和穴位进行刺激和调理,这种温热刺激能够扩张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局部代谢,有助于疏通经络,平息风湿疼痛。同时,熏洗疗法中的草药成分还能够渗透到皮肤深层和经络穴位,对风湿性疾病的病因进行辅助调理和祛邪。另外,在熏洗疗法中,常用草药包括川芎、细辛、艾叶、丁香等,这些药物具有温通经络、祛湿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在熏洗过程中通过蒸汽或热水的作用,将药物成分有效地传递于皮肤和经络穴位,实现舒筋活络,理气化湿的治疗效果。

4.5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一种通过在患者的皮肤表面产生负压,以达到疏通经络、祛风散寒、活络化瘀的治疗效果。拔罐疗法通过对患者体表施加负压,使罐具有吸紧皮肤的效果,刺激局部经络和穴位,进而改善气血运行,调整机体内环境,这种刺激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组织代谢,有助于消除体表和深部组织的湿气和寒邪,达到祛邪外出的效果。同时,拔罐过程中形成的负压还可以拉伸筋膜和肌肉,改善局部的僵硬感,有助于舒筋活络,消除风湿疼痛。在拔罐疗法中,常使用玻璃罐或竹罐,在患者的特定穴位进行施治,以利用负压效应刺激相关经络和穴位。不仅如此,中医药内外结合,在罐内燃烧雄黄、艾叶等草药,可利用草药的温热作用对皮肤和经络产生刺激,加强祛湿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拔罐疗法不仅可以帮助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还能促进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加快组织修复与再生,对于风湿性关节炎和软组织损伤等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另外,拔罐还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调整机体内环境,对于风湿性疾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医在风湿性疾病的治疗中注重疏通经络、祛湿散寒、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熏洗、拔罐等疗法作为中医治疗手段,对于改善患者症状、促进康复具有显著疗效。在临床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种中医治疗手段,辩证施治,个性化治疗,将有助于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期望此次研究结果能为中医风湿疾病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促进中医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