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追溯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的对象为重庆科技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聚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助感恩教育现状,根据调研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一、感恩教育国内外现状
在资助政策上,各高校感恩教育精神品质教育相对滞后于物质生活保障。部分受资助贫困生并不念及社会、学校的的资助、培养,感恩意识淡漠甚至丧失。在发展历史上,国内的感恩教育相对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在已有的文献资料中,仍主要集中理论层面。国内近几年才开始重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教育。这说明,资助感恩工作的开展还不够深入与系统。在教育模式上,当前高校感恩教育内容较于拘泥,方式单一。简单的照本宣科授课方式仍占主要地位,形式化严重。
而国外感恩教育形态更为成熟,着力于感恩的多维度实践教育,紧贴实际。很多国家高校都设置有感恩诚信教育等专业课程,注重学生情感共鸣,利用日常生活场景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体验。
二、问卷调查结果
(一)在调查对象中,有6.9%为男生,女生占93.1%。大一学生占15.17%,大二学生占45.52%,大三学生占24.48%,14.83%来自大四。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人数占比为13.79%,62.07%的学生获得国家助学金,10.34%的学生获得其他奖助学金(包含学校助学金和学业奖学金)。
(二)在调查对象中,有62.4%的学生认为需要加强感恩教育,受助对象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日趋凸显,部分学生认为接受资助理所当然。有18.91%的学生认为目前不需要加强教育,感恩与否是其个人的事,不应该强制教育。有18.69%的学生认为受助对象普遍还是具有感恩意识,不需要进行专门的感恩教育。
(三)在“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开展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助感恩教育”的问题上,有51.7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37.93%的学生认为有点不太适合,感恩意识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强制教育的。有6.9%的学生认为没必要,有损资助学生的自尊心。3.45%的学生不确定。
(四)在“你认为应如何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问题上,有22.22%的学生认为进行励志故事分享教育讲座。有3.7%的学生认为可以开展资助感恩教育征文、演讲比赛。有7.41%的学生认为通过老师的课堂教育。有7.41%的学生认为应该进行校园大规模地宣传。有51.85%的学生认为应该组织受资助学生志愿服务。有7.41%的学生认为可以开展其他形式的感恩教育活动。
(五)在“如果学校要进行感恩教育活动的组织,你认为哪些方面需要加强”的问题上,有79.31%的学生认为应注重保护受资助学生的自尊心。有68.97%的学生倾向于感恩教育形式更丰富一些。有58.62%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资助者与受助者的联系。
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受助对象自我认知匮乏,感恩意识淡薄
部分受助学生对学校的资助产生了依赖性,“等、靠、要”思想浮现。校内设有众多勤工助学等学生助管岗位,但该部分学生不愿意去接触这类工作,不愿意通过自我努力来换得成果。部分学生认为资助是理所应当,不需要所谓感恩教育。如果强调感恩教育,那就会让贫困生背上思想包袱。还有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境况,因家庭困难而产生自卑情绪。出于自尊心,他们拒绝学校资助,不愿提及自身家庭情况,逐步产生仇视情绪,内心缺失关爱,心理健康令人担忧。
(二)感恩教育内容单一,形式单调
当前,感恩教育在实际操作、落地生效方面不够理想,与日常实际缺少一定的衔接,学生理解产生偏差。灌输式教育方法仍占据主导,所涉及的内容仅仅“照本宣科”,对导致学生产生对理论知识的“审美疲劳”与“无聊乏味”的抵触心理,学习感恩的自觉性与持续性疲态化。有51.85%的学生认为应该组织受资助学生志愿服务,以此回馈社会。
(三)物质与精神教育存在失衡状态
当前,从事学校或学院学生资助工作的老师大多都是辅导员,且多为兼职性,其本身其他日常事务也繁重。加之学校对资助管理老师的深层次业务培训相对较少,导致该部分老师忙碌于贫困等级的评定及奖助贷的审核等繁琐工作,而忽略了对经济困难生的精神教育这一关键路径,从而使得受助对象感恩意识的培养受到一定阻碍。
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的创新路径实施
(一)发挥多方主体作用,构建感恩教育多层次互动关系
创建学校、学院、辅导员、高年级学生、受助对象本人等多方主体参与的感恩教育平台。利用“一对一”模式,安排高年级优秀学生帮助低年级受助学生开展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立体式辅导。通过学生帮扶学生,减少受助对象的心理戒备,构建真诚稳固、深入理解的关系。有效引导受资助对象的自我认知,促使其保持独立的思维判断能力,真正践行感恩,实现学校扶困型奖助贷体系朝着育人型奖助贷体系转变。
(二)构建达成资助体系与感恩教育持续改进的特色融合式系统
坚持资助育人原则,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力度,设置各类奖学金、困难补助等资助项目,聚焦感恩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足。综合各类受助对象生活情况、跟踪评价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目标与方案,并在之后的育人实践过程中予以重点监控评价。
(三)创建感恩教育智能化、数字化模式
建立受资助学生QQ、微信群,加强与经济困难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掌握学生思想行为动态,并进行有针对性地疏导;针对受助对象的“心理温度计”填写情况进行深入交流,潜移默化地让感恩意识深入受助对象内心。对学生校园卡消费情况进行大数据实时分析,准确掌握学生生活水平,并定期给予生活补贴。
(四)建立感恩教育长效机制
与学校学生资助中心等有关部门达成初步意见,实现感恩教育活动形式的升级。设立“感恩月”,利用开学、毕业典礼等契机实施有关感恩的系列征文比赛、演讲比赛。邀请部分优秀校友、企业家开展感恩励志讲座,近距离感受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利用学校勤工助学、“三下乡”、社区志愿服务等实践体验感恩,让受助对象以切身实际回报学校、社会,提升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萌.“中美大学生感恩教育比较研究及启示”.载《北京教育》.2011(1)
[2]赵 奕,潘球武.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诚信感恩教育研究——以XX学院为例 [J].知识经济,2018(21):178-180.
[3]陆春梅.高校资助工作中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策略探究 [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报 ,2016,26(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