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学在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中的应用
​郭媛媛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郭媛媛,. 趣味教学在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中的应用[J]. 文学研究,2025.1. DOI:10.12721/ccn.2025.157251.
摘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初级学习阶段,也是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古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为学生未来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小古文也是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促使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小古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趣味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古文教学中,打造出寓教于乐的高效语文课堂。
关键词: 趣味教学;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
DOI:10.12721/ccn.2025.157251
基金资助: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逐渐加入了小古文阅读。这些小古文通常文字简短,内容上也比较容易理解,是读起来很有趣、很有味道的一些文言故事或者经典句段。它们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丰富的故事情节来展现故事的深意,使学生通过小古文阅读不仅体会到故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也感知到中国古典语言——文言的独特语言魅力,同时明白其中丰富的人生哲理,使学生得到思想的熏陶和心灵的启迪,促进学生人格的塑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小古文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心理特征,引入趣味教学方法为学生打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用最好玩、最轻松的方式进行小古文学习,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文言启蒙,让他们对文言文滋生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将来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

一、观照原知结构,寻找最近发展区

大多数三年级小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充满新鲜感与好奇心,但有一部分学生有“谈文色变”的畏惧感,进而诱发学习上的挫败感。其实,小学生从第一学段就开始接触文言文:低年级教材选编的古诗、“日积月累”中的古文名言警句等,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美好表述,也是古人所向往的一种曼妙的精神境界,这些都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儿童是教育的原点也是终点,初次教学文言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原起点出发。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文时,设计如下步骤,层层导入:首先,出示一年级下册学过的《姓氏歌》一课中提到的复姓,再揭示课题,讲解“复姓”: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接着出示课文内容,教师入情入境地范读过后,让学生说出这篇课文与平时学习的现代文的区别(简短、意思难懂),从而引出“文言文”这一新鲜概念的介绍。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特点是行文简练。教师再出示一、二年级学习过的《咏鹅》《三字经》、“有志者事竟成”等旧知识,学生自然而然地脱口齐诵。继而告诉学生,这些都是“文言文”的启蒙,使学生产生“文言文离我并不遥远”的亲切感受,不至于害怕。最后,教师传达给学生积极的暗示:小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内容大多是家喻户晓的,简单而有趣,然后出示《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的现代文和文言文两种版本,让学生尝试对比阅读。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点燃,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的学习之中。这样利用学生的感性经历和原认知经验,轻松自然地引导他们进入文言文这一崭新的学习天地,顺利开启文言文学习之旅。

二、基于儿童天性,巧用故事激趣。

儿童天性爱听故事、爱读故事,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可以“故事”导入,拉近学生与课程之间的距离。不过,所讲的故事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且讲的形式应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自由、爱好,宜“趣”忌“滥”。例如,在《精卫填海》教学伊始,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知晓的神话故事的名字,再播放有趣的动画片《精卫填海》。当学生看得如痴如醉时,教师发问:“把这个感人的故事用文言文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接着,课件出示《精卫填海》的课文插图,教师辅以语言渲染,并播放全文配乐诵读,让传统文化与音乐学科交叉渗透,营造轻松、趣味盎然的课堂氛围。学生满心愉悦地进入课文的学习,激发阅读古典神话故事的积极性,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依托教材内容,在朗读中会意

小学文言文字少意深,每篇文言文课后都布置了朗读练习。倘若不以朗读作为教学的主旋律,文言文的“意趣”就会被风干。因此,教师应摆脱单一枯燥的解说模式,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多维度、有层次地趣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领略传统文化。

1.教师范读,读出韵律

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读好停顿,读出节奏。如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课后作业题中提出: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停顿;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课后作业题中提出:把课文读通顺,注意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由于文言文与白话文存在殊异,文言文初始学习阶段的“读好停顿”并非易事,需要教师领读:从半句半句跟读,到一句一句跟读,再到全文跟读。钱理群说:“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就自然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言说(或无须)的神韵。”[2]因此,在领读的过程中,要求教师不打断、不讲解,只是引导学生捧起书,出声地读、出神地读,纯粹地感受,自由地领略文言文音韵之雅,培养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而不是生硬地在大屏幕上打出带有“/”已断好句的文本,让学生模仿读。此外,有些难读的句子,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引领、示范。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学生易错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是倒装句,教学中不必具体分析这个语法结构,只要指导读对停顿,疏通句意。教师可先领读,在保证大多数学生读正确、正确读的基础上,再通过同桌互读、分组赛读等方式,反复诵读、吟咏,让学生浸染在美妙的韵律中,真正发挥“读正确、正确读”对理解文意的作用

2.多样吟咏,读出韵味

在“读顺”文言文的基础上,还要“读好”,读出韵味。《毛诗·序》有曰:“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如教学《伯牙鼓琴》一课时,教师示范效仿古人读书,让头部帮助停顿,“藕断丝连”地读。再通过范读时语调的抑扬顿挫,为学生再现故事场景。学生跟着读得摇头晃脑,舒缓有度,感受知音的心意相通与文言文的意境之美。又如,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这一句时,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想象画面:李子多到什么程度?孩子们看到这么多李子会怎么说?“竞走取之”的画面是什么样的?融入想象品读,自然将文字还原成画面,读出画面感。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中老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来进行多元化的趣味教学设计,将“趣”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增强小古文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古文学习中,构建出寓教于乐的高效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严炳枝.小古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文学教育(下),2020(12):105-107.

[2]欧阳汝林.小古文教学中语文要素的落实[J].教学与管理,2020(08):65-67.

[3]陶煦飞.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J].亚太教育,2019(01):6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