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高度融合统一的情感氛围。在语文教学中,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有意识地把学生一步步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轻松愉快地去体验、感受和理解。尤其是小古文的教学,特别需要氛围的渲染,让学生积极地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调动学习兴趣,点起思维的火花,心向民族文化,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旧带新,新旧联结
1. 六年级下册《学弈》的导入,老师出示上学期学过的两则文言文《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的插图和课题,让学生回顾“这两则小古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心灵启迪”。学生通过看插图、读课题回忆已学课文和道理。在此基础上引出今天要学的也是文言文小故事,顺势指名学生看插图读课题。这样的设计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与新知识的紧密联结,促进对新知的期待。
再如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的导入,老师出示本单元课文的相关漫画,说:“同学们,这单元我们在整组预习时大家尝试用漫画的形式表示对课文的初步印象,你们看看这三幅打乱的漫画,谁能说出相应的课文?”学生兴致勃勃地猜出后,再出示《杨氏之子》的插图,让学生猜出课题。小学生本就比较热衷于直观的图片,这样的设计一下子把学生吸引进了课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好的导入,既为新知识的引出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成功地实现了新旧知识的架构。
2. 在辨别多音字“之”“为”的教学环节,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前学文言文的经验,说说文言文应该读到什么程度。在《学弈》一文,学生读到“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时,让他向其他学生说说这里的“与”读什么音,为什么。巧妙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根据句意来判断读“yÚ”。再让其他学生像他一样说说这句话中的“为”读什么音。然后老师总结:这就是辨别多音字“音随义走”的好方法。这样的教学给学生搭建了学习的台阶,起到了老师应有的引导和组织作用。
对于多音字的教学,老师不是直接告知,而是逐步引导学生启动已学知识进行生生互动,师生总结,恰到好处地运用教材这一工具使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二、以一带多,适度拓展
1. 在介绍师傅“弈秋”的教学环节中,当学生说出这个词的解释后,老师不是就此罢了,而是进行补充说明:“秋”是人名,但“弈”不是姓,而是指他特有的本领:擅长下棋。以此引出“弈秋”俩字的构词方式:弈秋=特有的本领+人名。让学生在思维上形成这种构词的规律,然后老师又适度拓展了“刷子李”“泥人张”“庖丁牛”等类似名称,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明白了这样构词的巧妙之处。最后总结学法: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运用学过的方法进行推理、理解,也是好方法,并板书:用已学推想。学生一目了然,把这种学习方法清晰地印记在脑海中。
再如《杨氏之子》的课题理解,老师首先带着学生明确题意是指“姓杨人家的孩子”,再拿自己的名字做例子:“老师姓张,就是张氏之子。像老师这样你们会介绍自己是谁吗?”如此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姓氏来理解古文介绍人物的句式,就简便多了。
2、在读中感受《学弈》中两人的特点时,老师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师傅的本领以及两人学弈的态度,再引导学生积累词语“下棋本领如此高的师傅,你想到哪些四字词语?”这一问一下子调起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启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举国无双、赫赫有名、棋艺高超……再如,采访角色体验中的一名学弈者“你的学棋态度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如此提问,学生学习积极性便被激发了出来。这样在文本的学习基础上进行适度拓展,既轻松理解了文意,又帮助学生积累了词语,效果非常好。
三、角色体验,再现情境
当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学弈》后,老师出示插图,让男女生体验两个学弈者,加上动作表情扮演二人下棋时的不同表现,再指名两人合作朗读相关句子,启发思考:结合插图和大家的角色朗读,猜猜自己的学习结果会是怎样,为什么,想一想两人当时分别可能在想什么。如此设计,让学生用角色体验、再现情境、展开想象等方式进行朗读,引导学生读出两位学弈者不同的表现,读懂两人学弈的过程,最终揭示文中的道理,水到渠成。
再如《杨氏之子》一文的合作表演,老师让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表演。一阵练习后便上台展示:一人读旁白,两人分别读杨氏子和孔君平的话,另两人分别表演当时的动作和白话文的对话。在师生几次评价纠正后这组同学表演得栩栩如生。这样的角色体验设计,让原本索然无味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具有生活气息,学生怎会不乐意学?
四、紧扣文眼,提升语感
小古文尽管短小,但有一些关键词眼能统领全文,那些关键字眼往往就是文化的字眼,需要老师有一双慧眼,在备课时去寻找,去探究,吸引学生爱上小古文,让那些具有文化内涵的关键字眼在学生心中扎根。
比如《两小儿辩日》一文,从题目上看,“两小儿辩日”中的“辩”便是关键字眼。从课文第一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中的“辩斗”便是关键词语。根据课文注释,“辩斗”就是辩论、争论。“辩斗”背后反映的是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特点,表现出的是两小儿具有独特发现和独到思考的品质。于是有老师就抓住“辩斗”来设计教学活动,先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两小儿,分角色朗读对话,再说说各自的观点和相应理由。接着师生合作进行“辩斗”,老师和一位学生分别扮演一小儿,开始“辩斗”各说各的理由。在此基础上,“两小儿”从文中话语的辩斗扩充到更丰富的语言对立,以此体会“辩斗”当中那种独立思考、坚持己见、不人云亦云的品质。最后双方争执不下,引出孔子来进一步深化“辩斗”的内涵意义,再相机出示孔子的言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学生感悟辩斗内涵和孔子的品质,达到较好的效果。
五、巧借图示,妙解字词
课标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三到六年级的文言文课文中,课后基本上都提到“借助注释”或“结合注释”。指导学生利用注释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但有的字词没有注释,教师就要为学生撑起理解文意的支架。如《王戎不取道旁李》文中出现的“多子折枝”,学生联系上文,应该能够理解,但难免会有学生错误地理解为许多孩子把树枝折断了。这时教师可以出示图片,图中画着道路旁边一棵结满果实的树,枝头被压弯了。引导学生观察这棵树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一颗怎样的树。再把这一直观现象与“多子折枝”结合起来,学生便能把“多子折枝”的意思印记在脑海里。
再如教学《学弈》一文中“弓缴”一词,学生借助注释能读懂词义,但由于生活中基本见不到,因此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此时假如能够让学生亲眼见见“弓缴”为何物,效果就不一样了。一位老师在教学该词时做了这样的处理,先出示一张弓箭的图示,让学生在屏幕图示中指出哪个部分是“弓”,哪个部分是“缴”,其他部分叫什么。再让该生说说如何辨别“缴”字的读音,何时读“jiǎo”何时读“zhuó”。如此借助图片,学生不仅理解了词义,更学会了“缴”这个多音字的辨别方法,可谓两全其美。
在以上小古文教学中,老师特别重视教学策略,注重学法指导,注重情境创设,把理解文意、领悟道理融入到了多种形式的教学中。
因此,我们应该立足学生,努力创设不同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小古文的积极性,把枯燥生涩的简短文字以浅显生动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以获得探索的乐趣,更深地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
姓名:许建云
性别:女
籍贯:江苏武进
出生年月: 197808
学历: 本科
职称: 中小学高级教师
工作单位: 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