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水墨画?在《辞海》中,对水墨的解释为:“水墨画指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的画体,始于唐,成于元,明清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取得“水晕墨章”,“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水墨画是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实施小学美术水墨画教学实现“思学共推”模式进行探索,实践水墨画中的欣赏教学。
一、思在前,学而引思。
之前,我们惯用的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思再学,经过实践发现反过来的效果在欣赏课上效果显著。 小学生的特性:好动、好奇、想象力丰富、思维跳跃、注意力短暂等,所以先抛出问题引发思考,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来告诉老师他自己所认为的答案,这一点也符合了“让学”的理念。只有大胆的尝试发现新问题进行实践并验证。例如《水墨动物》这一课中,教材中展示吴作人的作品《池趣》,如何让学生了解画中的金鱼,教师将问题抛给学生:作品名为什么叫《池趣》?先思考,讨论总结,而后讲解学习。《池趣》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1、鱼的姿态有趣;2、摇曳的荷花与慵懒水面上的荷叶相呼应的关系有趣;3、藏头藏尾的构图模式有趣。那深层次的有趣呢?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以鱼为主题来绘制一幅《池趣》作品呢?引导很关键,可结合背景,鱼在古代文化的含义?为什么要用墨画的形式?让学生发挥内驱力,持续性的探索研究会激发小学生源源不断的新想法,这也迎合了小学生自身的发展特性。
二、3Dmax的运用,营造情境。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软件设备的运用不仅为课堂添彩,而且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图像识读是艺术学科必不可收的一部分。在《我们去旅行》这一课中,水墨画教学该怎么做?课堂展示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该图主体部分为巍峨高耸的山体,高山仰止,状气夺人,山顶丛林茂盛,山谷深处一瀑布如线,飞流百丈,画面前景溪水奔流,山径上一队运载货物的商旅溪行进,为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气。仅仅让学生看平面图片看不出什么?运用软件将平面图制作成可旋转,可动图的视觉既视图,换句话就是将画面中的瀑布、流水、人物全部做成可动的有声的动态景,将作品分割合成,让学生更能直观的感受作品构成及画面中的精细处,随着画面的旋转,飞流直下的瀑布声,行走在图下部分运载货物的骡马声,静静聆听,仔细观看,感受自身穿梭在这幅巨作中,除了听见看见表象的物体,你还能感受到什么?这是学生进一步要思考和联想的问题。这也是旅行,这是和我们通常讲的不同意义上的旅行,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从自身,从外在不仅是看过了解过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通过旅行你会试图去了解这幅画的本质意义。
三、打开生活,感受作品。
为什要用“打开”这个词呢?“打开生活”是集“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贴近生活”、“感受生活”、“回归生活”为一体的全新生活体系。观察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验是用什么样的心情去体验,贴近和感受是依据自己的生活环境你心中所想,从生活中出发,感应自然并发现馈赠与美的事物,回归是回到本质。基于以上的方面,我们再一次结合《我们去旅行》这一课,前面提到仅是观察阶段,从观察到体检中间应夹杂自己的生活环境或旅行经历来体验作者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感受,无论谁来解读这幅作品,最终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唯一相同的地方是最后的回归,回归到这幅作品--感受自然。现代画家徐悲鸿曾说道:“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四、思学共推,文化渗透。
不带着问题的思考和只有问题不去学习解决是不行的,完整的模式应是思学共推,在学中思,在思中学。看完作品这样的旅行还未结束,出示明代唐寅的绢本设色《山路松生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唐寅此图绘层岩邃壑,飞瀑流泉。山腰苍松葱郁,虬枝老干,掩映画面。山下平湖一湾,清澈见底。一条崎岖不平的野路,蜿蜒通向山间,以增加画面的幽深感。一隐者凭眺倚栏,静听松风,侍者囊琴随后。该图用笔清润、缜密而有韵味。紧接着思考,同样是画山,山与山,山与水,山间的瀑布,山间的树木河流都有哪些不同?纵观两幅作品你的感受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比较和分析,要想弄清楚以上的问题必定会涉及作者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这一系列无一不体现文化的内涵,在无形之中渗透了中国文化。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和学生,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去感受作品,体味文化,理解传承,用新思维新理念去解读看似古板枯燥的水墨画作。
结语: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用适合的教学模式去分解,用先进的技术去剖析,用专业的眼光去看待,用谦卑的姿态去学习,用进步的文化去传承。以“思学共推”为本,不断创新探索,把“远古的”水墨画在小学美术水墨画欣赏教学中有效的进行传承,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辞海》.[M].第三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713.
[2] 《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 马帅.《中国名画全知道》.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01:第145页.
[4] 王晓峰.《中外名画彩图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05:第290页.
[5] 袁志正.中国画名作鉴赏[M].新华出版社.2015.07.第192-1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