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的有效压减,全面整治校外培训行为,消除学科类校外培训中的各种乱象,减轻学生的双重负担。《意见》对学生家庭作业在“提质减量”方面作出明确要求,对学校家庭作业的优化布置与实践探索提出更多挑战。
一、“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作业优化设计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扭转学生对作业的既定认识。小学生心智单纯,性格活泼好动,对于有趣的事物有着天然的积极性。教师要注重布置多元化作业,使作业从一项任务变为一种宝贵的学习、生活体验,让作业形式不再局限于文本之内,而成为缤纷多彩、趣味十足的多元化复合体[1],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有利于发挥作业巩固强化所学知识的功能。小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经验有限,仍以具象认知为主,辨别能力尚显不足。作业主要起到巩固所学、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初步构建知识架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传统的作业内容相对单调,形式比较单一,教师布置多元化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教学效果。例如,在布置“四通八达的交通”的作业时,教师可让学生针对家乡的交通道路设计发表看法并提出改进建议。这项作业需要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实地调研,为了提出建设性意见而从多渠道收集资料,教师还可以联系《请到我的家乡来》《生活离不开规则》的相关内容布置作业。
二、“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作业优化设计策略
(一)温故知新——健全课后作业机制。“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思想是“双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足以说明作业设计和管理工作是达成“减负增效”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应秉承“温故知新”和“精益求精”的教育理念,健全课后作业机制,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现实需求,严格把控作业的数量和质量,使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避免陷入题海战术和校外培训的怪圈,以此践行“减负”和“增效”的教育理念。例如,教学“踏上强国之路”这一内容时,为践行“减负”理念,教师可以将作业设置简化为理论作业和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段集中完成理论作业,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取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完成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观看《新闻联播》,感受改革开放政策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在对比家乡多年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认识到“改革开放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使中华民族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由此,学生既能夯实知识基础,又能深化学习感悟。
(二)以学生为主导,分类设置任务。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等级的课堂内容和课后练习,让水平各异的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完成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让他们都能够感受到成功完成作业的喜悦,使学生不会因为与他人在完成作业方面上存在差距而自弃自馁[2]。在分类设置任务的基础上,作业的完成形式便得到了创新,所有学生都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与自己水平相匹配的作业,从而更加有效率地完成知识点的学习。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青春时光”这一章节中的“青春的心弦”时,每一位学生对于这一内容的接受度是不一样的,因此课后作业的设置是会有一定困难的,教师为了更好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接受这一堂青少年阶段的必需课,可以将班级分成不同层次,这里的层次不是通过学生的成绩进行分类,而是通过学生对这一课的接受度以及理解能力进行分类。初中的课堂可以变得更加灵活,对于理解度较高、课堂更加活跃这一类学生,教师可以他们提供案例,让他们进行案例分析,如“小红跟心理老师说:‘我以前小学时候一直都管男生叫那群男的,不喜欢和他们一块玩,因为觉得他们很粗鲁,可是最近我有意无意地就关注起他们当中的某些人,对他们好像也没有这么反感了,老师,我这是怎么了啊?’作为心理老师,你会如何分析小红的问题?”“优”水平的学生需要调动自己所学的知识点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进而判断小红的行为,分析小红烦恼的原因,并思考帮助小红摆脱这一烦恼的措施。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该水平的学生能够快速且系统地完成知识点的梳理与记忆,也能够提升自己运用知识点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对于理解能力为“良”水平的学生,教师则可以让他们完成知识点的整理,并将知识点绘制成直观好懂的思维导图。在梳理过程中,该水平的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对于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记忆,且能够形成更为长期的记忆。而对于理解能力与前面两类学生都有较大差别的“及格”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硬性地对于知识点的大意进行背诵记忆,让他们能够大体上掌握和巩固课堂所教授的知识点,从而使他们能够跟上课堂节奏,提升学习效率。
(三)依据学生特点,设置差异化家庭作业。合理作业形式的确定建立在关注学生主体的基础上,教师要依照知识体系特点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选择恰当的作业形式,可布置实践性、探究类、个性化的家庭作业,避免作业“一刀切”的现象。通过设计科学分层的作业,既能促进学生基础性发展,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差异化作业大致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次,学有余力者。教师有针对性地减少作业量,提高作业难度,除去少量的家庭书面作业外,增强作业的灵活性与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层次,学而生畏者。“畏惧”的原因大都无法脱离一个核心问题——基础知识不牢固。教师要增加巩固性、理解性的作业,减少难度较高的作业,保证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第三层次,学而乏力者。对此类学生,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减作业量,引导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总之,学生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需要教师敏锐观察和及时调整,消除单一作业模式给学生带来的负面感受,让学生在“寓学于变”中成长。
(四)搜集材料型作业,锻炼能力。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情,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设计作业,促进学生动起来,通过主动加工和分析的方式理解知识,内化能力。学生对作业形式感兴趣,才能成为学习主体,参与到作业过程中,积极分析,主动实践,通过感悟和体会的方式获得知识,理解要点,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品质。例如在学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促进学生发扬实干精神,勇于承担历史重任。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搜集材料并撰写一篇演讲稿,表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生在准备中会积极地阅读资料,搜集相关信息,寻找话题素材,通过组织语言和素材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实践中会更好地体会劳动者身上的优秀品质,认识到平等地对待各种类型的劳动者,深化学生的认识,促进学生理解实干是创造未来的关键。
三、结论:
作业作为联系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桥梁,教师在安排作业时要充分体现该学科的特点,布置多元化作业,使学生拥有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提高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课堂知识及完成课程作业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积极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恒.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优化思考[J].华夏教师,2017(32):84.
[2]孔钰.道德与法治多元化作业应用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6):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