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属于高发代谢性疾病,从祖国医学角度分析此病又称为“消渴症”,主因过时肥甘、火燥热病诱发。从西医学角度分析此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多因免疫功能紊乱、精神因素、微生物感染等所致,造成患者机体胰岛素功能减退、形成胰岛素抵抗,从而出现水电解质、蛋白质代谢紊乱,患病后的体征特点为血糖持续升高[1]。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典型症状即为日渐消瘦、多饮多尿,阴虚燥热为主要病机,若未能及时控制血糖升高容易诱发其他并发症,如肾脏、眼部等多脏器衰竭病变。此病虽然无法治愈,但积极用药物治疗能很好的控制病症。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相比1型糖尿病更高,无法根治,只能依靠长期服药控制。就目前医学研究结果可见,此病通过西药治疗虽能稳定血糖异常变化,但单一服药的远期疗效不佳,还易产生不良用药反应[2-3]。故而在为其使用西药治疗同时建议联合中药治疗,消渴饮在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时效果良好,稳定降糖的同时也不易诱发并发症[4]。基于此,本研究针对中医消渴饮治疗效果展开分析,详情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选统计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本院收诊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病人共计100例,设为研究主体。接受院内统一看诊,为验证中医治疗办法对疾病转归的促进作用,依据就诊时间不同将对象平均纳入常规组、实验组,分别应用不同治疗方案。所有对象知晓研究目的,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均为首次来院者。
常规组(50名):男性26名、女性24名;年龄28-71岁、平均年龄(53.58±4.32)岁;病程2-13年、平均病程(7.00±1.50)年;BMI18.20-26.07kg/m2、平均值(22.49±0.70)kg/m2;文化程度:初中及初中以下12例、高中16例、大专及大专以上22例。实验组(50名):男性27名、女性23名;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51.54±5.11)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89±1.48)年;BMI18.22-26.02kg/m2、平均值(22.54±0.74)kg/m2;文化程度:初中及初中以下10例、高中17例、大专及大专以下23例。资料对比P>0.05。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①患者病情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②体查有口干、多尿等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③T2DM气阴两虚型证候符合《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诊断学》标准,主症见盗汗、多饮、乏力等;次症见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④近期无其他疾病治疗用药;⑤疾病治疗依从性良好,拥有独立思维、沟通能力,可接受问卷调查(回收率100%);⑥医学资料为公开发表文献和数据;⑦所有相关文献符合随机对比试验法。
1.2.2排除标准
①对象中途失访;②患有其他糖尿病合并症;③患有精神疾病或语言沟通障碍;④合并脑部、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损伤;⑤对本次用药治疗过敏;⑥存在免疫系统异常症状;⑦患有恶性肿瘤疾病;⑧女性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1.3方法
两组患者在院期间,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积极做好饮食调整,以免糖分摄取过多造成血糖升高。积极纠正患者水电解质紊乱,降低血压、控制血糖,指导患者合理运动,定时为患者测量血糖或教会患者自测血糖,记录数据及时发现异常血糖变化。
S20160009,规格3ml:300IU(笔芯)1支。选择皮下注射用药,建议睡前使用,每日给药剂量0.2IU/kg。通常情况下首次给药10U,随着患者血糖值变化调整用药剂量,治疗时长3个月。常规组:为患者提供常规西医治疗,即使用二甲双胍、胰岛素。二甲双胍选用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华止)”,批准文号H20023370,规格0.5g。选择口服用药,初期给药剂量为0.25g,3次/d、0.25g/次。经给药一段时间后可逐渐增加用药剂量,每日不可超过2g。建议餐后、餐中及时服用,可缓解用药后的胃肠道反应。胰岛素选用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联邦优乐灵),批准文号
实验组:为患者提供常规西医+中医消渴饮治疗,西医治疗和常规组一致,联合消渴饮方使用,组方:2g的石斛、花粉、西洋参、枸杞、熟地、麦冬、酸枣仁和3g的甘草、1.5g的田七花,若患者乏力感过重,可将西洋参剂量增加至6g;若腹胀严重,可在处方中添加10g厚补;若感口干过重,可在处方中添加10g乌梅、天花粉;若食欲低下,可添加6g砂仁。用水煎制,留出200ml药剂为一剂,每日分为早晚两次服用,治疗时长3个月。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治疗前后胰岛功能水平、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不良反应发生率。
①治疗有效率评价标准:评估显效、有效、无效,总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组间数*100%。显效判断:经治疗后患者血糖测值降低至≥45%;有效判断:经治疗后患者血糖测值降低至≥20%;无效判断:经治疗后患者血糖测值降低<20%,各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②血糖指标评价标准:评估病人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FBG参考值3.9~6.1mmol/L、2hPBG参考值<7.78mmol/L(>11.1mmol/L诊断为糖尿病)、HbA1C参考值4.72%~8.12%。检测结果贴近参考值表示患者症状更好。③胰岛功能水平评价标准:评估空腹胰岛素(FINS)、分泌C肽(C-P)、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BCI)、胰岛素抵抗指数(IRI)。FINS参考值5-20μU/mL、C-P参考值0.8-4.2ng/ml,测定比较若检测结果趋近参考值表示患者状况好,然后再参照公式测定HBCI=FINS/(FBG-3.5)*20、IRI=(FINS-FBG)/22.5。④中医症状积分评价标准:按照乏力、五心烦热、多饮多食的严重程度计分,0分为无症状、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分值累积越低症状改善越好。⑤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标准:评估皮疹、呕吐、头晕、胃肠道不适,计算发生例数和,总发生率=例数和/组间数*100%,结果值越低患者状况越佳。
1.5统计
实验指标使用统计学SPSS23.0软件处理,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的形式表示,采用X2检验,当P<0.05时,有统计学价值数据对比成立。
2.结果
2.1临床治疗有效率
实验组中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比较P<0.05有差异,数据见下表1。
表1: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表(n, %)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常规组 | 50 | 16 | 23 | 11 | 78.00% |
实验组 | 50 | 20 | 28 | 2 | 96.00% |
X2 | 7.1618 | ||||
P | 0.0074 |
2.2治疗前后血糖指标
治疗前两组患者测定血糖指标结果相近,比较P>0.05无差异;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血糖指标结果低于常规组,比较P<0.05有差异,数据见下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表(x̄±s)
治疗前 | 例数 | FBG(mmol/L) | 2hPBG(mmol/L) | HbA1C(%) |
常规组 | 50 | 8.49±2.26 | 13.02±2.08 | 9.70±1.25 |
实验组 | 50 | 8.37±2.38 | 12.77±2.11 | 9.62±1.13 |
T | 0.2585 | 0.5966 | 0.3357 | |
P | 0.7965 | 0.5521 | 0.7378 | |
治疗后 | 例数 | FBG(mmol/L) | 2hPBG(mmol/L) | HbA1C(%) |
常规组 | 50 | 6.44±1.30 | 10.55±2.06 | 7.31±0.70 |
实验组 | 50 | 5.00±1.12 | 8.03±1.61 | 6.13±0.58 |
T | 5.9340 | 6.8154 | 9.1785 | |
P | 0.0000 | 0.0000 | 0.0000 |
2.3治疗前后胰岛功能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者胰岛功能水平相近,比较P>0.05无差异;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胰岛功能水平高于常规组,比较P<0.05有差异,数据见下表3。
表3:两组治疗前后胰岛功能水平比较表(x̄±s)
治疗前 | 例数 | FINS(μU/mL) | C-P(ng/ml) | HBCI | IRI |
常规组 | 50 | 30.77±5.40 | 2.48±0.50 | 60.39±9.70 | 3.50±0.70 |
实验组 | 50 | 30.82±5.57 | 2.51±0.53 | 60.46±10.00 | 3.52±0.74 |
T | 0.0456 | 0.2911 | 0.0355 | 0.1388 | |
P | 0.9637 | 0.7716 | 0.9717 | 0.8899 | |
治疗后 | 例数 | FINS(μU/mL) | C-P(ng/ml) | HBCI | IRI |
常规组 | 50 | 34.69±4.80 | 3.05±0.52 | 66.27±10.03 | 2.17±0.60 |
实验组 | 50 | 39.41±4.46 | 3.57±0.47 | 73.28±9.07 | 2.50±0.55 |
T | 5.0938 | 5.2458 | 3.6655 | 2.8669 | |
P | 0.0000 | 0.0000 | 0.0004 | 0.0051 |
2.4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相近,比较P>0.05无差异;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常规组,比较P<0.05有差异,数据见下表4。
表4: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表(x̄±s,分)
治疗前 | 例数 | 乏力 | 五心烦热 | 多食多饮 |
常规组 | 50 | 2.27±0.49 | 2.22±0.61 | 2.38±0.42 |
实验组 | 50 | 2.30±0.45 | 2.19±0.64 | 2.30±0.39 |
T | 0.3189 | 0.2399 | 0.9870 | |
P | 0.7505 | 0.8109 | 0.3261 | |
治疗后 | 例数 | 乏力 | 五心烦热 | 多食多饮 |
常规组 | 50 | 1.24±0.29 | 0.72±0.13 | 1.24±0.35 |
实验组 | 50 | 0.79±0.23 | 0.32±0.25 | 0.80±0.20 |
T | 8.5968 | 10.0377 | 7.7181 | |
P | 0.0000 | 0.0000 | 0.0000 |
2.5不良反应发生率
实验组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比较P<0.05有差异,数据见下表5。
表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表(n,%)
组别 | 例数 | 皮疹 | 呕吐 | 胃肠道不适 | 头晕 | 总发生率(%) |
常规组 | 50 | 3 | 2 | 2 | 2 | 18.00% |
实验组 | 50 | 1 | 0 | 1 | 0 | 4.00% |
X2 | 5.0051 | |||||
P | 0.0252 |
3.讨论
糖尿病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主要患病人群为中老年人,其以2型糖尿病多见,是患者自身相关生物受损或胰岛素分泌缺陷所致,且很有可能蔓延累及肾脏、神经等产生病变。于传统中医角度分析,T2DM隶属于消渴症,发病后多数情况下会伴随气阴两虚证,患者可感乏力困顿、气短、口干等,虽然无根治办法,但通过合理用药能很好的控制病情[5]。故此,针对T2DM气阴两虚证的治疗临床主张“益气养阴”用药,努力控制血糖的同时规避并发症的发生。目前西医治疗以选用双胍类、胰岛素药物为主,前者属于一线降糖药,可抑制葡萄糖输出、控制血糖作用甚佳;后者多选甘精类胰岛素,可快速降低血糖值。但西医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医学界诸多学者开始关注在西医用药基础上,配合利用中医治疗要求控制疾病,促进好转。糖尿病于中医角度分析是因躯体阴虚燥热而导致的消渴症状,所以结合中医选药治疗时以生津止渴、滋阴养气为主[6-7]。T2DM气阴两虚证病人津液亏虚明显,机体内生热、伴阴虚,煎灼津液、伤及营血,会导致血液运行明显迟缓,生活中时常困倦乏力。经观察患者病况以及累积治疗经验后,倾向采用中医消渴饮治疗,处方中所用石斛、麦冬可帮助患者清热去火、滋阴生津;花粉能够快速生津止渴;西洋参可泻可补,能够起到益气养阴、生津清热的功效;枸杞有利于帮助患者安神、养补肝肾,减轻长期患病中的不适感;熟地可起到填精养髓、养阴补血作用;田七花、酸枣仁能帮助患者平肝清热、宁心安神[8-9]。诸药联合共同熬制并以添加甘草调和药性,共宣益气养阴之功,兼顾对T2DM气阴两虚证患者表、里症状治疗,标本同治,在提高对血糖的控制以及症状改善方面可见联合用药效果可观,不会引起严重并发症,证实了中医消渴饮的疗效和可用性、安全性。
结果可见,治疗前两组比较血糖指标、胰岛功能水平、中医症状积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中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胰岛功能水平高于常规组;实验组患者的血糖指标、中医症状积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通过采用中医消渴饮治疗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