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不仅需要完成管理工作,还需要为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了解学生们实际状态,从而帮助学生们重新找回自信心,使其脱离困境。
1.树立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伦理的根本原则
1.1尊重学生,使其能够更加茁壮的成长
辅导员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不相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比较更加注重直截了当,简明扼要,治愈较快,而辅导员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更加注重为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为学生们树立一个良好的人生价值观[1]。与此同时,辅导员在解决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时,还应需要对学生们进行较大尊重,对学生们进行关爱与呵护,从而使学生们的健康心理能够更加茁壮的成长。
1.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中立原则
辅导员在为学生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需要坚持中立这一原则,不可运用自己人生价值观,来对学生们的做法以及选择进行评价,更不可对学生们强加自身的人生理念,但由于学生们的心理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也不能完全要求辅导员做到中立。
2.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困境
2.1多重身份问题,导致学生们对辅导员产生不信任的心理
以学生们的视角能够看出,在对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以及解决心理问题的心理教师,是在日常实际生活以及课堂教学当中,管理学生们的辅导员[2]。因此,由于辅导员具有着多样身份以及角色,所以,学生们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时,无法能够做到将全身心都很好的融入当中,会出现无法将心中的戒备心理以及包袱放下的问题,很难将一些话对辅导员进行诉说,这样不仅无法使学生们对心理健康教师敞开心扉,并与心理健康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还会导致学生们对心理健康咨询教师产生不信任的心理,对其形成一种误解,从而无法积极的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
2.2保护与保密两者原则之间的冲突
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会经常出现保护与保密两者原则之间互相冲突的现象。其一,则是由于保密与保护两者原则在同一时间共同出现,从而出现互相冲突的现象,引发矛盾。其二,则是由于询问者的职业又或是具有特殊身份等,导致辅导员应必须将学生们的秘密又或是一些隐私等,将其透露出来。
3.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伦理的应对措施
3.1避免出现多重身份问题的发生,确保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纯粹关系
辅导员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为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应需要对自己进行一个清晰的定位,将自己摆放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师的身份上,并将以往辅导员的这一身份整体摒弃掉,然后,在与学生们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并以此使学生们可以更加的投入到谈话当中,从而能够有效的使其将心中的戒备心理以及包袱放下[3]。与此同时,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需要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不要去对自己所带的学生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因为,如果辅导员对自己本人所带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学生们会对其具有一定的戒备心理以及包袱,无法能够更加轻松容易的将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想要表达出来的问题说出来,很难使学生们将自己的戒备心理放下,而这样的问题发生则会很难帮助学生们解决问题。因此,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必须防止自身出现多样身份这一问题情况的发生,并能够切实的保证,辅导员与学生们之间,只是咨询者与被咨询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尽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辅导员与学生们这两者之间纯正的关系,从而能够更加有效的为大学生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
3.2辅导员与家长之间进行相互配合,促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辅导员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为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还需要就每一位学生的真实情况而论,以学生们的真实情况为主,从而断定学生们的家长是否需要参加到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而辅导员应需要与学生家长们之间进行相互良好的配合,为学生家长们教授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有效且正确的辅导形式,并使其能够在学生家长们的帮助下,能够共同解决学生们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另外,不仅仅只是这样,辅导员还需要向学生的家长们讲清相关的保密原则,使辅导员与学生家长之间,能够做到彼此之间坦诚相待,并通过对一些正确的方法进行运用,来有效的引导学生家长们能够学会怎样才能够与学生们成为朋友,并非是对学生们的个人隐私进行更多的干涉,导致学生们产生过多的逆反心理,有效的促进学生家长们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其两者之间能够更加了解彼此。
3.3对学生们的权益进行考虑,并以学生们的权益为主
当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在面对领导又或者是同事时,辅导员应需要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身份,真诚恳切的将自己的难处进行良好的表达。首先,身为一名心理健康的助人者,对其进行保密,是学生们提出的要求,并且希望其能够得到满足。其次,身为学校当中的辅导员,对其进行解密,则是学校对辅导员的行政委托。而在这一系列问题产生的矛盾当中,辅导员身为一名教育工作人员应需要以学生们的权益为主,对学生们的权益进行考虑,若是能够得到学生们的任何以及委托,能够代替学生们的表达以及沟通。另外,辅导员如果需要汇集情况向上级或学校,进行工作情况的报告,在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的一些相关情况进行反映时,不应牵涉到学生们的个体信息,比如,学生们的姓名、学习专业以及一些样貌特征等。最后,当学生们未处在具备危机情况的状态下,则提倡学校又或是其他的教师们,根据另外的一些途径来对学生们的一些状况以及真实情况进行了解。而如果,当学生们处在具备危机情况的状态下,例如,会牵涉到学生们又或是他人的一些重大安全问题时,比如,会殃及到其生命时,又或是贞洁等,辅导员应需要在司法等一些部门的要求下,又或是发生了紧急的医疗事件时,辅导员应必须毫不犹豫的来对其提供一些相关信息的同时,还需要及时提醒对方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对学生们的隐私进行良好的保护。
结束语:
综上所述,辅导员应需要避免出现多重身份问题的发生,明确自己身份的定位,与家长之间进行相互配合,对学生们的权益进行考虑,从而运用合适的方法,来对学生们进行有效的开导。
参考文献:
[1]王佳佳,赵越.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训练模式探究——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训练》[J].人民长江,2022,53(10):250.
[2]胡士亮.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以陕西省轨道类高职院校女生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10):36-38.
[3]薛慧婷,郝鹏,陈俊贞等.“教-学-做”的教学理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及影响——以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为例[J].中南农业科技,2022,43(02):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