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文化传承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得不重视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本体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它既是一种思想理论也是一种实践智慧。其内容集中体现在《中庸》一篇中,且贯穿于所有儒家学说之中。深刻理解中庸之道,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儒家道统就是中庸之道
所谓“道统”是指学说渊源,可以比喻为传承秘籍或思想遗传基因,代代相传,而且是正脉传承。唐代的儒家学者韩愈从“道”的内涵,又从“统”的线索两方面倡导儒家道统说。韩愈致力于恢复儒家的正统地位,效仿佛教“法统”说,提出了儒家之道及其传承脉络。韩愈在《原道》中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韩愈又说:“孟轲师子思,子思之学,盖出曾子。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
韩愈认为道统之传自尧舜即已有之,其传承顺序是: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到孟子以后就失传了,"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至于荀子、扬雄等都跑偏了。于是,韩愈自己承担起了继绝学的使命,举起了唐末复兴儒学的大旗。到宋代朱熹重提道统说,开宗明义,进一步确定道统的历史事实。那么这个道统究竟是什么呢?朱熹说:“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朱熹认为子思因忧患道学失传而作《中庸》,这是把中庸思想作为道统的核心内容提出来,也让说明道统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即它是上古圣王“继天立极”而来:“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序》)
朱熹认为,尧当时传给舜的时候只是四个字:“允执厥中”,舜传给大禹的时候是十六个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就是所谓圣贤相传的“十六字箴言”。(《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 “若只谓‘言忠信,行笃敬’便可,则自汉唐以来,岂是无此等人,因其道统之传却不曾得?亦可见矣。”(《朱子语类》卷十九) 朱子最早将道与统合在一起讲道统二字。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解释为:人心是危险难安的,道心却微妙难明。惟有精心体察,专心持守,才能坚持一条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这十六个字是儒家形而上学的主旨。总的来说,这句话强调了人心易受外界诱惑和内心杂念的干扰,而道德修养的境界则需要特别细心和谨慎培养,追求纯粹和专一。只有以坚定的心志执守中庸之道,不偏离正道,才能保持内心的稳定和道德的高尚。
《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这是尧禅让天下给舜时的重要嘱托,特别是“允执厥中”四个字。到了后来舜把天下禅让给禹的时候,则加了三句,成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这就是儒家道统的心法,为上古先圣大德明心之法,其起源于圣人,流传至今,这个传承过程是以心印心,以心传心,因此也称为“十六字心传”。
其中“允执厥中”:表示要坚定地执守中庸之道,守住内心的中心和定力,不偏不倚地坚守正道。这就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源头。对此,明代王阳明解释道:
“夫圣人之学,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已。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心者,率性之谓,而未杂于人。无声无臭,至微而显,诚之源也。人心,则杂于人而危矣,伪之端矣。见孺子之入井而恻隐,率性之道也;从而内交于其父母焉,要誉于乡党焉,则人心矣。饥而食,渴而饮,率性之道也;从而极滋味之美焉,恣口腹之饕焉,则人心矣。惟一者,一于道心也。惟精者,虑道心之不一,而或二之以人心也。道无不中,一于道心而不息,是谓“允执厥中”矣。一于道心,则存之无不中,而发之无不和。是故率是道心而发之于父子也无不亲;发之于君臣也无不义;发之于夫妇、长幼、朋友也无不别、无不序、无不信;是谓中节之和,天下之达道也。放四海而皆准,亘古今而不穷;天下之人同此心,同此性,同此达道也。”(《重修山阴县学记》)
这个天下人心同理同的亘古不变的道统就是中庸之道。
二、中庸之道的含义
“中庸之道”在现代人心目中几乎成了迂腐、和稀泥、走中间路线、不思进取的代名词,但细读《中庸》,《论语》、《孟子》等典籍,你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北宋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归结起来,中庸是指为人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纯正人性提高自身修养、对待万事万物。笔者通过研读,略总结为如下含义。
1、中、和思想
《中庸》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无所偏向,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法度,叫作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一切都各安其所,万物也都各遂其生了。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所谓大本,就是宇宙根本,也就是道通为一,代表静态;所谓达道,就是通行之理,也就是和谐恰当,代表动态。不管是大自然还是人的情绪,达到中和状态就是最佳状态,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不管是做事还是说话都应该有个度,掌握分寸,过了不好,不及也不妥。这就是中庸之道。诚如宋代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见朱熹《中庸章句》引)详言之,可分为如下内容。
首先,守中即是守正。“中”为本、为正。“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中即训正。”程颐解:“中者,天下之正道。”朱熹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中”给出了最高的参照标准和最终的合法性原则,是不可逾越的度数。
其次,执两以用中。“中”为适中、适度、适宜。《论语·为政》有云:“攻乎异端,斯害也矣。”孔子特别强调过和不及都是极端,都不得其中。只有全面掌握两端,才能“择乎中庸”,从两端中取出适当的“中”来。可见,用中既不是“乡愿”式的一味折中与调和,也不是机械地、僵化地取两端平均值,而是在两端之间巧妙地找到恰好、正好。比如,吝啬和奢侈就是两个极端,而节俭就是择其“中”;鲁莽和怯懦是两个极端,勇敢择其“中”。
再次,尚中以求和。用中、守中不是以“中”作为统一性而取消多样性,而是达致“和”,即多样性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儒家中庸思想的最高意境,在乎中和。“和”是“中”的目的和价值归宿。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希望终结社会的冲突和动荡,使国家上下相合,达到安定祥和的政治局面。因此,达到中和需要更高明的承载——忠恕之道。忠恕之道以仁爱、至诚、宽容为底色,蕴含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要求,是走向中和的道德践履。正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所言:“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也如《中庸》所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复次,时中。中和、平衡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事情的变化和发展不断调适来维持中道。中庸之道倡导“叩其两端”以取“中”,用“中”,力戒“过”,勉励“不及”,但坚决反对静态固守,反对因循守旧。在事物发展的内在对立两极之间进行调节,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顺势而为,解决问题,维持事物发展的整体平衡。所以,《中庸》中赞叹君子的“时中”,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因时制宜、与时俱进,执中达权。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杜绝“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一方面要求维护平衡,将矛盾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一方面又要看时空、人力条件变化,不死守固有范围、制度、规则,处理事物要有灵活性,在必要的时候,突破陈规,勇于革新。
《论语·里仁》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处理天下的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要怎样做或者不怎样做,而是适合情理,随着变化而变化。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孟子在这里罗列的,是四种圣人的典型,而孔子为顺应时势之圣人。这种“时中”思想,即是随时以处中、与时偕行。得其“中”,所谓“经”;得其“时”,所谓“权”。有经有权,故能变通。“变通者,趣时者也。”《孟子·尽心上》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孟子以“嫂溺叔援”的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庸之道权衡轻重、随时而变,将原则性与灵活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孟子说:“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离娄章句下》)也是这个道理。
2、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共同具有一个重要概念,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十分深邃。它指的是天和人的关系实现了一种和谐的统一。在这个统一中,人与天成为了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维护着宇宙的平衡和秩序。天人合一也是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中庸》讲“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德性为纲宰,把空泛而寂寥、神秘莫测的天的世界给意象化和道德化,使之成为境界性的形而上的实体,在以天作为其形而上根据的庸常的生活由此具有了非凡的意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慎独”是《中庸》中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个核心要素,“君子之道费而隐”,以“慎独”的态度,在人类道德生活的各个层面,体认其中隐含的天道意义,体会生命的独特价值。“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天人合一合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在实践“天人合一”的过程中,修身养性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通过修身,可以消除心中杂念,达到身心的和谐。同时,修身也是与天地万物沟通的一种方式,通过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自身的成长与进步。恬淡虚无,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放下欲望与功利心。这种心态有助于人们摆脱物欲的束缚,更加专注于自身的修炼,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也诚如林则徐所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静心安神,让内心保持平静和安祥的状态,增强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在静心安神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与自然沟通,达到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处。“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修身、养性、体悟天道等实践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个人面临着各种挑战与压力,而“天人合一”的理念能为个人提供了一种寻求内心平衡的方式,从而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3、中庸之道的本质是“诚”
《中庸》通篇就讲一个“诚”字,认为,诚既是万物本真的状态,也是道德实践的智慧。《中庸》第一句就道出了“诚”的内涵,“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里的“率性”不是任性,而是遵守规则,就是“诚”。诚是事物的本真,在人身上就表现为去除了私心杂念,去除了过度人为的目的和欲望,而表现出来的本真的状态。《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诚者 天之道
诚是一种天道,是上天的原则,努力做到诚,就是做人的原则。做到诚的人,不必刻意勉强,也不需要挖空心思,奇谋巧计,所作所为合乎自然法度就可以了,从容自若,行为合乎中庸,“从心所欲不逾矩”,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中庸》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是事物的根本属性,诚贯穿了事物发生、发展的始末,体现在事物发展变化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是万物化育的发端与归宿,没有诚,就没有万物。所以,诚在儒家思想里面,具有本体论上的意义。诚是万物的本性,万物的形成演化中都体现了“诚”,在人身上就表现出仁德的本性,所以儒家的德不是一种认为的规则和教化,是一种天道的下贯。《中庸》说:“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诚随事物演变,永无止境,永不停息。
“率性之谓道”,“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这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不管是儒家的《中庸》还是道家的《道德经》都充满了这种洞察。比如在《中庸》说:“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中庸》通过一“诚”字,打通天与人,在己性和物性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人与天均归在“诚”的意义之下,为诚的精神所统摄。天与人,在“诚”的意境中完全融合在一起。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中庸》说:“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意思说,诚是天地的“道”,天地的“道”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而化生万物,形形色色,难以测知其中奥秘。也就是说天地之道,一“诚”字而已,是“其为物不贰”。认为:“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是说,至诚的道理是从来不会止息的,无止息就会长久流传,长久流传就会得以验证,得以验证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精明高妙。
诚之者 人之道
《中庸》说:“诚者,自成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意思说:诚,就是完成自身道德修养的要素;诚,贯穿于万事万物之中,没有诚就没有万事万物;诚,不仅仅是完成自身的品德修养,而是使万物都得到完成,完成自身的品德修养便是仁,使万物得到完成便是智。
《中庸》认为:“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是说:诚,是上天赋予人们的道理;实行这个诚,那是人为的道理;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他为人处世自然合理,不必苦思,他言语行动就能得当,他的举止不偏不倚,符合中庸之道,这是圣人;要实行这个诚,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才行。
《中庸》提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就是认为:只有达到至诚的最高境界的人,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大德,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与天地并列为三。
自诚明 谓之性;自明诚 谓之教
《中庸》上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在儒家眼中,诚如何才能获得呢?《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意思说:由于内心诚实而明察事理,这是天赋的本性;由于明察事理后而达到内心真诚,这叫作后天的教育感化;凡心真诚也会自然明察事理,而明察事理也会做到内心诚实。
自诚明,是由诚而明。诚是天性使然,突出先天得之,人具有“诚”的慧根,所以能自然而然地了解社会人生的常道,为人处世时总能够持中、稳健、理性、包容,符合中庸之道,使做事能够“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看待事物时不会偏颇而把握住事情诸多表象背后的本质。自明诚,是由明而诚。是教化,强调后天,大多数人都要通过学习而获得,从而知道“真诚”二字是自然界的不二法则,领悟到人生需要真诚,不时反思自己的处世态度与行为方式,做到对待万事万物诚心诚意、不偏不倚,最终达到诚心笃行。
自诚明,就是生知安行;自明诚,就是学知利行,只要去做了,成功都是一样的。
三、中庸之道在新时代的指导意义
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待人待物至诚至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庸之道,是为人处事的大道理,把它运用到具体之处,如天鹅绒衬托下的水晶,处处闪现着美妙的光芒。
“叩其两端”、“执两用中”是中庸之道一个重要的原则,“两端”就是过和不及两个极端,“过犹不及”,是指的做一件事情,如果做过头和没有做到一样不得其正,即做事须恰到好处。“中”就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与“过犹不及”合而言之,就是坚持“中”,戒其“过”,勉其“不及”。诚是实现中庸之道唯一途径。中庸之道作为实践哲学,强调中和之美,主张在生活中要追求平衡、和谐、适中、适度,避免走极端。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有很深刻的指导意义。
首先,中庸之道就是追求极致完美,一点都不出差错,无过不及,恰到好处。“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孔子说:“中庸不可能也!”没有人能做到,孔子也做不到。中庸,就像数学上的一个圆周率,多边形可以无限趋近圆,却永远达不到。但是,我们知道有这个标准,知道自己没做到,所以时刻警醒,努力去做。圣人就是因为觉得自己总是有缺点,才成为圣人;小人就是因为觉得自己一贯正确,才成为小人。这就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谦虚,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生命不息,努力不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冲突,如果我们能够遵循中庸之道的理念,把握好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度,使它们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其次,中庸之道强调了“诚”是道德修养的关键。《中庸》把“诚”提高到了“道”的高度,说“诚者天之道也”,“不诚无物”。至诚会感动天地,所以说“能化”。做事情要心诚,待人接物也要心诚。既然天地以诚为道,所以做人就应该诚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如果不守信用,就算不上是人。“主忠信”就是说君子对朋友要忠诚,要讲信用。几千年来,诚信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精神财富,一直传承至今。《格言联璧》曰:“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息。”当今,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关键也在于“诚”,如果心不诚,一切美好的名词都会变成虚伪的口号。
诚的反面就是虚伪、欺诈,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大搞形式主义。人们常问,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的存在,有。在哪里呢?鬼就在人世间,就在不诚实的人心里,正所谓心中有鬼。一个人如果常常心怀鬼胎,就会神色慌张,忐忑不安,终日忧辱,既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自己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正所谓“小人常戚戚”。一个社会,如果大多数人都不诚信,尔虞我诈,其结果就会形成黑暗阴霾的社会,到处都是魑魅魍魉。
复次,中庸之道是一种道德实践智慧。它要求人们在生活中要注重实践,做到知行合一。达到中庸之道的方式就是做到“诚”,只有“诚”,才能做到豁然大公,齐庄中正,文理密察,找到最佳平衡点。如同一杆秤,秤锤的不断移动才能保持两边的平衡。勇敢是怯懦和冲动的中庸之道,可是,如何在实践中做到勇敢,不是那么容易的,这就需要智慧的实践。每个人都知道“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好的,可是如何落实到实践中呢?爱国爱偏了就成了极端民族主义,或者民族虚无主义;友善搞不好就会变成老好人、乡愿,或者分不清是非。正真的友善是对好人友善,对坏人敢恨敢斗,这才是中庸之道。所以说,“仁者必有勇”。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一种担当精神;颜回居陋巷,贫穷却乐在其中。看上去一个是夙夜在公,一个是独善其身,似乎完全不同。但孟子认为,他们是同道人,只是环境和地位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行为和态度。但都符合中庸之道,因为他们都“诚”,所做的事情都符合义,也就是适宜。君子处世,惟义所在,这就中庸的实践智慧,在变化中求得最佳平衡点。
四、结语
总之,中庸之道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哲学思想,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当今社会,仍然需要遵循中庸之道的理念,追求平衡和谐,注重品德和修养,注重实践。汲取中庸之道中的积极因素,对于身心健康发展、实现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庸”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能使人身心和谐,并能使人处理好人际关系、国际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至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弘扬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求同存异,是世界多元文化实现和平相处必走的一条路,“和而不同”,在促进世界各民族和平相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1月版
2、华杉:《华杉讲透大学中庸》,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1月版
3、百度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