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作为衡量美好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内在含义不再是传统的“个体无病即健康”,而是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均处于良好的状态[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明确了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细化了“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健康中国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抓好落实,以全方位全生命期的健康体系守护人民群众健康。
健康素养作为健康促进工作效果的关键指标尤为重要[2]。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接收居民健康素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然而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人群健康素养仍然差距较大,特别是在农村、老少边穷地区[3],大量的老年人和儿童由于接触健康素养知识的渠道相对较少,长期保持不健康的生活方式[4],导致疾病频发,影响了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水平,可见提升基层的公共健康服务水平、培育基层健康服务人才,提高基层公共健康服务能力十分重要[5]。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最佳提供者和居民健康素养最佳传播者——医疗机构,对居民健康素养有着极大的影响。本研究拟对赤峰市不同等级公立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行了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在健康素养促进项目中的优势和短板,最大程度提升医疗机构的执行质量和效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赤峰市不同等级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共获得48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19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的有效信息,用以对比分析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对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建设工作的差异。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其内容主要包括医疗机构的人员组成、基本设施建设情况、周围环境、对居民提供健康服务等信息。
1.3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 26.0 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以描述性分析为主。
2 结果
2.1 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人员专业和职称情况
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86.90%,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13.1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83.78%,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16.22%。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主任医师占5.49%、副主任医师占7.61%、主任护师占1.79%、副主任护师占5.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主任医师占3.22%、副主任医师占6.43%、主任护师占1.68%、副主任护师占2.37%。研究结果显示我市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结构配置合理,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2.2 不同等级医疗机构设施建设
研究发现,各级医疗机构都在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并在改善就医体验方面有所优化,如:加强信息化建设,将专家出诊、预约诊疗、健康知识等信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医疗机构LED显示屏等方式向患者推送;增加共享轮椅;设置便民药箱、爱心母婴室。此外,为方便特殊人群使用,82.43%的医疗机构公共厕所设置了人性化设施。在未设置人性化设施的17.57%医疗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占16.77%。
2.3 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个性化医疗服务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的健康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生命健康管理的需求。医疗机构在普适性服务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服务的探索。研究发现,我市部分医疗机构为慢性病高危人群、脑卒中与冠心病等康复患者、精神疾病患者等提供健康管理;为孕产妇设置孕妇学校或家长课堂;为婴幼儿建设数字化门诊,以便接种疫苗和健康培训;为门诊患者开具健康教育处方、候诊与随诊健康教育;为住院患者开展健康教育需求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为出院患者提供随访、电话咨询、新媒体咨询等健康指导。
2.4 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组建科普专家团队情况
为了保证健康科普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实效性,部分医疗机构组建健康科普专家团队,医务人员将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的威胁大众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总结归纳出来,做有针对性的科普教育,提升大众的健康水平。目前,我市半数以上医疗机构组建了健康科普专家团队,其中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占34.0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占19.02%。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科普团队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较高。
2.5 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科普形式
各医疗机构充分结合自身特色开展广泛的健康科普活动,通过在诊疗过程中提供相关健康指导、发放健康教育资料、举办健康讲座等形式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宣传科学就医常识,引导群众形成“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与此同时,医疗机构充分发挥医务人员在健康促进中的引领示范作用,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医护文明守则、健康素养核心知识要点,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提升自身健康素养水平。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更多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音视频APP等新媒体手段,普及健康科普知识,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多以宣传单、宣传海报这种面对面与居民交流的方式进行健康知识传播。
3 讨论
研究表明,我市大部分医疗机构能充分认识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站位,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健康促进主阵地、医务工作者健康促进主力军的作用,将健康促进理念融入诊疗和业务工作全过程。面对居民多样化、差异化的健康服务需求[6],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并根据不同类别的健康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健康管理和行为干预指导。各医疗机构还结合自身特色和学科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性健康教育宣传,同时大力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利用新媒体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我市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结构配置合理,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但受传统医疗模式的影响,部分医生对健康素养的认识还停留在疾病知识的普及和宣教上,没有认识到积极营造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氛围,也是健康促进工作的重点领域之一[7]。医疗机构应改变传统思维,适应新的医疗发展模式,充分认识到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性,加大投入,制定一系列健康促进制度,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发挥医务人员做为健康科普主力军的作用,提高健康科普的“含金量”,确保健康促进工作有章可循。当前,医疗机构健康教育活动创新不足,波及面狭窄,群众参与度不高。这就要求医疗机构提升科普专业化水准的同时,更加注重科普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内容制造,借助新媒体平台、“互联网+”提升健康科普知识现代化传播水平,改变单向的健康科普形式,建立可监测、有指导意义的传播范式。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8],涉及多个职能部门,我们应当联合多方力量,实施协同作战,通过新媒体、传统媒体等多样化来实施健康素养知识推广、知识能力宣传,拓展健康素养公共宣传场所建设,形成带动效应和联动效应,鼓励城乡居民提高自身的健康责任和意识,大力推动全面型的健康素养宣传,实现健康素养优先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居民健康的良好氛围,从而实现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在整合部门资源的同时,首先应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推进作用,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各医疗机构在健康促进工作中各自为战,并未构建起整合型健康促进工作体系,没能充分考虑本地区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和本机构的功能定位,工作落脚点依然在完成任务上。应当结合卫生健康总体规划和各医疗机构优势学科,将分散在各医疗机构的医学科普资源集中起来,建立市域高位统筹的科普格局,打破地区、单位壁垒,实现节省资源、增强资源利用效率的健康科普新局面。
公共卫生服务与居民生存、生活和发展是密切相关[9],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等均会对居民健康产生影响。整体上我国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趋势[10],但是仍存在着供给规模较小、供给质量不高和供需不平衡等方面的问题,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健康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使用过程和可及性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服务能力。《2020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指出,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总体呈现以下特点:(1)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2)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3)男女差别不显著;(4)年轻人高于老年人。截至2022年底,赤峰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意味着全市403万常住人口中,近一半生活在农村地区,而我市农村地区又以老年人为主体。所以,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我市健康促进工作重点在基层。受家庭收入、生活环境、教育水平等因素制约,农村居民对于自身健康关注不够,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居民、老年人以及文化程度较低者,健康意识普遍不强,缺乏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获取有效健康信息的渠道有限,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他们更容易与群众打成一片,便于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做好健康科普工作。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农村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将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工作融入到乡村振兴、“健康赤峰”等行动,依靠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提升基层医疗队伍建设水平,针对健康教育水平和慢性病防治管理能力,定期对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开展培训。将健康教育纳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推动公立医院“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目前,我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均已成立疾控科,下一步,应加强疾控机构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做到“医中有防、防中有医”,实现两者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为群众提供疾病预防、治疗、管理一体化服务,形成公立医院医防融合服务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NUTBEAM D. Health promotion glossary[J]. Health Promot Int, 1998, 13(4): 349-364.
[2] 李长宁, 李英华. 健康素养促进工作现状及展望[J]. 中国健康教育, 2015, 31(02): 233-237.
[3] 覃世龙, 罗彦, 李玲,等. 2014—2018 年湖北省居民科学健康观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1, 38(5): 520-523.
[4] 苏宁, 张治中, 王志凡, 等. 甘肃省农民健康素养现状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20, 36(7): 1075-1079.
[5] 吴颖. 四川省汶川县创建全民健康县案例研究[D]. 电子科技大学, 2020.
[6] PAULA BRAVEMAN. Health disparities and health equity: concepts and measurement[J]. Annu rev of publ health, 2006, 27(1): 167-194.
[7] 杨倩茹,刘薇薇,陈鑫雨等. 重庆市农村居民2018—2021年健康素养及预测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20, 51(03): 476-483.
[8] 赵秋琳. “健康汶川”建设中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对策研究[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1.
[9] 杨胜利,冯丹宁,张孟阳. 公共服务水平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研究[J]. 调研世界, 2020, (02): 62-75.
[10] 魏福成. 基本公共服务最优供给规模、供给不足及原因分析[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59(3): 65-75.
作者简介:杨奉筠(1971-),男,汉族,内蒙人,本科学历,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为:公共卫生服务与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