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以及创造性等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进一步创新与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活跃性与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主地走进教学课堂,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上升到战略层面,有机结合历史知识实现学生创新力培养,推动高中历史教学向现代化、标准化与创新化方向转变与发展。
一、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与学生学习知识、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以及行为活动等其他方面息息相关,并在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学生有良好创新思维能力,可在高中历史学习中认识到相关的历史知识,学会以史为鉴,并将历史知识转变成自己的知识。
(二)有利于拓宽高中历史教学领域
规范正确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可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拓宽高中历史教学的范围与领域,进一步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为学生的高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方面教师可以使学生认识与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还能够准确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可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立足研读历史教材,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历史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时,教师应组织学生研读教材,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基础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知识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在辩证思考中,学生需要摆脱以往用确定的、线性的逻辑思维模式看待历史内容,而是要从正反方面、积极与消极方面、退步与进步方面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做到深入认知历史,有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以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学生需要掌握秦统一的进程与巩固统一的措施、了解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经过等知识内容,在了解关于秦统一的知识时,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为什么秦能够完成统一,以及为什么秦末会发生农民起义的事件?同时借助对两个问题的辩证思考,让学生正确认知朝代更替的原因与过程。在引导学生辩证思考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秦能够完成大一统”时,教师需要让学生联系前后的史实。根据教材中给出的信息,可知秦统一前的社会,存在长期战乱、经济停滞、政治分裂等影响百姓生存的因素,这是秦能够统一的历史背景。接着,秦国的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等,是秦能够统一的客观条件。正是上述种种因素的叠加,为秦统一提供了条件。同时,学生也应认识到正是因为“战国七雄”之间互相征伐、扩张国土,不断消耗国力、影响民生,为秦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所以,在认识这一问题时,学生需要学会从问题本身以及问题的对立面进行思考,这样既能够联系知识点,也能够对问题做出全面思考。在完成对第一个问题的辩证思考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进度组织学生思考第二个问题,即为什么秦末会发生农民起义的事件。在思考中,学生可以尝试自主研读教材,找到对应的材料。同样,在辩证思考时,学生需要从秦自身的发展状况、农民的生存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这样便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到农民起义的原因,进而对其做出合理的认知。至此,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时,教师需要重视组织学生研读教材,让学生从教材中发现可以辩证思考的资料,并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合,有效完成辩证思考,进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二)立足激发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能力是一种新颖的、有价值的、非结论性的能力,能够对问题做出清晰勾画与思考。对学生而言,该能力常常表现为对既有问题的思考不墨守成规,能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与积累的经验形成个性化的观点与看法。基于此,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时,教师需要立足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历史,并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
以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个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秦始皇。在后世对秦始皇的评价中,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功大于过,也有人认为他过大于功。基于此,教师为学生设置了一道思考题,即你怎样看待历史上的秦始皇。设置此思考问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主动搜集除教材以外的史实资料,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观点,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并使学生可以尝试对秦始皇进行更宏观、更立体的认知。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保证选用史实的准确性,且可以做到逻辑自洽地论述。根据学生给出的回答,教师可以将其观点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认为,秦始皇的功大于过。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引用了西汉政论家主父偃、名臣桑弘羊、《后汉书》作者范晔、唐代思想家柳宗元等人物的言论,认为秦始皇统一是历史大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且秦始皇时期制定的政策、制度等多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第二类学生认为,秦始皇的过大于功。这部分学生主要引用了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言论、陈登原在《国史旧闻》中的说法等佐证自己的观点,认为秦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而第三类学生则持有中正观点,认为既要看到秦始皇制定的不足,也要肯定其贡献,如东汉史学家班固虽然批驳了秦始皇的残忍,但也肯定了秦始皇的一些制度是“施于后王”的;再如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吕思勉曾在《中国通史》肯定秦始皇的功绩及其政治抱负,但也在《秦汉史》中批驳了秦始皇的暴政。
三、结语
通过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等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具有显著的效果。这些策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张玉梅.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18):18-19.
[2]宋蓉,田杰.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品位·经典,2022(24):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