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参与留守老人生态保护支持网络建设——以熊猫村“不老熊猫卫士”生态管护小组为例
张港旋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港旋,. 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参与留守老人生态保护支持网络建设——以熊猫村“不老熊猫卫士”生态管护小组为例[J]. 中国海洋学报,2025.3. DOI:10.12721/ccn.2025.157024.
摘要: “熊猫县”宝兴县以大熊猫发现最早、出国最多、贡献最大而著称,拥有“熊猫老家”的美誉,具有深厚的熊猫文化底蕴与社区发展科研价值。为更好守护野生大熊猫,宝兴县92%以上国土面积被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面临的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冲突更为严峻,本文点落地在宝兴县光明村,全村有村民158户557人(劳动力230人,外出务工148人),60岁以上留守老年人137人,占比27.4%,因光明村独特的地理条件与青壮年普遍外出务工的社会现象,且老年人长期隐居“熊猫村”,存在以下特征:一是因青壮年外出务工,熊猫村人口结构失衡,留守老年人群体庞大;二是因农村社区存在农业生产规模较小等特征,留守老人非正式网络稳定;三是因长期生活在熊猫村,有生态保护经验,但缺乏专业管护知识,且无法舍弃割竹打笋等原始劳作手段,对光明村生态保护存在威胁。
关键词: 优势视角;留守老人
DOI:10.12721/ccn.2025.157024
基金资助:

本文采用无结构式访谈的资料收集方法对G村中137位留守老人进行了集体访谈,同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查阅了地方政府的统计报表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探究服务对象的情况、问题与需要,同时采用优势视角理论分析留守老人个人、小组、社区三个层面所具备的优势。

一、“熊猫村”G村面临的生态保护与留守老人发展的困境

四川省熊猫村G村其中92.8%的国土面积被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只有7.2%的国土面积供村民开展人类活动,G村是典型的熊猫村,该村东与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交界,周围有至少36只野生大熊猫,放牧、耕种等十余种人类干扰,给以大熊猫为旗舰物种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的威胁。

然而由于G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再加上资源匮乏,因大熊猫保护工程的实施,村民们退耕还林、进城务工,老年人因丧失部分劳动能力被留守家中,故G村的老年人数量增大,由边缘群体转为主要群体,充分发挥留守老人在野生大熊猫生态保护中的优势,增强其生态管护的能力与丰富生态管护的专业知识以及充分调动老人参与积极性尤为重要。但通过社会工作者的调查发现,村中留守老人存在以下需求:

(一)缺乏大熊猫生态管护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

留守老人在当地生活了几十年,在大熊猫生态管护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的这些经验的确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日常的问题,但对于更加复杂的难题就需要专业的知识。村中留守老人缺乏对大熊猫生态保护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生态管护相关技能的培训,这就使得他们缺乏了大熊猫生态管护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

(二)社区参与能力不足

据社会工作者调查了解到,G村中留守老人社区参与意愿比较强,但是实际参与率不高,老人社区参与能力不足是其主要原因。而老人的社区参与能力除了受自身的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等主观因素影响之外,还与老人的社会交往范围以及社区活动开展频率有很大的关系。在村子里,留守老人的交往圈子狭小,常交往的人群主要是邻里,缺乏更大范围的社会互动。同时,社区村民自主管理松散,组织性和集体意识不强,社区中缺乏让村民们组织起来共同参与的社区活动。在交谈中,留守老人表示村里没有怎么举办过社区活动,之前举办的大家参与感也不足,积极性不高。这就导致村里留守老人社区参与能力不足,社区参与感不强。

(三)链接外部资源能力薄弱

G村留守老人正式支持网络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生活的客观环境,G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村落相对落后,村民们的知识水平相对低下,获取信息的能力不足,因此老人主动获取社会信息和支援的途径有限,他们并不懂得主动寻求和获取来自国家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服务,所以使得社区中的留守老人更加缺乏外界来自社会的支援和服务。

二、“熊猫村”G村留守老人的需求评估

(一)学习与增能的需求

为了给野生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促进G村留守老人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均衡发展,需要给村中留守老人提供野生大熊猫生态保护专业知识的学习机会,邀请专业人士对老人进行野生大熊猫生态保护知识宣讲,同时组织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生态管护相关技能的培训会,使老人掌握保护野生大熊猫的本领和知识,提高其大熊猫保护区生态管护能力。

(二)社交的需求

留守老人的社区参与能力不足是导致社区活动参与率低与参与积极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社区应该多开展一些集体性的活动,把村民们动员起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营造社区参与的氛围,同时培养他们管理与组织能力,培训开展社区和小组活动的技巧,提升他们的社区参与能力,增强他们的社区归属感与参与感。

(三)社会支持的需求

G村资源匮乏,生产水平低下,村中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老人深居村中,生活水平不高,来自社会的支持与援助对于留守老人生活与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G村中的留守老人靠自身的力量难以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援与服务,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不足,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支持网络成为了G村中留守老人的迫切需求。

三、优势视角下熊猫村留守老人参与生态保护的优势资源分析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个体、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潜能,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等,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他们就可以建设性发挥自身的功能。在优势视角理论的指导下,社会工作者应当积极去发现、探索和发展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优势和能力在满足其需要解决其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一)个体层面

1、经验优势

针对熊猫村中的老人而言,生于此长于此的他们在保护野生大熊猫及其生态管护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了很多处理大熊猫生态保护问题的能力,在处理相关问题时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和措施。同时,他们在熊猫村中生活了几十年,对当地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气候等十分了解,这对开展大熊猫生态管护来说就能大大地提高效率。这些就使得他们在大熊猫生态保护方面具有了外地人没有的经验。

2、时间优势

有较多的空闲时间也是熊猫村中留守老人的一个优势,留守老人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村中农事也较少,因此他们拥有很多的空闲时间可以自己支配。他们可以将这些时间利用起来组建大熊猫生态管护小组,处理生态保护的相关事项。

(二)小组层面

野生大熊猫生态保护需要社区的参与,凭借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这就需要社区中村民们组织起来共同参与到生态保护活动中,对熊猫村中的留守老人而言,他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建立了地缘关系,彼此熟悉,交往密切,组员关系的亲密程度高,小组凝聚力强。这就使得他们在参与大熊猫生态保护的社区活动中较少了沟通成本,在处理工作时,能够快速配合起来,从而提高了完成工作目标以及人际互动的效率。

(三)社区层面

四川省“熊猫县”B县是第一只大熊猫科学发现地,有熊猫老家之称,B县G村东与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交界,基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成为了典型的熊猫村,该村周围有至少36只野生大熊猫。大熊猫是属于我国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为了有效地保护野生大熊猫,为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建立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这些措施都表明了国家政府对大熊猫的重视。从社会的层面来说,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深受社会大众的喜爱,保护大熊猫的意识也深入人心。对于典型的熊猫村G村来而言,野生大熊猫是其优势资源,村民们可以通过大熊猫这个资源获得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与支持,这就具有了其他没有野生大熊猫的村落所不具备的优势。

四、服务计划

(一)总目标:

本文以优势视角理论为指导,关注服务对象自身具有的潜力和优势资源,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开展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通过动员留守老年人建立并运维熊猫村“不老熊猫卫士”生态管护小组开展“去标签”,促使服务对象运用自身优势并帮助链接外部资源,构建留守老年人参与生态保护的支持网络。

(二)具体目标:

文计划通过发现137名60岁以上熊猫村留守老年人的优势,通过开展8场生态管护技能培训,促使其个人发挥余热,具备生态管护的能力;组建并运维一个熊猫村“不老熊猫卫士”生态管护小组,每月开展2次大熊猫栖息地及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在生态管护技能培训后,充分根据留守老年人的不同优势,分为4个生态管护小组,社会工作者引导老年人通过自助互助,推动小组自主运行;计划开展一场熊猫村生态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研讨会。邀请宝兴县林业局等社企政校研专家和学者,共商光明村生态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路径。

五、总结评估

(一)内容超额完成,满意度调查为100%满意。

经问卷调查评估:四川省宝兴县蜂桶寨乡光明村137位年满60岁的老年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7.4%,满意度调查为100%;组建四个生态管护小组,100%掌握生态管护技能;生态管护小组共完成48次监测反馈。

(二)充分挖掘、发挥和利用了留守老人优势,互助小组运营良好,生态保护取得成效。

通过熊猫村“不老熊猫卫士”生态管护小组的建设,熊猫村留守老人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激发了留守老年人的潜能,并提升了他们生态保护意识和行动力;熊猫村“不老熊猫卫士”生态管护小组运行良好,在自助的同时也能互助,逐步恢复了留守老年人的社会功能,并在生态管护小组的监督下,光明村村民近三年未出现盗猎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三)构建出留守老年人参与生态保护的支持网络

在文评估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可:该文紧密结合光明村社区村民情况特点,以留守老年人优势为突破口,改善留守老年人社会功能,整合社会资本参与熊猫村社区发展治理中来,对解决熊猫村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冲突问题有效,并构建出一个以熊猫村留守老人为主体、社会组织为支撑、政府与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为后盾、高校社会工作科研院所为外援的熊猫村生态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支持网络。

(四)获政府认可、官方媒体报道,初成社会影响力。

从文调研开始,宝兴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就全程给予大力支持。其次,宝兴县人大、宝兴县林业局、蜂桶寨乡、光明村两委相关负责同志全力支持文,全程参与文执行。第三,2018年10月中旬,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在宝兴县调研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后,宝兴县委宣传部专门邀请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建设促进会组织专家,就如何做好熊猫文化这篇大文章建言献策。2019年11月13日,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调研“熊猫村”宝兴县蜂桶寨乡光明村,充分肯定文成果。

本文获10余家媒体累计报道148次,含10余篇图文报道、2条视频,并得到上级政府关注与财政支持,截止目前,宝兴县蜂桶寨乡光明村被追加投资800余万元,以熊猫村“不老熊猫卫士”生态管护小组为主体的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模式试点取得成效。

(五)持续性和可复制性

该文通过在个人、小组、社区三个层次,充分发掘留守老年人的优势,并建设熊猫村“不老熊猫卫士”生态管护小组,提升留守老年人自助互助能力,社会工作者引导小组成员形成了生态管护小组管理办法及进退机制,保障了熊猫村“不老熊猫卫士”生态管护小组常态化持久运行。

六、结语

本文探索熊猫村以留守老年人为突破口,带动村民参与生态保护及社区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将熊猫村“不老熊猫卫士”生态管护小组模式”向四川省41个熊猫县复制推广,推动1864只野生大熊猫、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和100多万熊猫村村民之间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雅如,张茜,严中成,韦锋.国家公园建设背景下县域产业转型优化路径分析:以四川省宝兴县为例[J/OL].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崔庆江,赵敏燕,唐甜甜,王丹,陈武强.基于国家公园生态体验机会谱系的公众体验意向评估研究——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例[J].生态经济,2021,37(07):132-139.

[3]郝佳昕.浅析优势视角在农村社会工作中的应用[J].山西农经,2021(12):40-41.

[4]李平,吴陈舒.优势视角下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江西省莲花县沿背村为例[J].老区建设,2021(02):26-3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