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榜样教育的现实困境
当今随着科学主义的迅速发展,科学知识已经成为衡量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尺,对知识的追求也成为很多学校达到育人目的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受此影响,学校道德教育偏重向学生灌输既定的道德知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评价框定在死板的规则中。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道德榜样的认识大多拘泥于规范伦理学的视角,即“以道德的准则和规范如正义、良心和义务等为研究对象”,如康德的“善良意志”和约翰·密尔可以进行加减法的“最大幸福”作为一种绝对普遍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其目的主要是 “建构有关行为规范的基本原则,以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在面临道德问题时的行为指导”。因此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榜样常常是以简单化和概括化的形式出现,学生则被要求通过文本的阅读提取出诸如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抑或诚实守信等一类的道德训诫,希冀学生能通过模仿道德榜样而成为道德高尚的人,然而这显然与道德教育的初衷有所背离。
(一)重“成事”轻“成人”
规则伦理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无非只是为行动建立规则,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只能看见条条框框的道德规则而不见道德主体在哪里,使得道德教育最终变成了规则教育,道德教育面对的主体也不是真实的道德人,而是规则人,使道德规范在实践中成为与人无关的外在标准,道德与人之间密切的关联被切断。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在模仿道德榜样的行为中只是做了和“该做的”事情,而整个过程中缺乏学生的道德自觉和价值认同的参与,没有真正的“成人”,也就导致了许多“伪善”的人的出现。例如在学校榜样教育中教育者不断通过表扬、小红花等奖惩手段鼓励学生模仿榜样行为,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赞扬和掌声中乐此不疲地遵循着教师所希望的方面行事,却依然可以在私底下同样做出不道德的事情,已然沦为规则的“傀儡”;他可能会是一个循规蹈矩的“顺民”, 但他缺乏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所应有的独立意识, 他也可能是一个善于调节的“好公民”, 但他无法坚守自己的立场和自己内在的标准。
(二)使学生的道德生长与生活经验相剥离
学生的道德生长离不开他的生活经验,日常生活为学生的道德“试误”提供了必要的环境保障,处于生长中的学生脱离了生动的道德生活场景,他的道德自我构建只会是“空中楼阁”。规范伦理学视域下的道德榜样教育主要聚焦于道德规则律令,而不是与学生个人相关的、鲜活且具复杂性的具体道德生活。把作为榜样的个体宣传成毫无瑕疵的完美之人,将生活中的榜样原型,有血有肉的性格特征人为地格式化。这种行为会导致生活中的榜样,为了保持自己的完美榜样形象而竭力掩饰缺陷、有苦不敢言、压抑作为人的正常欲望, 结果会造成人前人后两张面孔的双重人格,最后出现“人设崩塌”的情况。
(三)只是机械“模仿”,学生无法理解真正的道德
成为有道德的人是“自我”的理性思考、活动的结果,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为个人提供理性发展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去思考、去选择、去行动。然而规范伦理学视域下,教育者通过道德榜样对学生进行教导,学生接收到的只会是什么“应该做”然后去机械地模仿,却并不能激发学生对道德本身的反思,学生只能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道德”,因此学生在日后遇到道德难题时依旧无法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因为离开具体的生活场景道德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一种抽象物成为概念、范畴中的存在这样人们也就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把握道德,无法明了道德的明确内涵,因而也无法作出善与恶的判断。
二、德性培养:道德榜样教育的应然选择
(一)优先关注学生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
道德教育不应仅仅教会人们如何生存、如何做事,而应教会人们如何更好地生存、更好地做事,就是把人培养成为具有求真、求善、求美和拥有自由的主体精神的人,这才是道德教育哲学的真谛。德性伦理学把“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伦理学的追问而不断反思,它是德性伦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德性伦理关注人的美德和幸福生活,它以德性为核心所做出的种种探索,则都力在证明道德的根基就是人本身。在德性伦理维度下,说明了道德不只是公共的规则,而是包括了个体自愿接受的道德品性与道德理想以及源自个人的道德情感等,这就使得道德榜样教育摆脱孤零零的规则,会将目光放到学生个体身上,更能够对学生进行“深入人心”地道德教育。
(二) 德性维度下,“道德”的意义得以理解
德性伦理强调人格对道德意义的承载,它支撑的道德教育就是使主体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和体验着道德之于人的意义。卢梭说:“我认为,所有这些从别人那里模仿来的美德,都像是猴子那样学来的乖。”当道德规则尚未内化于主体时,道德是一种外在于人的社会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要求进行强行灌输,此时道德的本质属性表现为规则性;当道德规则内化于主体而成为人的内在德性时,道德就不再表现为对道德主体的操纵,而是道德主体自主、自觉的精神性追求的一种高尚人格。
三、走向“德性”的道德榜样教育
(一)尊重榜样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而不是工具,重视个体内在德性的养成,才能促进整个集体的百花齐放。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为了影响人的心性品质这种品质反映了人的内在要求是自主的,因而是个人的真实存在。在榜样教育的过程中,不是无条件的训练学生根据榜样的言行或标准,被动的“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对人类负责”等原则,而是让学生在主动体验过程中去感悟什么是“诚实”、什么是“生命”、什么是“尊重”,从而形成理性的判断、选择和自愿践行的品性。在日常道德榜样教育中,要将课堂教育与践行教育结合起来。要改进传统的讲解、报告等榜样教育形式, 更加注重互动式践行教育法, 比如座谈、辩论、参观访问等形式, 并注意将这两种形式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真正内化榜样精神并逐步将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二)榜样示范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道德本就产生于一个人真实的社会生活关系当中,脱离了真实的生活就不可能真正地滋养德性。生活不是单一的甜或者苦,而是各种味道的交织,只有亲自通过体验百味人生,人才能不断自我思考、不断地突破自我从而达成更高的道德层面。可见学生的身边环境、所处的现实生活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及价值观的获得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榜样教育倾向于给学生呈现“高、大、全”的完美形象,却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根基,同时也忽视了学生当下的真实价值需要,其实,他们需要的不是绝对的完美的道德圣人,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能贴近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榜样,哪怕这种榜样也有不足。因此,贴近他们的生活应当成为榜样教育内容选择的要旨, 以学生能够做到的日常行为规范、身边亲近的人或事等作为教育的重点内容,而在具体的教育形式上, 教育者采用直观的现身说法容易达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