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文化对日本书法史及其书论体系的影响
​​聂歆然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聂歆然,. 浅谈中国文化对日本书法史及其书论体系的影响[J]. 国学研究,2025.3. DOI:10.12721/ccn.2025.157011.
摘要: 概观日本书法史,可以看出它深受中国书法影响。汉字的传入促进了日本文化的极大发展,同时也是日本书法的生命源泉。日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喜爱,使得他们几乎在各个领域都在模仿与学习中国,书法如此,书论也是如此。
关键词: 中日;书法史;书论
DOI:10.12721/ccn.2025.157011
基金资助:

一、中国书法传入日本

日本汉字出现得很晚,据中国正史《隋书》记载,直到七世纪日本还没有文字。汉字的传入最早可以追溯到仁德天皇(367-391)时期,百济朝贡天皇,王仁带论语和千字文几卷到日本;而直到平安时期(794-1192),日本才创造出片假名和平假名,从而慢慢有了自己的文字。因此可以将日本的书法史分为五个时期:①大和、飞鸟时代的百济书道及魏晋书法;②奈良、平安时代的隋唐书法;③镰仓时代的宋元书法;④江户时代的明代书法;⑤明治、大正时代的六朝书法。

这五个时代的中国传统书法对日本书法史的形成和变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日本书法是在对中国书法的学习、模仿、咀嚼后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文化。

1、大和、飞鸟时代(57-709)的百济书道及魏晋书法。

《日本书纪》中记载,応神天皇十五年百济学者阿道岐来到日本为太子讲学;応神天皇十六年二月,博士王仁来到日本传授诸多;《古事记》中写道,当时王仁带来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进贡,其中的千字文应该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传入日本的书法。钦明天皇(539-571)时期,百济国圣明王遣使,赠日本国释迦牟尼金铜像一尊及幡幢和经论。于是开始流行抄读佛经,文字的使用开始逐渐变多。此后的飞鸟时代,圣德太子极为信仰佛教,兴建寺庙,读经写经盛行;并派遣小野妹子等人赴隋,后又派大量遣唐使,学习带回各种中国文化。其中就有学习中国佛教造像背铭,圣德太子的《法华义疏》是日本用纸书写的最早例子,富有隋唐写经之气。

2、奈良、平安时代的晋唐书法

奈良时代(710-794)正值中国盛唐时期,此时各代天皇注重农耕兴修水利,国泰民安,又受中国盛唐及周边印度等国文化影响,出现了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随着二王书法的传入,晋唐书风开始对日本书坛产生影响,留下不少珍贵书迹,光明皇后也曾临习过王羲之的乐毅论。除此之外也有的学习初唐的欧阳询,褚遂良等等。延历十三年(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自此开始日本史上辉煌的平安京时代。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时代,是日本书法史上的黄金期。在这个时代,日本人初期涌现了平安三笔,即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中期又出现了日本三迹,即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藤原行成;后期从中国归来的遣唐使们以唐文化为范本,学习整理吸收,加入自己的文化感受,将从中国带来的草书和楷书改造成了自己的片假名,于是假名书法自此开始兴起。

3、镰仓时代的宋元书法

此时日本国家文化审美取向由秀美向刚劲转变,正值中国宋元时期,由于注重武家的刚性,流行于宋的黄庭坚书风为日本所接受,现在诸多寺院中还藏有许多黄庭坚未公开的书作。镰仓末期,访元的禅僧多受当时流行的赵孟頫书风影响,因此赵孟頫在日本书法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4、江户时期的明代书法

明末清初二百余年间是德川家康的军事政权时期,德川家族喜好中国文化,为寻找治理乱世的方法引入儒家文化,且奖励汉文化,因而当时诗文盛行,明朝的文人书画、文房用具都在当时的日本大为流行。明代的文征明书风在当时的日本较为流行,较为著名的书家有良宽、寂严等等。

5、明治、大正时代的六朝书法

明治维新的改革成功对日本近代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西洋文化的学入与中国文化的渐衰使得书法这一传统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明治十三年(1880年)杨守敬来到日本,带入大量汉魏、六朝、隋唐的碑版法帖对当时日本本土书家带来巨大的震撼,他们为这数以万计的碑版所折服,日本现代书法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从上述五个时期可以看出,日本书法史自始至终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从魏晋书风开始起步,直至明治时期碑版的传入使得日本书法产生了从传统书法转变为现代书法的大变革。可以说,中国各个朝代对日本书法的影响形成了日本书法的历史。

二、日本书论的发展

书论即书法美学理论,美学理论是艺术创作的思想源泉和动力,书法美学理论是关于书法艺术的基本美学原理和规律的理论。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应”。因此,美学思想和艺术实践乃是一个同步发展的过程。如上文所述,日本汉字最早于七世纪左右传入,也就是平安时期,故日本书论的开端也正是始于这一时期。从书论史的角度俯瞰日本书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具有特别代表性的时期——平安时代初期书论的萌芽,平安时代末期到南北朝时代入木道书论的成立,江户时代唐样书论的盛行。

平安时代中期,国风文化盛行,和样书法呈现百花齐放的盛况,世尊寺四代藤原定所作的《元永本古今和歌集,(1120年)》的完成标志着和样书法迎来了成熟期。纸料和笔触相容,其华丽的极致也预示着贵族文化迟早走向终结,寻求某种定型导致了所谓书流的形成,进而诱导了书论的诞生。日本最早期的书论有空海编撰的诗论诗文集《遍照发挥性灵集》(通称《性灵集》)中的《书敕赐屏风,即献表并诗》(第三卷)等几篇文章,还有藤原伊行的《夜鹤庭训抄》和藤原教长口传的《才叶抄》。

南北朝时代学习了世尊寺流的尊円亲王(1298-1356)集中古、中世书法关观所大成,著成《入木抄》(1352年)。尊円亲王是清莲院流始祖,《入木抄》是尊円亲王为供后光严天皇手习所撰书论,他的技法与书法理论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当时都将尊円亲王的书法当做规范。此外,在日本书法的普及和书论的发展中,往来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往来物即平安时代后期到明治前期学院、家庭所使用的的教科书。一条兼良(1402-1481)所著的《尺素往来》是当时往来物中的一种,它虽然并不是专门的书论著作,但是例举了王羲之等中国七位书家和嵯峨天皇,空海等日本有名书家。

江户时期的书论大致可分为标榜流仪书法的和样书论和吸收中国书论的唐样书论。江户时代的公用书体是和样的御家流,但是大多儒家学者、知识分子更喜爱唐样书法,因此编撰了许多唐样书论。但是和样书论与唐样书论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比如主导唐样书论撰写《紫薇字样》、《观鵞百谈》的细井广泽也同样修习御家流。

三、中国书论对日本书论体系的影响

书法理论的出现是书法由实用性书写逐渐转变为一门独立艺术领域的标志,中国最早的书论史东汉时代崔瑗所作的《草书势》,代表着 东汉时期书法家们的艺术自觉。相对于中国书论,日本书论出现的时间稍晚,从日本历代书论著作中可以看到诸多对中国书论的引用,代表着日本书坛不仅在书法风格上有与中国相似的地方,在书法理论上也受到中国书论的影响。中国书论随着书法艺术向日本的输出,在日本不断变换发展,日本书家通过对中国书论的整理、学习、反复咀嚼之后加入自己的理解,逐渐具有了属于自己的特征。

藤原师辅(908-960)在《九条殿遗诫》中说:“凡成长颇知物情之时,朝读书传,次学书迹……”。其中“书传”即是指中国的书论,所言便是说读过书论后再开始着手实践练习。

空海在《性灵集》中谈到:“古人之《笔论》云:书者散也。但以结里非为能。必须心游境物,散逸怀抱,取法四时……”。这里引用的便是蔡邕所著《笔论》中“欲书先散怀抱”的观点。再是十二世纪末期藤原教长口述的《才叶抄》中引用了卫夫人笔阵图中“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是卫夫人对点画的书写和特征问题的观点,她所揭示出的也是书法艺术的一些基本规律。而在此后江户时代沢田东江的《书述》中也有一些对中国书论的模仿,如《书论》中论书第二曰:魏钟繇论书云: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

从这些书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书论接受了中国书论的观点,中国的书学思想出现在当时的日本也被日本书家所接受,也就是说,日本书法的思想基础直接受到了中国书论影响。而日本在吸收中国书论思想的同时又与日本本土性格民风结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严整体系,展现了历代日本书家们的书学理念,学习方法,审美标准。

参考文献

[1] 黑野清宇《日本書道の歴史と歴代書論体系の研究》[J],《墨》,日本芸術新闻社.77号.

[2] 永由德夫《日本書論史序説》[J],《書学書道史研究》,書学書道史学会,2018 年 2018 巻 28 号.

[3] 梁少膺《当代日本书论选译》[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4] 尹旭《中国书法美学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

[5] 王毅霖《日本书法美学现代性的缘起级其文化结构》[J],《福建艺术》,2015年第2期.第45页.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