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的现代化,既要有物质文明,又要有精神文明,要有继承、有创造、有特色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也要与时俱进,汲取、吸纳一切有益的东西,才能焕发出旺盛的生机。
一、发挥书法文化传播的正向功能
书法文化交流是一种历史的、不断发展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从历史的角度看,书法曾经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当代,全国书法工作者们加强了对时代的引导,对时代的发展进行了记载,坚持了人民的立场,“始终走在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正确道路上,为时代创作,为人民书写”,更好地发挥了书法艺术创作和传播的积极作用。
在历代书法家的努力下,书法艺术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以其特有的魅力延续着。进入21世纪后,中国书法在文化传承,娱乐,审美,教化,民俗,经济,养生,外交,装饰,表演等诸多领域。书法既是我国的一张文化名片,又是一种文化产业,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随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的倡导,以及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重视,书法的保健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目前的书法文化传播在功能的认识和运用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过于重视书法的审美功能、表演功能、娱乐功能和装饰功能,而忽略了书法的教育功能、修养功能等。要正确认识并发挥好书法传播的作用,扬长避短,达到平衡发展。
二、重视书法文化的人文内涵
如今,当我们打开报纸,打开电视,打开手机,打开电脑,看到的都是一些专业机构和自媒体,他们发表了大量关于书法的文章,但是,这些文章大部分都集中在了书体展示和技艺讲解上,特别是各种各样的书法展览,它们在技巧和表现形式上都很丰富,但是对于它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或者通过书法技巧和形式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
例如,在一些大型的书法展览中,展示的书法作品要么是文字太多,要么就是没有完整的释文服务,让观众无法理解,或者是对原本熟记于心的书法作品内容无法对上号。这样一来,游览过后,“纸墨”在观众脑海中留下的龙飞凤舞的图像将迅速消散,无法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这一现象在已发表的书法碑帖和其他书法作品中都有。举个例子,很多碑帖的书页上都没有注解,更别说解释了,就算有,也只是一些简单的文字说明。这是一个需要更多书法爱好者去思考的问题。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题材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书法的发展,从远古的象形文字,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石鼓、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隶书,再到东汉魏晋的章草、真书,再到后来的行书。这些书体经过隋唐、宋元、明清,甚至是近代,都在不断地进行着发展。在这些过程中,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得到了很好地体现。他们有的是记事的,有的是用来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有的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有的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有的是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有的在抒发自己的情感,有地在议论论理,在这些方面,都饱含着人文关怀和崇高精神。古往今来,各个朝代的杰出书法作品,除了传达美之外,还传达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个见证、记录、传颂着中国历史的延续与发展的人。王羲之《兰亭集序》,无名氏《张猛龙碑》,柳公权楷书《九嶷山赋》,苏轼《赤壁赋》,这些都是文学与书法的完美结合。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始终秉持着“以书载道,以文铸魂”的原则,在他的作品中注入了丰富的感情与力量。他的《祭侄文稿》感情充沛,笔力雄浑,笔力遒劲,一气呵成。颜真卿的书法,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英雄气概,爱国爱民的人文情怀,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种典范。在当代,我们特别不能忽略书法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
三、倡导书法文化的多元化传播
在传统的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之外,也有新兴的网络媒介,其形式有文字,图片,视频,短视频,音频,直播等。另外,就书法的交流而言,又有展览,论坛,课堂教学等交流方式。多元化的传播对象和途径,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书法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改变。一是信息传递模式发生了改变。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成本趋近于零,所有的人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并且相互联系,使得信息的传播效率成倍地提升。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系链条发生了改变。在社会化媒体的年代,人们可以更方便地与志趣相投的人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一种虚拟的社会网络,在这个社会网络中,人们往往会选择信任和传播自己所接触到的信息。但是,因为书法的审美标准相当高,而且受各流派艺术风格特点的限制,很容易产生“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现象。经过这么多年来的书法交流,书法机构、名人、媒体机构等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书迷群体,这些群体内“抱团取暖”,群体之间却很少有交流,不利于书法文化的普及。
中国的书法文化传播,应着力于抵制虚假的、误导的宣传,既要倡导创新,又要吸收借鉴,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传媒和自媒体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以严谨科学、理性公正的艺术良知为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的艺术价值标准,甄别优劣,明辨是非,激浊扬清,营造一个有利于书法事业的良性发展的良好氛围。而作为交流对象的普通书法爱好者,也应该加强自己的书法文化修养与媒体素养,从多种多样的书法交流平台与传播途径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结语:
中国科协主席孙晓云说:“书法文化的普及已经遍及全国,我们的书法群众基础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书法的交流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在这种情况下,书坛从业人员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书法在传播过程中的某些客观错误,主动挖掘中国书法的艺术价值和传播价值,成为中国书法的践行者、鉴赏者、传播者,促进中国书法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十年成就纵览》《中国艺术报》,2022 年10 月18日。
[2]代晴:《古代书法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美与时代(中)》,2018 年第11 期。
[3]李逸峰:《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的三个向度》《书法》,2015 年第11 期。
[4]李建军、刘会强、刘娟:《韧性传播与间歇传播:国际传播的新视角》《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年第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