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道家美学思想在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价值探索
​李洪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李洪艳,. 课程思政背景下道家美学思想在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价值探索[J]. 国学研究,2025.1. DOI:10.12721/ccn.2025.157022.
摘要: 本文基于在课程中融入思想教育内容,实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传统道家美学思想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中国传统道家美学思想源远流长,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大美”、“朴”、“素”等思想精华不仅对现代艺术设计有借鉴和指导意义,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将道家美学思想融入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可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内在统一,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 课程思政;道家美学;艺术设计
DOI:10.12721/ccn.2025.157022
基金资助: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道家美学思想渗入艺术设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创造和传承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它凝结着华夏民族最古老的文明和智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华夏儿女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将这样的文化自信植根于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求,也是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传统美学以儒家为基础,以道家为主流,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美学思想无不传递着传统社会的价值取向。将道家美学的这种独特的人文关怀和天人合一的美学追求融入到艺术设计教学中,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可以满足人们对生态设计、绿色设计、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也是将“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实施于课堂之上。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现状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行业一直沿用着西方艺术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在西方文化的屋檐下栖身,但是对西方文化的动态又不甚了解,导致艺术作品日益同质化,丧失了自我的个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国力强盛,人民群众的民族自信心日益增强,对传统的认知与自信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显现,沿用西方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和理念变成了局限行业发展的阻力。要突破这一局限,回归我们传统文化的审美模式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只有掌握了我们自己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兼收并蓄,中西贯通,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

在我国教育体制下,艺术生的文化功底本来就相对薄弱,然而随着社会对设计人才需求的增长,艺术设计专业成为了热门专业,各高职院校纷纷扩招,对生源的要求也一再的降低,一味追求数量而无法保证教育的质量。“艺术设计热”用巨大的惯性裹挟着我们向前冲,使我们很难停下来冷静的思考和梳理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方向、教学模式等问题,课程的设置只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养。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而后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以大道、启以大志,培养国之栋梁之才”,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想要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必须要结合国情,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以儒家为基础、以道家为主流的传统古典美学,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散发出的独特的人文关怀对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道家美学思想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价值

其一,以道家审美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艺术中有非常丰富的设计元素。道家美学注重自然,崇尚朴素之美,在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上推崇平淡。例如:中国传统书画、篆刻印章、秦砖汉瓦、明清家具等等传统艺术都是在道家审美思想的影响下发展传承的,学生掌握了这些传统元素及其文化意义,对提升其设计作品的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二,道家美学思想、审美标准对现代艺术设计具有指导作用。现代艺术设计是一种经济活动现象,有着鲜明的商业特性,因为它传播对象和过程是针对广泛的社会大众,因此,它对社会风气、大众的审美、思想等有一定的引导及教育作用。正因如此,艺术设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文化现象,它就必然带着与其相适应的文化韵味和审美习惯。因此,艺术设计若想获得受众的认可,首先应该是符合本土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要求“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道家讲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无为之美,老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说只有无为才能做到无所不为。道家美学思想以其丰富的辩证思想与哲学理念,深深地扎根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其美学思想奠定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文化根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艺术设计的思想与变革。

虽然随着中国在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从建筑到园林、从家具到室内、从时装到时尚圈,处处尽显“中国风”,但是真正把中国传统文化运用的恰到好处的设计师并不多,生搬硬套的痕迹很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学思想的了解不够深入。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收山之作苏州博物馆探索了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贝聿铭之所以能够设计出这样具有传统美学魅力的建筑,得益于他在狮子林度过的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童年时光,他在谈苏州园林对他设计的影响时说到:“我后来才意识到我在苏州的经历让我学到了什么。现在想来,应该说那些经验对我的设计是有相当影响的,它使我意识到人与自然共存的道理,而非自然独存。创意是人类与自然的共同结晶,苏州园林教会了我这一点。”人与自然共存是道家核心思想,《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三,道家文化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精神需求。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等道家文化的精髓能够润物无声的滋润学生的心灵、增长智慧、涵养德行、陶冶情操、砥砺品格、引导方向。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业务能力,而且取决于非业务能力,这个非业务能力人品占有很大的比例。道家提倡“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希望将世风引向敦厚淳朴。通过道家文化的浸润,使我们的学生内心丰富,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潜力。

三、结语

道家的美学思想不仅影响着国内的艺术设计师,还备受外国设计师的青睐。现代艺术设计的风向标包豪斯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对中国的老庄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把老庄哲学,应用到设计中去。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米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与老子的“少则多,多则惑”不谋而合,是东西文化的不期而遇,而这一相遇兜兜转转用了几千年。

李泽厚先生说“道家比儒家及其它任何流派都抓住了艺术、审美和创作的基本特征,道家对后世艺术的影响更多在创造规律方面,亦即审美方面,而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性恰恰是其审美规律。”徐复观著作的《中国艺术精神》论证了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他指出“历史中的大画家、大画论家,他们所达到、把握到的精神境界,常不期然而然的都是庄学、玄学的境界。”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沃土,将传统美学思想融入到艺术设计教学中,即可以丰富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也是实现树德育人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7

[2]朱光潜《朱光潜谈美》金城出版社.2006.9

[3]波姆《贝聿铭谈贝聿铭》文汇出版社 2004.7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商务印书馆  2010.12

[5]绍南文化编订《老子庄子选》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1.11

[6]南怀瑾《老子他说》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8.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