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视角下既有医院更新策略研究
方婷婷 李伯炎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方婷婷 李伯炎,. 城市更新视角下既有医院更新策略研究[J]. 医学研究前沿,2024.6. DOI:10.12721/ccn.2024.157053.
摘要:
在医疗需求不断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在城市建设重点向“存量更新”不断倾斜的时代背景下,既有医院更新成为医疗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医疗建筑更新往往面临着多专业广泛技术要求与复杂现状问题本文在深入研究国内既有医院更新问题的基础上,以山西省煤炭中心医院为例,从更新时序、功能结构、交通梳理、空间环境四个方面对提出策略方法,为既有医院更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更新;医院更新;医院改扩建
DOI:10.12721/ccn.2024.157053
基金资助:

城市更新作为对不适应当代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区域进行有计划改建的活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医疗建筑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性建筑之一,是城市更新中的重点和难点。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当前医院发展模式应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在此背景下,如何从城市更新的角度,通过合理的更新建设手法,创造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与城市整体建设融合、符合医院发展需求、利于患者就诊康复的现代化医疗空间,实现医疗建筑与城市共生、和谐发展值得深入探讨。

一、城市更新视角下既有医院更新研究的原则

(一)尊重现状,按需发展

医院发展建设需要以区域医疗资源的总体发展布局规划为依据,结合城市发展方向,加强自身特色,按需发展。更新充分利用既有空间,避免资源浪费。建设过程减少对医院业务的影响,维持诊疗服务的正常运转。

(二)把控全局,整体规划

医院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更新建设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问题,多专业交叉合作展开全院整体性规划,确保更新合理性。包括功能布局;流线梳理;交通组织;新老建筑结构衔接、管路联通、形象风貌统一等内容都至关重要。

(三)立足当下,放眼未来

医院与其他建筑类型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建筑空间需求随着时代与科技发展而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既有医院的更新需要在满足当下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考量医院整体生命周期不断地变化与发展,针对未来医院发展方向进行远期规划,为以后的更新发展创造先期条件,实现医院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山西省煤炭中心医院现状

(一)医院发展背景

山西省煤炭中心医院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成立于1983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医院现状医疗建筑面积达59900平方米,实际开放床位959张。随着时代发展,院区现状医疗空间品质、就医功能流线组织等难以满足现代院区发展要求及大众就医需求。

(二)院区现状存在的问题

1.功能布局与医疗流线无序

山西省煤炭中心医院自1983年成立以来,为适应不断发展的医疗需求,进行多次加建扩建,多年渐进式建设发展过程中缺乏总体规划布局,存在大量临建加建,建筑布局凌乱,导致目前院区功能布局混杂,病区分散,医疗流线不合理。

2.交通混乱,停车空间匮乏

现状医疗区医患人员与场地紧邻住宅区居民共用院区出入口,物流、人流、车流交通体系不清。院区出入口极易形成交通拥堵,人车混行、医患混行,交通安全性低且运行效率低下。

3.缺乏公共空间,环境品质差

现状仅东侧院区内有一处景观花园,且花园缺乏维护,难以满足交往休闲功能需求。整体室外公共空间不成体系,大部分公共绿地被停车占用,缺少绿化景观系统,院区环境品质差,缺乏疗愈性。

三、山西省煤炭中心医院更新策略

(一)动态更新保障院区正常运营

结合院区现状,为保障建设期间医院维持正常医疗服务,规划采用有机渐进更新的更新模式,分三期对院区展开宏观更新规划。

1.一期局部拆除,必要改造

项目一期对既有院区进行提质改造,提升既有院区医疗服务品质。首先对影响医院整体布局的低利用率建筑进行拆改,医疗功能并入二期新建区域统一考虑,对门诊楼、医技楼等其他医疗建筑进行系统更新建设,优化院区形象。既有医疗建筑更新建设过程中,为确保现有医疗功能的正常使用,将行政办公功能移至酒店商业楼,以行政办公楼作为中转腾挪空间,实现对院区运转的最小干扰。

2.二期功能补足,系统优化

项目二期主要通过新建医技住院综合楼及发热门诊楼以满足医院未来发展需求,形成1000床位的综合医院规模。综合楼与发热门诊楼建成后,新旧院区统筹考量,通过对既有医疗区域功能进行局部置换,形成较为系统的医疗功能体系。为满足床位扩张后的医疗需求增大,将原11号医技楼功能置换为门急诊功能,与原门诊楼形成系统门急诊空间。

3.三期余留拆除,整体新建

三期拆除原住宅楼与酒店商业楼,新建行政科研楼及医疗综合楼,满足院区科研办公需求的同时,为远期医疗发展预留医疗空间。原康复楼及原食堂建筑超出场地红线,在院区建设具备足够使用空间后,拆除两栋楼将功能转移至新建医技住院楼及行政科研楼,形成院区完整展示面。

(二)功能整合重组完善医疗流线

以优化医疗资源、扩大规模、发展新时代医疗技术为背景,对标国内外一流医疗机构,以建设三级综合医院为目标,从区域层面对既有建筑的布局进行整理,对不满足医疗流线需求的功能区进行置换调整,对部分受老建筑限制的空间进行功能重置,对缺失的功能进行建筑选位补充,整体形成多层次医疗体系。

针对现状医疗空间存在部分医疗功能分区不合理的情况,如医院康复科两大住院病区及康复大厅分布在特服楼、住院楼、康复楼三栋楼内,空间联系弱,不便于康复科病人就医,规划通过院内功能置换,将康复功能集中布置于特服楼一层、三层及医技楼三层,病人可通过特服楼与医技楼三层间建筑连廊及垂直电梯便利出行。

(三)交通重新梳理保障医疗秩序

在城市层面,本项目现状主要交通出入口为东门及南门,其中南门与北侧住宅区混用,设计首先调整北侧住宅区交通出入口于场地北侧,将北侧住宅区的交通流线从院区内剥离,减轻院区交通压力。在远期全院建成后,结合内部功能分区与院区人流来向,形成东侧门急诊出入口、南侧住院出入口、东侧科研教学出入口三大出入口体系。

在院区层面,首先规划设计环形道路体系,在满足消防交通需求的同时,结合地下空间建设,形成便捷安全的人车分流交通体系,将地面停车空间还予公共景观绿化,减少地面行车对院区的影响,同时创造人性化的步行空间。同时通过建筑连廊强化新老院区及各医疗功能建筑之间的连接性,创造有序的诊疗流线。

(四)公共空间建设提升就医体验

院区公共空间设计旨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宜人的就医环境,在满足患者基础医疗需求的基础上强化对心理需求的重视,舒缓患者紧张情绪。通过地下停车空间的建设及临建建筑的拆除释放既有院区地面公共空间,建设景观花园;东侧广场结合地下空间建设创造下沉景观,新建院区建设内部庭院,退台式屋顶花园等多样景观手法,形成立体景观体系,打造山水院区,增加院区活力。

四、结语

既有医疗建筑基于其复杂的建设条件、多维度的现状问题、持续性运转的建设要求,其更新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建设挑战。本文以山西省煤炭中心医院为例,在城市更新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医院现状,从城市秩序、更新时序、功能结构、交通梳理、空间环境、院区风貌五个方面对既有医院更新建设提出策略方法,旨在保障山西省煤炭中心医院持续良性运转的基础上,促进院区与城市的和谐共生,并最终实现医院院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