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观录》价值
吴升,字子敏,以从事古玩行业为生。善鉴藏,吴升晚年之时远观一幅作品就可以判定真伪、断其年代。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权的交替促使大量皇家藏品流入民间,思想气氛的活跃和市民文化的发展使书画收藏进入颠峰时期。吴升身处文化底蕴深厚,并深处文人交往活动频繁的苏州地区,通过文人之间的书画交流,更是提升了自身的鉴赏能力。《大观录》主要是吴升对其收藏或是所闻所见书画作品的记录,其内容资料翔实,文采斐然。所记作品,先录名称,再写基本信息,如:尺寸、材质、色彩等。还会说明其流传与收藏情况,甚至连破损情况以及价格都有所提及这些都表现了吴升得文化修养以及其书画鉴定方面的造诣。而《大观录》更是成为书画著录的集大成者。
二、《大观录》中《苕溪诗帖》跋文的错误
虽然《大观录》是书画著录的代表,但是其中仍然是有不少纰漏。如米芾《苕溪诗帖》中的题跋。《苕溪诗帖》卷前引首有“米南宫诗翰”五篆字,后纸有各人跋文。宋代米友仁跋以及明代李东阳跋。而大观录所记只有李东阳跋文,并且有明显错误。(如下文表格对照)
跟据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来,《大观录》所录内容有明显错误。错误主要有三:一是并没有录米友仁的题跋。二是李东阳的题跋有明显的缺漏。三是有加字错字的现象。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其错误。从书法缺失的部分来看,虽然缺失的“友人亦有家法。父子并美。自献以后亦鲜闻之”但是整体句字的通顺性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若不是辑录错误,很有可能就是吴升认为的《苕溪诗帖》的题跋便是如此,这就是和明清时期书画著录的通病有关:所录并非所见,时常会有漏洞。另一方面:“汨字为多添加的”。“汨”字有两个意思:1.读音为mi时,水名 ,源出湘赣交界处,为汨罗江的上游。2.读音为gu时,象声词。象声词,形容水或其他液体流动的声音,比喻文思源源不断或说话滔滔不绝;形容动荡不安;亦指沉没,沦落。这两种意思,一是特有名词专指。若是第二种意思,又与后一字的“没”意思重合。所以这个错误应该就是辑录的错误。
三、错误原因探究
纵观《大观录》全书,并不只是《苕溪诗帖》中有错误,还有很多辑录不全,错字、顺序的错误。对于其错误原因,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流传过程的混乱、古代著录版本情况的不规范化以及明清书画著录的弊病。
(一)《大观录》的流传情况
《大观录》一经封笔,还未整理成册,吴升便去世了。其手稿被一些藏书家所藏,直到民国时期,由武进李祖年多方收集整理校对成书。排印版本后独山莫棠所记:“予久在吴中,亦从未观写本,吴之言鉴藏者并不闻一举,其人则流传固希矣,顷来广州收于藩司前书肆,五砚楼旧物,不知何时入岭外,他日携还铜井,殆若楚弓之复也。”“此本先存裴伯谦大令,后存王雪岑先生处,顷以搢丞借校,余意亦欲补录所亡,始取还而敝箧中适得,昔所留纸张数十翻正符补本之用,溯自辛亥遘乱流离至于今日,粤装之物虽甚珍贵,散失已多,区区断简之余不知何以尚袭而存。”可知,《大观录》先后被裴伯谦、王雪岑等人收藏,几经辗转又因战乱,许多珍贵资料都散失于祸乱之中。李祖年题跋中就有记载:“余得写本于灵石杨氏,乃珊瑚阁旧藏,惜转展传抄不无淮别之讹,欲借本校正。十余年来迄无所得近闻独山莫氏、吴县顾氏均藏有写本,因从匄得以三本互校。”可知,其辑录与成书的困难。
(二)版本原因
上文可知《大观录》版本较多,不同版本内容会有所不同。在《清代书画著录<大观录>研究补遗——以<大观录>跋文类内容为基础》一文中,作者通过两个版本中同一人名下,但内容却有差异的跋文分析古代著录版本情况的复杂性以及不规范化。
(三)明清著录的弊病
明清时期,书画鉴赏繁荣发展,各种书画著录层出不穷。书画著录共有的弊病:一是所录并非所见,时常会有漏洞。宋荦序跋说到:“若《清河书画舫》近出之书画考,虽其书满家,然或迹非经得见之耳闻,往往驯骄间出。” 二是内容庞冗雷同。四库全书在评价《式古堂书画汇考》时说到:“又所见载本文如褚遂良、陆机文赋、吴通防书阴符经、刘敞书南华秋水篇、赵孟頫过秦论等皆与今本无大异同而具载,全篇殊为疣赘。”这些弊病的根源之一,也是因为其著书者并没有看见真正的作品,是通过他人著述中搜集资料而成所造成的。宋荦曾经评价吴升:“子敏雅有嗜古癖……遂推海内第一。”而且宋荦相信大多数都是吴升亲眼所见:“大观录者,吴君子敏汇辑其平生所见书画也。”吴升在《大观录》其实也明显在规避内容雷同的问题。卷九《朱伯盛方寸铁歌卷》:“已有杨廉夫外尚有十名家已载,《金兰集》中可查,故不录。”吴升尽可能的是《大观录》内容充实,但是仍然存在着书中有些题跋未录得情况。卷二十《唐解元晚翠图卷》中吴升跋语:“……但题款未录,殊悔少年悠忽也。”说明因为自己的疏忽有些未能辑录。综上,流传时收藏不得当、古代著作版本的复杂化和不规范化以及明清书画著录的弊病导致了《大观录》辑录出现了错误。
四、结语
杨仁凯先生曾说:“其著录的作品是经过严格的选择的,不似《江村销夏录》那般真伪杂糅。纵观全书,所在大多赫赫名迹,所下结论也颇见精博。”吴升对书画真伪考证细致谨慎。对自己存疑的作品不会直接沿用前人的观点,而是自己的考证或者寻求其他书画鉴赏家的意见。尽自己可能为提高书的质量。无论是吴升的能力与著书态度,还是其成书水平,《大观录》都是书画鉴定方面较为可信著录。但是面对其价值高的著作,仍然要有怀疑心态。选择完善的版本、学会校勘,与法帖真迹相比较。
参考文献:
[1] 吴升. 大观录[M].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2001.
[2] 郭建平, 陈阿曼. 清代书画著录《大观录》研究补遗——以《大观录》跋文类内容为基础[J]. 艺术学界, 2018(1):14.
[3] 卞永誉. 式古堂书画汇考[M]. 国家圖書舘出版社, 1991
[4] 杨仁恺. 中国书画鉴定学稿[M]. 辽海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