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发展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论述,要求教育部门应深化产教融合,创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从而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贡献。在习近平总书记引导下,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率先积极响应,针对会计等传统专业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聚焦产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会计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的重要意义
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将引导会计行业朝数字化、智能化等发展,各类传统企业也正在积极探索数字和智能化发展之路。会计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也势必产生转变。从当前会计数字化发展来看,已经完成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数字化财务已经取代10%的人工,专家预计在未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取代财务人员的比例将上升为75%,也代表企业在未来对财务会计的人才需求将转变为新技术(智能化,数字化)人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的融入,正是以企业需求为目标,立足教育根本,培养符合企业需求,技术能力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新人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可切实有效解决教育滞后导致人才培养不匹配企业实用性需求问题,确保企业从教育环节获取实践型、技术型、创新型会计人才,促进企业发展。
二、会计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开展的问题分析
会计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是我国产教融合深化改革的分支,协同育人教育机制成功构建,对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意义重大,但是,从目前来看,产教融合会计专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还存在问题,不利于人才培养。
(一)政策制定落实不到位
从政策角度分析发现,会计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缺乏政策保障。目前,国家制定的宏观政策为以《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虽然起到总体引导作用,但是宏观政策无法深入、全面引导地方教育执行产教融合,不符合地区教育特点以及会计人才需求。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还未形成重视,导致协同机制建立时缺乏政策引导,影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的可操作性。
(二)协同机制深度不足
会计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初步创建时,依然沿用传统企业实训、实习顶岗等传统模式,产业和教育缺乏深度合作,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法衔接。其实,目前产教融合过程中,出现该种问题,主要原因是产业和教育缺乏重视,未根据会计专业人才需求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导致产教融合不能突破传统,形式相对落后和表面[1]。
(三)校企合作保障力
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重点之一,也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路径。从当前发展状态看,校企合作育人缺乏保障力,资金匮乏、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严重营销校企合作教学,不利于人才培养。
三、会计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机制研究
(一)政策制定与落实
会计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机制的发展需要依靠上层宏观政策支持和引导,政策的创建应考虑国家教育层面的大政方针,同时也需要明确地区内会计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对会计人才需求,会计专业教育现状,了解影响协同育人机制运行的所有因素,创建融合性政策。
会计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政策旨在培养适应新环境的云财务管理会计人才。具体来说,该政策通过以下方式实施:
1.修订地区性人才培养方案。会计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应根据产教融合理念创建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了解数字化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专业素质的要求。培养方案制定时,需加强会计人文素养培养,嵌入大数据基础、财务共享理论与实务、云财务智能会计、大数据会计、数字化管理会计等新技术和理念,使人才培养与会计行业发展动态紧密结合,依据新技术创建新课程,为人才培养打好基础。以某院校国际经济学院为例,该学校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根据政策提出培养智慧化会计人才的目标,同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对“新道”教学产品和课程进行优化,其中包括VBES会计基础、财务大数据、智能财务等新课程,为人才培养打好基础。
2.人才评价机制。会计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政策创建应包括人才评价机制。传统会计人才评价以理论成绩为主,企业评价不完善,未与校园评价形成结合。因此,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政策背景下,要求有关部门在分析内容后提出会计人才评价政策,新评价体制要求结合企业评价和校园评价,二者结合的评价可从实践能力、理论创新能力两方面开展对人才评级,评价后确认人才的不足,根据反馈对产业教育、校园教育进行改进,确保会计人才协同育人良好实施[2]。
(二)新模式促进协同育人深入发展
会计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深入发展应从建立新模式入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立足于行业和企业需求,对会计学科和专业进行创新,同时也应创新模式,促进人才教育协同发展,保证教育质量。
1.实施“校企联合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将具备条件的培养基地列入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实行“订单式”校企联合招生和培养,将招生指标向校企合作实验室、团队和重大工程项目倾斜。
2.鼓励学生将学术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严格落实研究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质量标准要求,着力破除“唯论文”倾向,将科研获奖、专利转化、国家行业标准和成果鉴定等纳入毕业科研成果要求,并鼓励会计人才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产业转化,进一步强化人才选育、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以及产业转型升级间的相互融通,促进“招生—培养—实践—就业”全过程教育链迭代升级,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效衔接。
(三)产教融合动力补充
产教融合协同教育机制的制定和落实,应保证充足的动力,尤其是在当前教育背景下,产教深度融合,产业和校园需要在人才培养环节使用资金和人才资源。因此,为确保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良好执行,建议从资金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合理建设应用,创新新模式,提升教育新质量。
1.资金方面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建立应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给予产业发展一定支持,企业也为学校培养人才提供资金支持,包括帮助学校建立实训基地,预定人才科研成果等。
2.围绕进一步提升会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契合度,面向所有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建立校企双导师或导师组制,加快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3]。
结束语
通过本文研究,提出会计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措施,其中包括政策制定落地、机制建立保障力量、深度融合新模式等,希望能够对会计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俊龙,李庭,王佳琦.财会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4):60-62.
[2]杜国用.产教融合下高职会计专业协同育人培养质量评价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 2021(3):159-160.
[3]宋词吕勇傅效峰.产教融合下的紧密型职教联盟体系及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文存阅刊, 2021, 000(022):114-115.
作者简介:
姓名庄琳(1993.05)女,汉族,湖南省益阳市人, 助讲,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会计信息化,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