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作为一种内分泌代谢异常的疾病,其在健康风险上仅次于肿瘤与心血管疾病,堪称人类健康的“第三大威胁”[1]。然而,由于糖尿病的确切病因尚未明确,目前尚未有根治此疾病的特效方法。因此,一旦被诊断为糖尿病患者,便需要终身接受相应的治疗与管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糖尿病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干预。中医体质调摄会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体质进行中医辨证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因此,本研究分析了中医体质调摄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具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在2023年1月—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的判断的标准,且年龄均大于60岁。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使用常规糖尿病管理的对照组40例和使用中医体质调摄的试验组40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为61—80岁,平均年龄为(70.36±4.47)岁,病程为2—15年,平均病程为(7.58±1.69)年。试验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为61—81岁,平均年龄为(70.60±4.71)岁,病程为3—15年,平均病程为(7.82±1.73)年。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所有患者均知晓并同意参与本研究。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糖尿病管理,包括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等管理措施。而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体质调摄,具体方法如下:
1.体质辨识。需要对患者的体质类型进行准确评估,采用了《体质判断标准表》和《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作为评估工具。通过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并结合中医体质九分法对患者的体质进行了细致的辨识,中医体质九分法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问卷中的《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每个条目均设定了五级评分制,即从1分到5分,旨在让患者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进行作答。随后,社区医护人员将基于患者的回答进行计分。对于偏颇体质的判定标准为:即患者相关体质条目的总分需超过10分。而对于平和质的判定标准为:即患者所有条目得分之和至少为17分,并且其他八种偏颇体质的得分均不得超过8分。偏颇体质包括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
2.进行中医体质调摄。为确保中医体质调摄计划的有效性和个性化,需要充分考虑每位患者的独特体质特征。因此,将安排专业的医护人员负责患者的体质调摄工作,这涵盖了多个方面,如饮食的精心调配、运动的科学指导、穴位的保健措施,以及情志与起居的适宜调节。同时,还需要指导患者严格遵循医嘱进行用药,以确保治疗方案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使用全自动生化仪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生存质量,使用糖尿病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DSQL)进行评价,DSQL量表分为生理、心理、社会、治疗4个维度,共27项,每个维度有3—12项不等,得分方式为:按照“完全没有,偶尔有,有(大约有一半时间),经常有,总是有”分别给1,2,3,4,5分,这些项目的总和就是总分,得分越高表示生存质量就越差。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纳入SPSS23.0软件中进行比较分析,使用t和x̄±s来表示计量资料。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血糖指标对比
对两组患者实施干预后,试验组的FPG为(5.17±1.18)mmol/L,对照组的FPG为(6.59±1.30)mmol/L,t=5.084,P=0.001;试验组的2h PG为(7.61±1.22)mmol/L,对照组的2h PG为(9.83±1.34)mmol/L,t=7.748,P=0.001;试验组的HbA1c为(5.25±2.06)%,对照组的HbA1c为(7.17±2.28)%,t=3.952,P=0.001;试验组的FPG、2h PG、HbA1c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生存质量对比
对两组患者实施干预后,试验组的生理维度得分为(21.27±5.38)分,对照组的生理维度得分为(24.29±5.90)分,t=2.392,P=0.019;试验组的心理维度得分为(18.61±4.42)分,对照组的心理维度得分为(21.53±4.64)分,t=2.882,P=0.005;试验组的社会维度得分为(4.95±1.16)分,对照组的社会维度得分为(5.87±2.18)分,t=2.356,P=0.021;试验组的治疗维度得分为(5.09±1.40)分,对照组的治疗维度得分为(6.11±1.92)分,t=2.715,P=0.008;试验组的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维度、治疗维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中医学上,糖尿病属于“消渴症”。内经认为,消渴症发病与体质虚弱、过食肥厚油腻、情志因素等有关,导致阴虚内热,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病症[2]。明代中医根据前人论述,对消渴症做出更精确的描述,烦渴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多饮为下消。上、中、下消的病变部位,主要与肺、脾、胃、肾有关,尤其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医认为,消渴病日久,则发生以下两种病变:1)阴损及阳、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2)病久入络、血脉瘀滞[3]。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早在医学起源时期即出现了对体质的认识。中医对体质的论述始于《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随着中医学科的发展和分化,中医体质学已经成为基础与应用研究中的分支学科,中医体质学是以生命个体的“人”为研究出发点,研究不同体质构成特点、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分类标准,从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与养生[4]。本研究显示,试验组的FPG、2h PG、HbA1c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维度、治疗维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通过中医体质调摄,能够有效控制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分析原因为在中医学上,认为患者自身先天禀赋特征和后天生活环境因素导致生理病理特点不同,会形成不同类型的体征,通过中医体征调摄对不同患者的体质进行辨识,包括形体特征、心理特征等,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饮食调配、运动指导、穴位保健,以及情志与起居的调节等,使得调理具有针对性,能够从根本损伤进行调理,而不是只从表面进行调理,从而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5]。
综上所述,针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中医体质调摄,能够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