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审视
​杜壹伟 魏巍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杜壹伟 魏巍,.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审视[J]. 国学研究,2024.3. DOI:10.12721/ccn.2024.157014.
摘要: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可谓是如日中天,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展现出广阔前景。借助人工智能的生物识别、算法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可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以更加高效、精确、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实现教育目标。不得不说,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给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其价值不可限量。但是,由于科技的双面性,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实践过程中也会出现教育异化、智能鸿沟等伦理风险。因此,在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之时,十分有必要对其保持理性思考。
关键词: 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风险
DOI:10.12721/ccn.2024.157014
基金资助:

一、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场景分析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更新迭代,如智能推荐、智能伴学、智能教育机器人等应用层出不穷,其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断融合,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学习方式等方面实现进一步突破。本文主要围绕教育两大主体即教育者、受教育者,集中探讨“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应用。在教育教学方面,我国一直致力于个性化教学的实现。实现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学情了如指掌。但班级授课人数多,教师精力有限,可实施性较为困难。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推进大规模个性化教学的实现。在学情分析上,人工智能以数据分析为驱动,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教学系统,该系统主要依靠的是学习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获取收集并分析学生学习过程数据,能够有效提供学生个体或群体的知识水平、思想困惑、课堂反映等,反馈学情,辅助教师调整教学方案,及时调整授课重难点,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针对性与教学质量。在智能备课上,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认真研读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利用智能备课系统进行备课。根据授课的教材与章节内容,备课系统可以提供推荐相关的各类教学资源,比如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热点、社会案例以及视频资源、优质的课程资源、优秀的教案等,以供教师借鉴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在教育管理方面,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场景中的应用流程和服务模式,实现精准化管理和适切性服务。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之下,教育场景中的各要素都实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运用数据收集并分析教师管理服务的行为轨迹,从而建立智能管理服务平台。一方面,就教师个体而言,智能平台可以辅助教师进行高效科学的决策,因为人们搜集并及时处理的数据是有限的,而运用智能平台可以高速获取这些数据并分析出精确结果。虽然教师凭借自身经验处理问题的能力比较强,但依靠少数个人智慧管理模式将会过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由机器解决相关问题变为可能。另一方面,就学校层面而言,不同学校可以因材施教,根据各自学校的特色制定符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计划。比如针对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不同学生特点,针对同一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方案。这些方案的制定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服务。当前在一些学校应用了智能教育管理系统,系统当中收集本校学生的大量教育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关联算法,对学生思政课程培养方案、思政课程设置进行相关性分析,为教育者提供科学的培养方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性管理服务。

在学生学习方面,基于前期收集的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全方位分析,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提供智能化的支持。比如,在自适应学习上,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不仅能够实现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上的相关数据分析、而且具有深度理解学习者学习行为的智能性能力。可以时刻实现对学习者学习行为和结果的精准测评与薄弱知识点的定位,以此规划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提高不同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智能答疑上,与人类教师相比,智能答疑系统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满足思政学科知识问题的解答,知识库时刻更新知识储备,让学生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目前的主要形式以在线答疑为主。比如国内的作业帮、 猿题库等,该应用已经比较成熟,而且取得了很好成效。在智能伴学上,智能陪伴以受教育者的知识学习、开发智力以及托管陪伴等为主要目的,如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伴机器人、科大讯飞的阿尔法蛋、上海未来伙伴的能力风暴机器人等。通过个性化推荐与情景化学习,提供高质量课程资源以及更愉悦的学习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创建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精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场景,实现因材施教。

二、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伦理风险

(一)教育异化

技术本由人类创造,为人类服务。但在如今社会当中,技术的普及与渗透,在无形之中控制和奴役着人类,成为人类的敌对物,技术异化问题由此出现。在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普及的社会中,异化现象更为普遍和深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智能技术本是用来为教育主体服务的,但是某些情况下却成了教育主体的异己力量。就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借助智能平台进行备课以及课堂教学,不仅没有发挥出该有的主观能动性,反而对智能平台形成过度依赖,丧失了独立性。比如在对教师进行的走访调查中发现存在教师过度使用多媒体或者网络技术的情况。依赖教学产品变成了单纯的机械操作者,许多教师已经离不开多媒体教室。机器即使再高级先进,也不能代替人类教师进行教学与教研。过度依赖智能技术,会使教育者彻底丧失自我创造性与主体性。就思想政治受教育者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为学习者带来帮助与便利之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习者的自我思考力。一方面,比如智能辅导系统,可以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生成学习数据反馈学情,以此来制定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计划与方案。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诸如此类技术程序化的学习让学生始终受限于该系统所提供的知识范围内,处于被动状态。另一方面,存在部分学习者因为个人自制力不强、年龄过小、注意力不集中等各种因素,出现依赖智能教育产品的情况,比如对于猿题库等智能答疑平台的依赖,对于智能学伴机器人情感上的依赖等等。

(二)数字鸿沟

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共享教育资源,共享师资力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导致新的教育不公问题的出现即数字鸿沟问题。首先是数字鸿沟即“有与无”和“有与优”的差异存在。以中国城乡为例,乡村网络普及率相对于城市而言较低,设备较落后,这一客观因素会直接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智能技术的使用,获取到的教育资源的不均匀,这就导致了二者在教育资源占有上的不平等。其次还存在一个“能不能的问题”即是否具备使用智能化技术与产品的能力与思维。不同地区之间,对于能否熟练运用智能技术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差异仍旧存在。在一些连基本上网操作能力都无法掌握的地区内,利用智能技术进行教育未免有些不切实际。因此,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教育主体要能够熟练的使用智能技术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获取使用上的不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三)隐私泄露

个人隐私泄露出现信息安全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中比如教学管理、学情分析、自适应学习等智能化系统的运行,需要对教育主体的个人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才能发挥效用。比如,个人的兴趣爱好、关注内容、生物信息、行动轨迹等等。一旦各种智能软件或者应用平台的无序或者管理者的疏忽,这些私人隐私信息就会公之于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比如,美国曾经创建学生数据存储机构 in Bloom,致力于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学生数据,分析学情,打造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此系统收集了学生个人信息高达400项,包括家庭住址、学业表现、奖励处分甚至是身体疾病等敏感项。当系统连学生社保账号都要上传收集时,家长对此机构展开了抗议和抵制,最终in Bloom停止使用。再如,近年来一些教育机构打着运用智能技术帮助高考生科学填报志愿的旗号,收集考生信息,最终导致考生个人隐私泄露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就会是对隐私权的极大损害,对生活也会造成极大的困扰。总之,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是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算法等技术手段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旨在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要素进行精准高效分析,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教学。但人工智能应用并非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智能时代的曲意迎合,而是经过“深谋远虑”形成的。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更是社会发展、人才发展的需要。但人工智能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可能带来的伦理风险也不容忽视。如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异化、隐私泄露、数据鸿沟等问题需要我们谨慎对待。当前,想要实现智能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的良好运行,在充分认识其正向价值的基础上,还应从技术层面、主体层面以及制度层面等对存在的伦理问题进行周密的思考和应对,扬长避短,使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取得更大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良发.智能思政: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变革[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2]李怀杰.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0(4).

[3]杨仁财.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5).

[4]莫才莲,黄尧.人工智能给教育技术带来的变革[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13):59-60.

[5]薛庆水,李凤英.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安全风险与应对之策[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04):88-94.

[6]孙伟平,戴益.关于人工智能主体地位的哲学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8(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