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礼孝:儒家伦理体系构建及其对当今德育的启示
孙丽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孙丽艳,. 仁礼孝:儒家伦理体系构建及其对当今德育的启示[J]. 国学研究,2024.4. DOI:10.12721/ccn.2024.157016.
摘要: 仁礼孝作为儒家伦理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对于理解儒家伦理哲学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探寻仁、礼、孝观念的起源,梳理其内涵变化,分析构建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对儒家伦理中以仁为最高目标,以孝为根据和具体抓手,以礼为实施方式的教化模式展开具体分析,从而为当今德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 仁;礼;孝;德育
DOI:10.12721/ccn.2024.157016
基金资助:

一、仁的起源及内涵

“仁”作为儒家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早在春秋时期孔子便对其展开了论述与阐发,确立了其在儒家哲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但追溯“仁”字起源,可以发现其出现及使用均早于孔子时代。目前已知有明确记载的“仁”字的最早出现于《尚书》和《诗经》之中。《尚书·金藤》篇中有“予仁若考”的记载,《诗经·郑风·叔于田》和《诗经·齐风·卢令》分别有“洵美且仁”和“其人美且仁”的记载。阮元曾说“‘仁’字不见于虞夏商周《书》及《诗》三《颂》、《易》卦爻辞之内,似周初有此言而无此字……盖周初但写‘人’字,《周官》礼后始造‘仁’字也。”阮元的推测为探寻“仁”字起源提供了一条路径,“仁”与“人”相通,而甲骨文中的“人”与“尸”则是一形二字,常常混用,因此学者在考证其起源时,大多将“仁”与“人”、“尸”、“夷”三字相联系,部分学者认为“尸”字源于东方夷族人的蹲踞习俗,“尸”是“仁”的原始正字,从而认为“仁”字源于上古东夷人的“尸”祭之礼。因此《尚书》和《诗经》中“仁”的内涵与儒家伦理中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至孔子时代,“仁”的内涵经过演变后,已具备伦理色彩。孔子加以系统化的论述与阐发,将“仁”确立为最核心的概念加以推广,孟子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后世儒家大致沿袭的伦理原则。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仁”归纳为三形三义:一是“亲也,从人二” ;二是“古文仁从千心”;三是“古文仁或从尸”。根据“仁”字起源,我们可以推知第三义是其本义。据饶宗颐、晁福林、葛英会等学者考证,“尸”并非现在所指尸体之义,而是指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之人,所祭之人将灵魂附身于“尸”之上以享用祭品,“尸”是生者对所祭祀之人情感的载体。因此“从尸”之仁主要与祖宗祭祀相关,传达后世子孙对于逝去先祖的哀思尊敬之情,是原始社会“报”之观念的传承与延续。从这个层面来讲,仁之本义即为哀思逝去先祖的自然心性。孔子进行了发展,“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亲其所亲,所亲之人的范围得以纵向扩展,不仅包含逝去先祖,更是将事生孝亲纳入进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可见儒家伦理中孝为仁之本,仁内在地包含了孝的观念。而孝的实现在于“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礼记·中庸》)两个方面,不仅要重视已逝之人,更强调孝事长辈,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即在于“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以礼行孝。同时,基于事亲层面,孔子也进一步扩展了仁的涵义,即“亲也,从人二”的第一义,主要关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亲亲而亲人,也就是先秦儒学中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之义,仁者所爱之人范围更加广泛,不仅是同宗族之人,更包含没有血缘关系的一切人。由哀思先祖而事亲尽孝,由亲亲到泛爱众,由此而形成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仁不仅是一种道德原则、理想人格,更是儒家伦理政治中由家而国的重要原则,基于人伦而又超越人伦。

孟子的四端说在孔子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古文仁从千心”之义,以内在心性来解仁。他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而恻隐之心人人有之,即以人内在本心作为仁之本源,仁的实现是人之本心自然发用的结果。孟子的仁相较于孔子范围更加广泛,“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依据“亲亲而仁民”的理路,他明确提出了“仁政”的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将基于血缘伦理之仁爱推以至整个国家。

许慎的解释基本囊括了儒家伦理之“仁”的内涵,从根本上来讲,儒家之仁就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以亲亲为大,泛爱天下万物。

二、礼的发展

礼在最初产生之时是一个包含生产、生活、信仰、法律等内容的统一的系统,《仪礼》之中将其概括为“冠、昏、丧、祭、乡、射、朝、聘”八类,但实际上礼所覆盖的范围广泛、内容繁杂,且古代的诸多礼仪已经失传,现在已难以进行准确的分类及界定。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导致了礼文化的重大变革,礼的形容与内容相脱离。礼的形式经过发展成为礼仪系统,涵盖了建立社会秩序的一切制度与行为规范。礼的内容则演变为礼义系统,成为蕴含于礼文化中的价值系统。儒家所倡导的礼不仅包含礼仪形式,孔子曾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而对询问礼之本的林放大为赞赏,并告诉他“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可见孔子认为礼的根本并不在于形式,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丧礼与其大操大办,极尽排场之盛大,不如尽其发自本心的哀戚之情,也就是子游所说的“丧致乎哀而止”(《论语·子张》)因此,相比较来说儒家更为重视仪式背后所反映出来的内在价值。

三、仁、孝、礼的关系

仁、礼、孝作为儒家伦理体系中的核心观念,三者密切联系,相互关联,共同支撑起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

(一)行仁自孝始

仁是儒家哲学中的最高目标,其内在地包含了孝的观念。孝是基于个体情感的心性行为,是个体自然阐发而又必须履行的行为。仁则是在孝的基础上对他人和天下万物的关怀,是基于孝的层面上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爱,统率着儒家伦理中的孝和义、礼、信、勇等道德。从爱人这个层面上说,孝是具体化的仁,仁是泛化和扩展的孝。根据上文对其起源的探讨,仁起源于孝事祖先,仁的内涵发展经历了敬祖——亲亲——仁民爱物的过程,由此可见,对父母祖先之孝是仁民爱物的基础,本性之仁的彰显依赖于孝的实现。孝为仁之本,行仁自孝始,孝是通向仁的路径。在家国同构的中国传统社会里,家庭是最基本的统治单位,基于此,仁的理念依托于孝,践行孝就是在扩展和实现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人内在本心自然阐发的对父母的爱是仁最根本的内容。天下之人若能将对父母之爱推以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从而爱他人爱万物,理想社会自然能够构建。君主若能以孝亲之心体恤臣民,施行仁政,则王道可行,天下可治。这也契合了儒家一贯主张的由内而外、由家而国的理路,修身行孝,孝父母为齐家之本,家齐自然国治,国治便可天下平。

(二)以礼行孝

孟懿子向孔子询问何为孝,孔子以“无违”回答他,进一步解释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孔子之义为通过礼来行孝,不仅要重视逝者的丧葬之礼、祭祀之礼,更要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种礼的生活方式,以礼事亲,以礼行孝。“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礼记·中庸》)周公之达孝即在于制礼作乐,以礼制的形式将孝的精神与意义确立下来。周公追王先祖,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将此上祀之礼下达乎诸侯、士庶之人,通过制度化的形式将丧祭之礼确立下来,明确了礼制的核心内容,从而成就治国平天下之大业,这也是周公之孝无所不通的原因所在。

儒家主张由孝达仁,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之人。但儒家所讲的爱不同于墨家所强调的兼爱,而是一种有等差的爱,正如孟子与墨者辩论时所提出的“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孟子·媵文公上》),对于兄长之子的爱厚于邻人之子,这本是人之常情,所要做的就是将这种感情推广,使仁爱及于更远的人,而这需要通过礼来实现。“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礼记·中庸》)即亲人之间的亲疏远近之分靠礼来实现,通过降衰等礼节来分辨亲疏。

(三)克己复礼为仁

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与指导思想,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与实现方式,仁的实现就在于形成一种礼的方式,孔子对于颜渊问仁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并将其具体解释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也就是在人的生活中自觉地培养并践行礼的生活方式,不符合礼的事情不为,使人的日用常行中的一举一动皆合于礼,从而就可以实现仁。对于仁礼关系的探讨在《论语》为政篇和八佾篇中也有所涉及,儒家在政治上一贯主张以德治国,施行仁政,而仁政的具体落实即通过礼来实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礼是仁的具体实现方式,而仁是礼乐的根本核心与内在支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仁是人为之人的根本,如果没有仁又何谈礼乐。

四、对现代德育的启示

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以仁为最高目标,以孝为根据和基本抓手,以礼为实施方式,在最基本的家庭伦理中渗透教化目标,并通过丧葬之礼、祭祀之礼、婚嫁之礼、乡射乡饮酒礼等各种百姓日常生活中所亲身参与且必不可少的礼仪活动来传播价值观念,在百姓的日用常行中养成一种礼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天下百姓在潜移默化之下为道德所化,从而实现其目标。这种教化方式为我们今天的德育提供了借鉴。

(一)培养目标

儒家以圣人为培养目标,而圣人是能彰显和实现本性之仁的人。仁最核心的理念在于爱人,爱亲人,爱他人,更要爱天下之人。仁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具体落实为忠和恕两个方面。尽己为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从积极的层面讲就是立己的同时也要立人,己身达通于世也要帮助别人达通。推己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即以己度人,宽以待人,己之所恶勿施加于彼身。总而言之,仁的根本精神就在于推己及人,成己的同时也要成人,以己之情通他人之情。我们在制定德育目标时也要充分考虑成己与成人的关系,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以仁爱之心充分考虑他人,推己及人,通情达理。中国古代以修身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下,知识教育只是其附生的产物,因此我们需要注意在制定培养目标要注意把握成人与成才的关系。成人与成才本就是一体两面的,成人本身就是成才。在学生的教育成长过程中,成人应该放在首位,以成人为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而非一味重视知识教育。

(二)内容与方法

现代德育秉持着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理念,但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以知识教育为主,以灌输为手段的教育模式违背了德育理念,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从而收效甚微,达不到道德教育的理想效果,反而容易致使学生产生反感、排斥的心理。儒家教化中以诗书礼乐为内容,以各种礼仪活动为手段,通过寓教于学、寓教于生活的方式,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养成一种礼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一言一行皆合于礼,强制性的社会伦理规范成为个体自发的心性行为,外在社会规范与个体道德修养和谐统一,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理想德育效果。同时,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进行德育时认真继承和吸收儒家注重自我修养的德育传统,把启发学生的道德自觉,发挥主体性和主动性作为德育的重要原则和实施方法。新时代的德育应该以道德作为人的内在需要,尊重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主体地位,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于受教育者的内在精神之中,以“礼”引导人们的意志,以“乐”调和人的性情,兴发学生的良知良能,从而实现理想的德育目标。

五、结论

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以仁为最高目标,以孝为根据和基本抓手,以礼为实施方式,在最基本的家庭伦理中渗透教化目标,并通过各种礼仪活动传播价值观念,在百姓的日用常行中养成一种礼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天下百姓在潜移默化之下为道德所化,从而实现其目标。这种教化方式为我们今天的德育提供了借鉴。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