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策略研究
陈柯霖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陈柯霖,.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策略研究[J].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2021.7. DOI:10.12721/ccn.2021.157064.
摘要:
高职院校经管类课程思政建设是立德树人思想价值引领与经济管理类知识技能传授相融合的重要途径。以经济管理课程为例,明确高职院校经管类课程思政的意义与作用,开展课程思政融入设计,完成课程思政效果评价。
关键词: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课程思政;改革;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064
基金资助: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为重心,以学科课程内容为依托,深入发掘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旨在保障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融入教育教学的各层次,从而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1。“课程思政”成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

一、高职院校经管类课程思政的意义与作用

(一)可以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

通过开展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在传授经济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2]。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激发学生为国家学习、为民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可以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

通过开展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与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技能有机、有效地融合,实现知识能力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相融共进。提升专业教师育德能力,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策略

(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存在需中国化与可中国化的问题。经济学创新发展始终致力于高度满足时代发展要求,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为专业教学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与素材[3]。基于课程思政角度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理念主要划分为三个层次,呈现了由培养基本能力到高尚情怀的过程。

第一层是注重培养实践能力,以经济学方法分析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问题,实现知识的实践应用与迁移。这是最为基础的层次,体现的是课程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要求,需要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互融合加以实现。第二层是注重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以响应学习型社会建设目标,促使学生在后续学习、工作、生活中能主动学习,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需求。这是中间层次,体现的是课程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需要通过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加以实现。第三层是重视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严谨、创新的科学精神态度,以及家国情怀,从而实现与我国经济、社会密切结合的专业课程立德树人任务。这是最高层次,体现的是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需以顺利实施课程思政加以实现。

(二)从实际出发,认真精选课程内容

1.价值观教育

在讲授经济管理绪论时,详细阐述资源的稀缺、配置、利用。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时,指导学生学会珍惜时间。我们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实现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最大化,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的根源在于人民利益与市场利益相一致[4]

2.爱国教育

在讲授国民收入核算与决策内容时,可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作为切入点。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第三产业规模已占据市场半壁江山,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接近60%,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我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努力,积极奋斗。

3.品德教育

讲授经济管理类效用理论时,结合效用、边际效用与预算线等知识点,融入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消费观教育,教育学生懂得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谨慎超前透支消费,要理性消费,形成节俭的良好品德。在讲授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时,由提高人民收入,回答“可消费”问题;由提高我国制造水平与质量,回答“愿意消费”问题;由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回答“敢于消费”问题,让学生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4.素质教育

在讲授宏观经济学失业理论时,根据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面向就业慢与就业难等问题,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忧患意识,明确认知复杂的就业和创业形势,努力提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在选择就业城市时,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人才对比优势,建议学生前往适合发挥个人优势的城市寻求长远稳定发展,鼓励学生进入基层锻炼,实现自我价值。

 (三)积极创新,合理优化教学方法

为了确保课程思政的整体效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1.问题讲解法

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包含丰富的理论知识点,理论性非常强,在教学过程中需选用一般讲授法。在教学时,可以采用问题讲解法一边提问一边教学,由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主体问题引出思政内容,并转换为思政教学专题。

2.案例教学法

教师选择案例时可基于德育角度,根据我国国情选择观点新颖的热点案例进行切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讨论。以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材各个章节的具体内容为依据,将知识点与案例相结合。需要注意的是,在分析案例时课程思政教育不可强行嵌入,需要找准时机,契合内容,逐步引入。

3.讨论教学法

教师可选择小组负责制为学生提供讨论主题,尽量选取最近发生的经济贸易时事热点。教师要让学生提前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确保资料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匹配,充分挖掘思政元素。

4.情境教学法

在实际教学时,合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呈现具体场景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分析。在讲授经济增长问题时,可为学生播放《大国崛起》《厉害了,我的国》等纪录片,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发展周期、经济长期增长的所需动力。

(四)重视考核,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

1.过程性评价

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不仅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对学生思想品德与价值观等进行评断。教师在设计考核方式时,要增加日常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核环节。例如学生的课堂发言表现、小组内部讨论表现、课后头脑风暴表现、问卷调查情况等,都需要进行逐项考核测评,据此了解学生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以及对于思政教育相关内容的领悟程度。

2.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在设置试卷内容时,需要适当增加主观题的分数占比,以开放式与问答式题型为主,让学生对经济现象等进行分析,通过所学的经济管理学专业知识加以阐述说明。评分标准应具备一定弹性,灵活给定分数,以此体现课程考核的思政属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思政”的问题,“课程思政”则可有效地促使这类问题得以解决。为了使“课程思政”更快、更高效地全面贯彻,广大高职院校的相应教研人员应该紧密结合本校、本专业实际,制订全面且务实的具体改革方式、内容、举措,并将其予以切实贯彻施行,进而促使“授技”“育人”教学目标得以同步达成。

参考文献:

[1] 李惠娟.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与实践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9):103-105.

[2] 陈新岗,张秀娈.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研究:以《经济史》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6):96-102.

[3] 王丽华 .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探索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71-75.

[4] 孙亚南,王晓策,张月.“课程思政”融入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述评与发展趋势[J]. 教育现代化 ,2019,6(94):59-6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