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发展与伦理的关系
伦理是否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我们在工程活动中常常受限于社会的观念、普世的价值、个人的责任与团队的行为规范等,工程伦理则涵盖了这些约束的方方面面工程伦理规定了科研工作者在科技活动中和社会公众使用技术产品过程中所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而人类社会辩证更新的发展进程决定了伦理必将随着时代产生新的定义,这种观念和规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思想的变化而变化。当今时代的伦理范式起源于二战时期所制定的《法典》、《宣言》,目前科研伦理主要参考针对德国、日本二战时惨无人道的人体试验制定的《纽伦堡法典》和《赫尔辛基宣言》。但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并未迎来新的伦理观。
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解剖人体被认为是违反伦理的。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医生Searle victor因为解剖人体被民众推上了火刑柱,像惩罚女巫一样烧死了这个代表着非传统观念的不合群的人。如今,因为后人的努力与时代桎梏的突破,人们对伦理有了新的认识,人体解剖学已然成为了一门主流课程。
伦理的限制阻断了猎奇的想象力,阻断了一部分的恐惧。臆想所创造的非价值产物往往会挑起种族之间的仇恨,新生事物对人类的反噬更是无法估量。或许,多样性开拓了探索壕沟之外更高峰的可能性,但科技进步所造就的道德滑坡是否真的毫无底线,人类应该对道德所存的敬畏之心是否毫无价值。我们正踏步于发展科技、开拓伦理概念的道路之上,但对于这些行为背后存在的隐患决不能置若罔闻。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注定了万物平衡规律是我们行为的最高界限。踏步向前,心有底线,才是正确的观念。总的来说,科技、伦理,都是社会发展达到良好结果的条件,它们或许是规则,或许是附加条件,或许是基准,发展没有权利要求一部分人的牺牲,同样也没有义务给予一部分人福利。探索真理可取,无限制的索取不提倡,铭记科学的内在价值,绝非一种优选制度,而是探索世界,探寻真理,最终造福人类。
总的来说,科技、伦理,都是社会发展达到良好结果的条件,它们或许是规则,或许是附加条件,或许是基准,发展没有权利要求一部分人的牺牲,同样也没有义务给予一部分人福利。探索真理可取,无限制的索取不提倡,铭记科学的内在价值,绝非一种优选制度,是探索世界,探寻真理,最终造福人类。
二、伦理中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本文认为,与科技发展不同,经济与环境并不是多数人眼中的天平关系,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的总值不是固定的,所以单纯地以“经济占比”或是“环保占比”来比较两者的关系只能得到一个拮抗的效果。相对的,两者实际上以共生关系在互相滋养着,看似拮抗的表面现象实质上是眼光渐高的人类对自身感受相对而言的比较效果。
贫穷的年代,当人们的眼界被面包所限制时,往往对金钱的关注力会覆盖对自然的关注力;而只有在经济发展到可接受的水平,人们才会回归对自然的敬畏,回归贫穷时,人们对富裕的追求会比对环境的关注要高,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就会更关心环境的质量。因为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模式,很多人都把重点放后一句,而完全忽略了前一句。可持续发展。
对于工程与企业,早年间提出了一个CSR,“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其核心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广泛包括不歧视、不使用童工,不使用强迫性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环境和制度等,这个说法获得了广泛认同。而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企业的社会责任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用资源,从事旨在增加利润的活动。”这两者也并不矛盾,企业社会责任可能为企业创造货币价值——至少在企业因腐败被起诉时是这样。
三、伦理中的“弱者”是否具有价值
把伦理道德中如“环境被破坏”、“被当做器官库的克隆人”等比作问题中的“弱者”,将“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等比作“强者”,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见其中的悖论,即“弱者”们竟然利用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的武器裹挟着“强者”,为什么人们愿意眼看着“强势群体”遭到裹挟,追根溯源,“弱势群体”存在着他们作为“弱者”本身的价值。
进化论的核心,基因自然遴选机制,被人类加以利用,幻化成一种研究全局最优解的方法,名叫遗传算法,种族进化中难以跨越的白鲨壕沟,通过种族的多样性而迅速解决,基因的变异或许会创造弱者,但失去变异,种族将不再进化,这就对生物群体中保留弱者的原因进行了详解。“强者”的自我迭代会造成社会的定型,局部最优解很容易达到,但离全局最优解将越来越远。人类生活就是一台以繁殖为原始动力,以“弱者”、“强者”为纽带,以全局最优解为目标的大型机器,遗传算法所告诉我们的,是哪怕自然界残酷到有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则能算出一个生命的绝对强弱,弱者仍然是一个群体长期繁衍的必要元素。同样,环境、克隆体,这些桎梏着发展的伦理因素存在着价值,完全地舍弃不可取。充满敬畏感,也要有人性。
四、结语
面对生活各种关系带来的烦恼,面对未来走向企业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犹豫,如何在这多元多变的社会中,找到一套属于自己的伦理很重要。工程是理性的,但是生活是有温度的,工程伦理是人类情感的衍生物,也是一种灵活面对生活的能力,现如今各个国家都有一些科研机构在从事克隆人、人兽杂交、人类基因改造等为主流伦理观念所不容的实验,这件事情的对错难有评论。或许事物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再到新事物的新起是个无法打破的循环,人类尝到了科学的甜头,同样也会吃到科学无限发展带来的苦头。作为一个普通的研究生,我希望人类在现阶段能够冷静地思考和平衡伦理与科学进步的关系。关于哪些科研伦理是禁锢哪些是安全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触及科研伦理带来的成果或后果是需要全人类共同承担的,因此所有人对这类科学研究都有知情权、话语权甚至决定权,所有这类实验应该至少做到公开才是对人权的最基本的尊重。
参考文献
[1]朱高峰. 对工程伦理的几点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4):1-4.
[2]邹晓东,李恒,姚威. 国内工程伦理实践研究述评[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66-72.
[3]龙翔,盛国荣. 工程伦理教育的三大核心目标[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4):76-81.
[4]刘园园. 我国工程伦理失范与工科学生工程伦理教育[D].湖南工业大学,2013.
[5]陈慧. 质量发展背景下工程质量的伦理问题探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