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肉鸭养殖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养殖人员的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要不断开发新技术和养殖方式,来提高集约化生产程度,改善养殖环境,从而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新型肉鸭的养殖模式
(一)发酵床网养模式
在舍内地面养殖模式中,由于鸭的粪便直接排泄到地面,导致鸭直接接触到粪便中的有害细菌,感染上疾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发了网养模式,以保证将鸭与粪便隔离开,但由于鸭的粪便含水量较高,很难清理,导致大量残留的粪便产生气味,污染着舍内空气。此后,通过借鉴发酵床养猪技术,开展了发酵床肉鸭养殖技术。其原理主要是通过生物床发酵处理粪便,从而减少粪便细菌的产生和臭气,改善了鸭舍的环境。但此项技术还是不能够有效将鸭与粪便隔绝开,因此开创了发酵床网养新模式,只要是将发酵床与网床养殖技术相结合,达到生态养殖的目的。
利用原位发酵原理处理了鸭粪便,改善了空气质量和粪便处理的问题,保证了鸭的健康;利用机械自动翻耙开展垫料翻动工作,减少了人工成本的同时,又减少了对鸭群的影响,从而提高了肉鸭的产量和质量。发酵床网养鸭舍采用的是全封闭结构,主要是通过机械负压进行通风换气。发酵床翻耙采用的是全自动网床下翻耙系统,一个翻耙机可以利用到不同发酵床栏,从而实现降低建造成本和劳动成本的目的。发酵床网上养殖工艺是在砖混结构基础上搭建网床,并将翻耙机的运行轨道安装在砖混结构上,开展翻耙工作,促使发酵床菌剂进行有氧发酵,减少了死床现象的发生。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工艺建造复杂、成本较高、固化土地、产生建筑垃圾等。框架式发酵床网养工艺,主要是以方管为立柱,架设H型材,在其上沿设立翻耙机运行轨道,在其下沿架设网架,将粪便与运行轨道隔离开,并且发酵床翻耙机携带的电缆卷线器,可使电力传输更加安全。由于该工艺建造工序简单,投入成本小,多数养殖户都在推广应用。与发酵床平养模式相比,发酵床网养模式可使舍内空气中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降低60%,鸭舍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肉鸭得疾病的风险也会随之下降,使其死亡率也得到有效控制[1]。从而提高了肉鸭的质量,增大养殖的利润。
(二)立体多层笼养殖模式
立体多层笼养殖模式采用的是鸭舍全封闭式,采用侧窗自然通风和湿帘结合机械负压通风两种方式,根据季节的不同,选取适当的通风方式。通过在墙上安装湿帘和风机,利用隧道式通风来去除鸭舍的臭味,在墙上设置通风窗,来实现自然通风,将两种通风方式进行结合,可有效实现鸭舍通风均匀性,为鸭舍提供良好的空气条件。在寒冷冬季通过水暖锅炉将热水输送到鸭舍内墙壁上的散热片,之后通过散热片上的鼓风机将热量传输到鸭舍,从而达到取暖的作用。并由每层笼下方的传送带输送清理的鸭粪便,使鸭与粪便得不到接触。粪污的处理方式为是利用叠螺机将鸭粪便中的水分挤出,将固体粪便直接进行发酵处理,直接生产成有机肥,之后将粪液通过生物反应池进行净化,处理之后用于肥水还田。利用立体多层笼养模式,可以实现供水、加料、光照、等全自动化控制,大幅度的提高了肉鸭的产量和人工效率。当前,多数企业已经将笼养技术与互联网智能技术相结合,实现智能控制鸭舍加料、通风、温度等操作。鸭舍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实时监控鸭舍,为鸭舍提供了安全保障。传统立体笼养鸭的设计源于笼养鸡,没有考虑其中的差别,导致实际养殖过程中肉鸭的羽毛稀疏,甚至发生啄羽的现象、之后通过改良形成了当前的立体网养模式。其笼具的长和宽均为2m,笼具的空间净高65cm,使每层的笼具更加符合肉鸭的生活习性,并扩大了活动范围。经过研究表明立体网养模式比笼养的空间利用率增加43%,养殖量增加10000只,进而提高了养殖效益。
二、提高肉鸭养殖经济效益措施
(一)鸭场选址和布局
鸭场的选址是十分重要的,不但要交通便捷还要远离居民居住地,并要与交通道路保持超过1km的距离,并要利用自然条件为养殖场建立天然屏障。鸭场的方向要保持南偏东,可起到向阳背风的作用,并且要保证选取的区域干净整洁,场地宽阔,方便日后开展排水工作。在布局上要分为养殖区和生活区,期间各要保持在50m以上并用围墙相隔。其内部的鸭舍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发生疫病时,出现传播的情况。
(二)精心挑选雏鸭品种
养殖户在挑选雏鸭品种时,要到专业的孵化场进行购买,要按照脐带收缩良好、鸭体大小均匀,绒毛光亮等标准选取,其有较强的存活力。禁止购买行动迟缓、体重偏轻的雏鸭,即使存活下来,生长速度也是较慢的。
(三)培育雏鸭有效措施
要想培育出健康的雏鸭,就要保证鸭舌的温度和湿度适宜。室内温度要保持在24℃以上,培育雏鸭温度要保持在30℃,根据鸭群的生存状态调节温度,避免出现温度忽高忽低的情况。由于鸭舍温度较高,导致水分蒸发较快,所以要及时的增加湿度,才能保证环境相对稳定。鸭群之间的饲养密度要严格把控,一旦密度过大就会导致空气质量变差,影响肉鸭的生长。要将雏鸭室分为各个区域,是每个区域保持在40平米左右,就可以放置400左右只鸭苗。围栏的高度要设置在40cm左右,并2周进行一次分群。在饲养后期,通风比保温还要重要。要保持鸭舌内的阳光充足,光照可促进雏鸭血液循环流畅,促进骨骼发育。也可采用人工照射的方式,为鸭群提供所需的光照[2]。例如,1-3日龄的鸭群可以用40W的光进行照射,必须满足连续照射24h,根据生长的速度逐渐较少光照时间。
结论:随着养殖业的不断扩大,养殖户要结合经验,严格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开展养殖工作。随着智能化养殖的普及,新型养殖模式也可大力推广,从而实现肉鸭高效绿色健康养殖。
参考文献:
[1]胡传利.肉鸭饲养管理技术[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1(08):34-35.
[2]秦智勇.肉鸭饲养管理要点探析[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1(0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