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大专寄生虫检验教学研究
于春光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于春光,. 基于微课的大专寄生虫检验教学研究[J]. 国际检验医学,2024.8. DOI:10.12721/ccn.2024.159083.
摘要:
由于受到微时代和网络的双重作用,微课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杠杆。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学科的教学中,它以其短小、内容清晰、内容丰富而深受师生的喜爱。在大专寄生虫检验教学中运用微课,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热情,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巩固和理解寄生虫检验知识。本文探讨了大专寄生虫检验教学中微课的运用,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寄生虫检验教学的策略,以期为大专寄生虫检验教学提供参考资料,促进大专寄生虫检验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大专寄生虫检验微课
DOI:10.12721/ccn.2024.159083
基金资助:

前言:

寄生虫检验技术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来源于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该课程研究与人体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性、流行规律以及实验诊断技术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在有关理论知识基础上正确运用各种寄生虫检测技术,对寄生虫感染进行实验诊断,为寄生虫病诊断和防控提供依据。

一、微课在大专寄生虫检验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一)微课在寄生虫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

寄生虫学检验课程内容较多,寄生虫种类多,传统教学主要从寄生虫形态、生活史、致病性、实验诊断及流行与防治等方面展开,尤其是形态、生活史、实验诊断方面知识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而言尤为重要。部分寄生虫如钩虫、绦虫、血吸虫、疟原虫等的形态、生活史知识点琐碎,容易混淆,不好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可选取一些重要、易混淆的知识点和生活史来制作微课。对于一些极具代表性、临床上常见的虫体,可围绕病例分析来制作微课,以微课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病例能力以及临床思维能力[1]

(二)微课对寄生虫学检验教学的影响

目前,国内大多数寄生虫学检验教学仍以传统授课方式进行,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大多缺乏师生互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效果较差。同时传统教学模式具有不可重复性,对学生的课后复习和查漏补缺无法起到很好的作用。此外,教师的教学反馈信息少,仅来自班级学生,学生对于课上不理解的内容不敢提问,不利于教师教学反思及自我成长。而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使教师教学突破时空限制,同时学生、同行及专家可随时观看微课,并对课程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之后授课教师可在第一时间获得评价信息,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反思及教学水平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寄生虫检验微课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利用微课开展启发式教学

寄生虫检验技术教材主要是从各种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性、实验室诊断、流行情况、防治原则等方面进行介绍。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尝试使用比较、提问等方式进行教学[2]

例如,在讲授了蛔虫、钩虫、烧虫的虫卵基本形态后,启发学生思考:三种线虫的虫卵形态有何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通过比较学习,总结出不同的寄生虫虫卵的形态特点。再如,在讲解蛔虫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史人手,蛔虫虫卵能从粪便排出到自然界中并在自然界中发育。诊断方法则抓住这个特点使用粪便生理盐水涂片法来进行诊断。以此类推,不同的寄生虫会有不同的生活史,诊断就需要选择合适这个寄生虫的方法。多实行这种启发式提问,比较式学习,有利于知识点的互相联系,保持知识的完成性、统一性,培养学生比较、总结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设计

微课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补充,注重对易出错环节的讲解,由于每节微课只讲授一个知识点,教师应事先确定教学目标定位,掌握教学难点、重点的分配,同时进行素材准备、脚本的编写及视频的录制编辑等。某个知识点应制作的微课可有若干节,对知识的基础和内涵多方位进行分类。

如钩虫虫卵一节,可分为脱蛋白质膜蛔虫卵与钩虫卵形态比较,粪便中钩虫卵与相似植物细胞的区别、钩蚴培养鉴定步骤、钩虫卵如何发育成感染期丝状蚴等若干节;如肝吸虫虫卵一节,可分为肝虫卵的形态鉴别要点、如何在粪便中注意与灵芝孢子的鉴别要点、肝吸虫卵如何发育成囊蚴寄生在淡水鱼虾体内等若干小的问题。同时要求每节的内容结构完整饱满,时间控制在8min左右,可将重点内容以游戏动画的方式进行。

(三)微课补充课堂教学

微课是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手机智能化、校园无线网络的覆盖,学生更习惯在手机互联网上阅读与获取知识。为更好地适应学生的这一学习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大专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开发新型网络教学资源,微课就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目前已有多位寄生虫学及其检验的一线教师尝试制作并应用微课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收到较好效果[3]

例如,各种生物源性蠕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有些中间宿主不止一个,有的还有转续宿主,感染阶段、感染方式亦不相同,授课逐一讲述,学生往往记住刚讲的,而之前讲的有些就忘记了或混淆不清了,而当前寄生虫学及其检验的教学时数明显减少,课堂上归纳总结,时间又不太充足,如果为了抢时间而加快语速,又容易造成学生听课疲劳。笔者将理论课讲授的所有生物源性蠕虫的宿主、感染阶段、感染方式制作了一个微课,6分钟时长,学生可以利用课间、午休、散步等课余时间,把这部分零散的知识点短时间系统地加以复习,既可轻松愉快地掌握相关知识,又不占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而且没听明白、没看清楚之处可以退回重听、重看,没记住有时间还可以再看,这也是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视频中插入宿主图片,更可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趣味性,将明显提升了学习效果。但微课毕竟是一种自觉学习方式,而且不能及时互动,只能作为寄生虫学检验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选择适合的主题制作并应用,补充课堂教学。

(四)利用微课改革考核形式

传统考核单纯以试卷形式考试,容易导致学生平时不读书,考前抓重点突击;甚至部分学生还在考场上作弊。很多学校已经不以单纯的期末考试分数作为最终成绩,而是将期末考试分数、实验考核、平时上课和实验过程表现相结合的按一定的权重组合,最后给学生认定课程成绩。部分学校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做法是,应用考试软件制作题库,让学生随机抽取试题来考试。用这种考试方式打破学生作弊的幻想,促进其平时学习的积极性[4]

结语:

总而言之,在微时代和网络的双重作用下,微课成了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在大专寄生虫检验教育中运用微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更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教师要加强微课教育意识,积极探索微课教学方式,并在教学课前课中课后等各方面积极应用微课教学,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提升学生的寄生虫检验实践能力[5]

参考文献:

张佩. 微课在寄生虫检验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 读书文摘(中), 2020, 000(010):P.1-1.

徐晓青, 覃云璐. 微课在寄生虫检验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18, 31(2):3.

张勇, 刘高丽. RBL联合微课模式在高职高专寄生虫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健康之友, 2018(14):2.

梁裕芬, 韦俊彬, 陈海英,等. 微课应用于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的初步探讨[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4, 9(9):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