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属于肝胆外科发生率比较高的疾病,该疾病主要由于患者胆囊管细菌感染或者堵塞所致,所以在发病的时候,患者通常会感受到明显的腹部疼痛、腹肌强直、右上腹肿大症症状。疾病发病具有一定的年龄特性,中老年人群发病率相对较多,在临床上超声介入胆囊造瘘术属于常见的治疗方法,将其运用于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治疗中,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分析在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中采取超声介入胆囊造瘘术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中抽选66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3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最大年龄83岁,最小年龄61岁,平均年龄(71.43±3.67)岁。对照组33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最大年龄82岁,最小年龄63岁,平均年龄(71.52±3.63)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可比性高。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外科手术治疗,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体位选择仰卧体位,麻醉方式选择全身麻醉,然后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气腹,然后置入腹腔镜,利用腹腔镜充分观察病灶情况,然后在腹腔镜引导下完成胆囊切除手术。实验组患者接受超声介入胆囊造瘘术治疗,先确定穿刺位置以及穿刺路径,然后进行常规铺巾消毒,体位选择仰卧体位,麻醉方式选择局部麻醉,麻醉药物选择利多卡因,麻醉效果满意后,在确定的穿刺部位形成切口,切口长度控制在3厘米到5厘米左右,然后将患者的腹部筋膜充分分离,再让患者屏气,利用穿刺针穿刺,位置到患者肝脏位置,再继续穿刺抵达胆囊位置,抽出针芯,置入导丝,在进行通路扩张,完成后,利用导丝安置引流管,确定引流管位置后,将导丝取出,再连接注射器,抽取1毫升到3毫升左右的胆汁,然后将引流管固定好,再拔下注射器,在引流管的另一端连接引流袋,做好术后引流。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以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胆囊炎症控制时间、住院时间作为观察指标[1]。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最后数据采用spss30.0软件进行处理,手术时间、出血量、胆囊炎症控制时间、住院时间属于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x̄±s)表示,用t进行检验,当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胆囊炎症控制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833、4.579、4.965,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胆囊炎症控制时间、住院时间比较(x̄±s)3讨论
急性胆囊炎与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等疾病相关,主要与嵌顿或者梗阻相关,目前临床上针对急性胆囊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相关研究显示,细菌性炎性反应、肝外胆管受肿瘤压迫等都是诱发急性胆囊炎高危因素,患者发病的时候,患者胆囊粘膜细胞会受到损伤,从而影响正常生活[2]。在急性胆囊炎患者治疗中,如果不及时解除梗阻,胆囊的压力会随之增加,病情也会更加严重,所以临床上大多需要利用手术方式解除梗阻。超声介入造瘘术是当前比较常用的手术方式,通过超声介入造瘘术放置引流管,能够很好的减少胆囊压力,缓解疼痛症状,也能很好消除炎症。同时超声介入造瘘术操作简单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术后并发症也比较少,临床应用价值相对较高。
本次研究主要选择66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采取超声介入胆囊造瘘术治疗的患者出血量、胆囊炎症控制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更少,表明超声介入胆囊造瘘术治疗效果更好,患者恢复更快,该研究结果与赵启明, 黄梅凤, 卢明,等[3]在超声介入胆囊造瘘术在老年急性胆囊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中相关研究结果相似度高。
综上所述,在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中采取超声介入胆囊造瘘术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何金良.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观察[J]. 家庭保健, 2019, 044(033):287-288.
[2] 张晓惠, 程全安, 常国峰,等. 超声引导下经皮胆囊造瘘术姑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 003(007):125-126.
[3] 赵启明, 黄梅凤, 卢明,等. 超声介入胆囊造瘘术在老年急性胆囊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海南医学, 2019,39(12):1584-1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