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运用
李明强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李明强,.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运用[J]. 城镇建设与科学,2025.1. DOI:10.12721/ccn.2025.16952.
摘要: 本次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及原则,并探讨了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具体应用。通过渗、蓄、排、净、用、保六大原则,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建设中能够有效管理城市雨水,减缓洪水问题,并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然而在实践中,海绵城市还面临技术、管理与策略等方面的挑战。因此,本次提出了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制定具体政策和加强跨部门协作等对策,以推动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应用。
关键词: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抗洪;水资源管理;透水铺装;绿色基础设施;挑战;对策
DOI:10.12721/ccn.2025.16952
基金资助: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管理和洪水防控问题。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城市管理理念,提出了模仿自然水循环来处理城市水问题的创新方案。本次将探讨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及原则,分析在市政道路施工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的具体措施,并提出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通过本次的探讨,希望能够推动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加可持续的解决方案。[1]

二、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及原则

海绵城市是一种创新的城市管理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过程来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水文循环和水生态系统的变化。核心理念围绕增强城市地表的透水、蓄水、渗水和净化水功能,从而有效应对城市洪水、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具体实施海绵城市的基本原则方面,"渗、蓄、排、净、用、保"六大原则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原则共同定义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具体如下:

渗:优先考虑雨水的自然渗透,通过构筑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设施增加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

蓄:当雨水无法立即渗透时,应尽量在地表或地下蓄存雨水。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蓄水池等设施蓄存暴雨后的雨水供后续使用。

排:对于无法渗透和蓄存的雨水,通过建设优化的排水系统安全高效地排出,减少城市水logging和洪水风险。

净:通过自然植被和人工设施净化收集的雨水。雨水在经过植物根系、土壤层等自然过滤,或是人工湿地、沉淀池等设施处理后,水质得以改善。

用:蓄存的雨水经过净化后,可以用于城市绿化、农业灌溉、补给地下水等,有效利用城市雨水资源。

保:保护和恢复城市的水生态系统,通过创建和维护绿色空间如公园、绿带、湿地等,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在实际操作中,比如市政道路施工,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体现这些原则:

设计透水路面,促进雨水渗透;

沿道路设置雨水花园或渗水带,蓄存并净化雨水;

配置合理的排水管网和雨水收集系统,以便将过剩雨水安全排出;

道路两侧绿化带可用作雨水的净化和蓄存区;

收集的雨水经处理后用于道路绿化灌溉;

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和恢复,保持生物多样性。

通过将"渗、蓄、排、净、用、保"六大原则融入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海绵城市能够更好地管理城市雨水,减缓和缓解城市洪水问题,同时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建设理念,旨在解决城市水资源管理和洪水防控的问题。在市政道路施工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主要是通过模仿自然环境中的水循环,提高城市地表的渗透、蓄水、净化和利用水资源的能力,进而增强城市面对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时的韧性。这一做法常见的具体措施包括:

透水铺装:在道路、人行道、停车场等硬质铺装地表使用透水材料,如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这些材料能够让雨水通过地表渗透到土壤中,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洪水风险。

雨水花园和生物滞留池:在道路两侧或中央分隔带设置雨水花园或生物滞留池,利用植物和土壤对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和渗透。这些设施不仅能够缓解城市排水压力,还能美化城市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3]

绿色屋顶和绿色墙面:在市政建筑和沿街楼宇采用绿色屋顶和绿色墙面设计,以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提高雨水截留和利用率,同时对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也有积极作用。

地下雨水收集系统:在适宜的区域建设地下雨水收集和蓄水系统,收集经过初步过滤的雨水,用于道路清洗、绿化灌溉等非饮用目的,减少城市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依赖。

信息化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雨水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优化雨水的收集、使用和排放过程,提升城市应对突发性暴雨事件的能力。

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市政道路施工和城市规划中,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减少因城市化进程中不透水面积增加导致的洪水灾害和水资源匮乏问题,同时也为城市带来更多的生态和环境效益。

四、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在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面临着不少挑战,这些挑战主要集中在技术,以及管理与政策两大方面。接下来,我们将一一梳理这些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首先,技术挑战方面主要包括透水性材料的耐久性问题和维护管理难题。透水性材料是实现路面积水快速渗透的关键,但这些材料的耐久性和长期的维持效能却是大问题。长时间的车辆碾压和恶劣天气条件将测试这些材料的耐久性与稳定性。而维护管理则是确保海绵城市功能持续有效运行的关键,包括定期的清理维护和功能恢复等,这需要系统的管理方案和技术支持。

在解决这些技术难题上,应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寻求更耐用、更高效的透水性材料,同时开发先进的维护管理技术和设备,提高维护效率和效果。例如,通过仿生学原理来开发新型透水材料,增强其自我恢复能力;或者利用智能传感技术,实现对海绵城市设施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提高维护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其次,管理与政策挑战涉及到的是政策制定、资金投入、跨部门协作等问题。很多情况下,缺乏具体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是实施海绵城市理念面临的主要障碍。而各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则会使得项目实施过程中信息不畅、资源分配不均。

对于这部分挑战,建议制定更加具体和实操性的政策文件,明确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确保有足够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同时,建立和完善跨部门协作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通过统一的指挥和调度中心来提升项目的整体协调性和执行效率。

面对市政道路施工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面临的挑战,通过加大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制定实际可行的政策支持及加强跨部门的协作与协调,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挑战,推动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广泛应用。

五、结论

海绵城市理念在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市政道路施工项目中,其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海绵城市通过模仿自然环境的方式来管理雨水,旨在有效应对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水资源管理和洪水灾害挑战。该理念的核心原则和实践措施,包括雨水的就地收集、渗透和净化,不仅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还减轻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为洪水防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然而,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市政道路施工并非毫无挑战。首先,技术耐久性问题一直是实施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包括材料老化、系统堵塞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海绵设施的长效性和稳定性。其次,维护管理难题也不容小觑,需要定期的监测、清洁和维护工作,以确保系统的持续运行。此外,管理和政策支持的不足亦为实施海绵城市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缺乏合适的法规及政策引导往往会导致项目的推进缓慢。

针对这些挑战,采取多方面的对策显然至关重要。首先,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持续创新和优化海绵城市相关技术和材料,提升其耐久性和可靠性。其次,明确政策导向,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确保海绵城市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再次,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可以有效推动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晁鹏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运用[J].中国住宅设施,2020,(12):19-20.

[2]韩晓东,赵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市政道路中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8,(12):150-151

[3]李伟伟.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导下的市政道路施工浅析[J].居舍,2019,(09):3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