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门诊输液室接受输液治疗的老年患者不断增加。无论何种医院环境,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护理工作过程中的风险是无处不在的。Zuzelo PR认为护士的目标是通过持续监测和风险管理策略保护患者免受伤害,通过风险评估、危险识别、及时反应和预防不良事件等保护性干预措施是可以提高护理安全的。本研究结合门诊输液室护理特点,完善落实静脉输液风险意识管理制度,获效满意,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3月~2020年3月,选择我院门诊输液室进行输液治疗的120例老年患者(60岁及以上)进行研究。患者基本信息:男63例,女57例,年龄60~74岁(64.2±3.8岁),文化程度为文盲68例、小学31例、初中21,疾病科室为内科53例、外科26例、口腔科6例、五官科4例、眼科3例、妇科13例、其他15例。纳入标准:年龄60岁及以上;神志清晰,语言沟通顺利;对本研究知情同意。120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资料无明显差异,具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按照门诊输液护理常规完成各项工作,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执行静脉输液风险意识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1)门诊输液室所有人员进行静脉输液风险意识管理,护士长为负责人,选择2名高年资主管护师为助手,其余为成员。各成员基本情况:主管护师5名、护师1名,工作均10年以上。明确负责人、助手、成员不同职责:负责人负责制定静脉输液风险意识管理中的具体规则,进行信息整理及反馈,并统筹科内一切护理工作;助手负责以上规则的实施,对成员进行监督、评价等工作;成员负责完成日常输液护理工作,对患者资料进行搜集,对静脉输液可能风险或已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上报。
(2)所有人员对相关内容进行自我学习及交流,包括基本知识、技术能力、职业道德、风险意识等方面的培养,按照逐级指导的方式,即负责人指导助手、助手指导成员。
(3)对每一位入组患者进行风险评估,主要包括既往史、现病史、过敏史等,对本次就医的主要原因应着重询问。老年患者理解能力差,应耐心沟通,或通过其陪护人员了解患者情况。评价患者输液部位的血管条件,皮肤完整情况,若存在破损或感染表现,因选择其他部位进行输液。评价患者该次使用药物的药性及不良反应情况,以防在输液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时可以及时处理。
总之,评估应包括老年患者整体情况、输液部位情况及输注药品情况共三个内容。将入组患者的风险等级依次分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例如年龄大、基础疾病多、输注药品不良反应多等即属于高风险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应尤为重视。
1.3 评价指标
每位患者完成该次输液后,分别进行不良反应情况评价以及护理质量评价。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因操作顺序错误引起的输液反应(如需要冲管的药物未进行冲管)、因无菌技术实施不严格导致的医源性感染、药品配置时存在结晶或未溶颗粒而导致不良结果、静脉穿刺评估错误导致穿刺失败。护理质量分为业务能力、操作能力、服务态度、病情了解四项内容,每项内容25分,满分100分,由患者或其陪客进行评价。
1.4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软件SPSS 22.0进行分析。通过χ²检验或t检验进行差异性检测。显著性差异α=0.05。
2. 结果
如表1:对照组出现输液反应2例、医源性感染2例(原因为输液侧上臂存在皮肤挫伤,未选择健侧静脉进行输液)、药品配置不良1例,总共5例,发生率为8.33%;观察组出现输液反应1例(原因为护士遗漏)、医源性感染0例、药品配置不良0例,总共1例,发生率为1.6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不良反应评价n(%)
如表2:观察组护理质量总得分为(24.42±1.0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1.11±2.28分)(P<0.05)。
3. 讨论
对于患者而言,医疗安全是放在第一位的,但各类报道中时有出现不同情况的医疗事故,致使如今的患者对医务人员产生了信任危机。笔者认为,所谓“安全”可定义为“通过各种方法使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产生安全感的一种情感状态”。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大、基础疾病多、病情复杂等因素,成为医疗安全这个环节中较为薄弱的一个人群。输液室护士工作量较大,面对老年患者时有出现各种医疗安全高危事件,甚至产生无法挽回的后果。有研究显示,加强输液室护理风险意识管理有助于降低医疗差错及医疗纠纷,使输液质量得到提升。通过本次研究,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7%)明显低于对照组(8.33%),护理质量总得分(24.42±1.0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1.11±2.28分),因此静脉输液风险意识管理有助于降低输液风险,增加护理质量同时提高输液安全性,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