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的原因分析
1、教学模式固定,缺少创新
从我们的调研中可以看出,学校体育教学环节的设置是相对固定的,不管是讲授新的内容,还是复习上堂课讲过的内容,教师设置的教学环节都是一样的,大致环节就是:上课整队,给学生讲解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给学生演示技术,带领学生练习。日复一日地重复这些步骤,让学生对这样的训练过程没有新鲜感,找不到乐趣,对运动学习的兴趣也在下降。
2、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不够
目前,教育教学越来越重视差异化教学,而体育教学却基本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现实中,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是“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这就造成了许多体质不佳、体育基础不强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却得不到教师的重视,这就会导致学生对体育锻炼心存恐惧,逐渐形成自卑情结。
3、体育课程被挤占现象严重
在目前的社会中,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还是以文化课为主,体育课程的安排比较少,而在期中期末考试临近的时候,有些学科的老师往往会借着补课的名义,把体育课变成主课,剥夺了本来就不多的体育课,更别说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了。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具体方法
1、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课与文化课有一定的区别,也就是体育课娱乐性较强,对此,体育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便于符合学生需求,在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丰富其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以下工作:运用游戏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同一内容,应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用竞争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教师在指导学生热身时,应采用“丢手绢”等游戏热身的方法,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热身过程中来,从而顺利地完成训练任务。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跑步训练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训练,如“两人三足跑”等,让学生更好地享受跑步带来的快乐,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老师们可以采取小组划分的方法,把学生们具体地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要求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保持积极参与的态度,确保学生们之间的友谊,从而将学生们的体育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2、教师需要加大对学生重视力度
在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向学生进行相应的示范,并对小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从而提高对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在提高对学员的重视程度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确立“安全为主”的运动观念;加强学生衣着管理;严禁学生随意嬉戏,以免发生危险事故;要仔细倾听小组长的安排,如有不同意见要与老师商讨。
比如,体育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训练,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要坚持安全第一,确保自身和其他学生间的安全。在体育活动训练的早期阶段,老师要对学生的衣着做出明确的规定,不能穿紧身衣服,也不能穿凉鞋等,避免因为服装不适而引起安全事故。另外,在小学体育课堂上,老师要对学生嬉戏、打闹等行为做出明确的规定,防止发生安全事故。对此,老师要求学生服从组长的相应安排,认真做好相应的训练,老师还要求组长对学生人数进行确定,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如果觉得组长安排不够科学,可以及时提出意见,如果没有与组长进行有效的协商,就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兴趣解决难点的方法
1、根据学生的特点实行因材施教
因为小学生的整体年龄比较小,所以每一名学生的身体素质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化,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严格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展开工作,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拥有良好的体能状态,培养学生健康生活形式。另外,在实施“因材施教”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准确把握学生的体质特点,将其分为不同的层次;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在发现具有潜在运动潜力的情况下,教师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训练与引导。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小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他们的体育兴趣也有较大的差别,教师可以针对相同的兴趣,且身体素质比较贴近学生进行训练。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足球与篮球等项目的制定,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的选择,并进行学生小组的具体划分,由表现较好学生担任小组长,同时还需要结合学生体能、身体素质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训练,如女生训练强度的降低,男生训练等,对于身体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特殊照顾,以促进小学体育发展。
2、加强体育评估的指导作用
在培养小学生体育兴趣的方法上,可以采用评价导向的方式,使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和运动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感觉。在评价指导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感受和客观行为表现,对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提高成绩给予肯定和称赞,在教学中为他们树立一个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表率,并通过评价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育特长进行兴趣发展。例如,在足球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表扬,对掌握技术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鼓励,让他们对体育学习有更好的感觉,还可以营造出一个大家都可以一起参加体育锻炼的氛围,从而培养出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出积极的运动训练意识。
3、师生关系要和谐
在小学的体育教育中,体育老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参加几个活动,在活动的时候,要多和孩子们交流,让孩子们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要想在小学体育的教学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加强师生关系,老师对学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表现得比较风趣,就能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同学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反之,如果老师对学生过于严厉,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因此,在小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这既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又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放下老师的身份,与学生的学习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让老师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从而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结语
小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兴趣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他们才能在运动中不断地增强身体素质,才能在引导中挖掘自己的潜能,把自己培养成德智体美的全能型人才。少年强则国家强,只有从小学体育教育入手,才能培养出一大批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岩.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策略的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6 (2):58-59.
[2]翁玉麗.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兴趣的策略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