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党的理论为国家发展、社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是国家富强的关键点,国企应站好引领岗位,以党的理论引领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创造财富、宜居宜业等物质空间。将党的理论贯穿于城市建设各个方面,以党建带动城建,为城市建设铸牢地基,是现阶段国企重点研究的项目。
一、党建融入城建,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党的理论引领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政治方向,国企应借助党的理论与城市发展现状做出宏观规划,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群众的共同美好生活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作为根本条件,推动城市建设在党的引领中呈现一幅全新的面貌[1]。具体来讲,不同城市应根据当地发展情况构建政策制度,以市、区、街镇、村不同层级党组织联合发展体系,建立由上至下、各级联动、各领域融合发展的工作格局。在全方位、多层次融合建设中,党的理论引领城市发展建设逐步呈现出规范化、全面化与特色化,进而为城市建设做出宏观指导与微观调控。街道社区党组织作为基层工作的监督者,应肩负着自身的职责与使命,提升区域统筹协调功能,从基层开始治理与改善,确保党建工作全面渗透与普及城建工作之中。物业是维护城市小区日常生活的一个部门,对群众的生活较为重要。在党的引领中,应完成“红色物业文化”建设,要求党建工作与群众的基本生活关联起来,构建党组织领导喜爱的居委会、红色物业办公室等,填补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不足,构建党员群众共建美好家庭的意识,提升社区经济生活与物质水平,做好城市建设工作,推动在各项建设事业在党建的渗透中高质量发展。
二、党建渗透民生,合力构建城市建设新格局
民生是城市建设的根本,党建工作应始终以民生为导向,改善群众的生活现状。社区治理是维护地方和平的关键工作,对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有积极作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城市建设带来了机遇,党建工作以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将党的理论与视频、PPT等形式呈现,增强党建工作的直观性,使群众在城市生活与工作中获取幸福感,将自己的利益与城市的利益关联起来[2]。结合现阶段城市建设现状分析,网络化党建、信息化党建已成为常态。这些工作都始终围绕群众的生活展开,以上海市为例,全市已经开设两万多个党群服务中心点,与市民驿站、家门口服务站、睦邻家园、邻里中心等方面融为一体,将便捷、暖心的服务送到每个群众身边。党的理论为国企发展指明了方向,国企肩负着“为人民服务”的重任,开发互联网技术,在现有基础上改进完善,构建网络服务平台,集医疗、文化、教育、社保等于一体,夯实基层党建基础,为服务群众提供便捷,切实作为网络化党建服务于群众。在群众基本生活的改善与提升中,城市建设必定会取得理想成果。
三、开发公共空间,力争构建良好的城市风貌
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建设需要科学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等,最大化拓展公共空间,增强市民的交互性,使群众在交流互动中感受城市的变化,感受党建工作在城市建设中的积极影响。各市区在基础设备上应加强改进、完善,力求为党员群众提供丰富的活动空间,为市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做出贡献。国企基层党组织奋战在党建一线,应践行党的理论,将其以具象化的项目呈现出来,通过专业团队、共同治理等方式,打造一些街角空间、公共设施、运动场地等等,用工匠精神将城市空间打磨得更加完美,力求做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守正创新等[3]。在党建工作联合中,还应构建多位一体互动平台,由专业团队给予意见指导、由党员群众提供建议、邀请市民积极参与等,实现智慧的融合,合力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公共设施是城市建设的关键,包括公共图书馆、公共体育馆、公共文化交流中心等等,这些都是展示城市风貌的基本要素。国企在党建工作中,应注重公共设施的完善与投放,最大化提高市民之间的互动性。
四、各区联合建设,合力打造美丽城市风景线
受到历史发展的影响,我国城市建设往往受到条块、区域和级别的束缚,造成工作上的互不接壤,导致管理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虽然在大方向上以党的理论为引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如区域的经济情况、人口情况、城市发展现状等,都是干扰部分工作顺利开展的负面因素[4]。为改变这一现状,城市建设应加强党建团队之间的联盟,定期开展不同的会议,对工作内容展开讨论,并在互动中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后期发展中完善优化。城市高质量建设与发展是各个区的最高目标,不同区域贡献的力量是均等的。在共同建设中,应增强区域之间的互动性,建立“党建跨区域联盟”。在地区党组织的引领下,党员志愿者应积极参与到城市建设工作中,为当地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合力打造美丽的城市风景线。在联合发展过程中,国企基层党组织应做好调研、规划等相关工作,为后期合力建设积累经验,力求充分体现党的理论在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价值。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党的理论对国家发展与社会建设具备引领作用,将其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心骨,可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与民生事业的发展。各市区应根据当地情况,加强国企之间的合作力度,构建跨阶层、跨区域的合作机制,实现党建与城建的充分融合,为国家的发展夺取优势,为社会的进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军,关杨,袁嵘,等.“一主多元”复合型城市排水品牌[J].国企管理,2023(12):88-95.
[2]曾薇.在地化调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实践创新[J].中国农村观察,2023(06):103-123.
[3].为强国建设贡献国家级新区的国企力量——以党建引领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创新探索[J].国家治理,2023(22):55-58.
[4]王晓坤.党建引领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2023(21):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