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够整体提高普外科农村孤寡老年患者的手术治疗的效果,本文将在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的效果进行研究,其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本院选取的106例研究对象均来自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所收治,将所有研究对象均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常规组(n=53)中,男性33例,女性20例;患者的上下年龄区间为(61-86)岁,年龄均值为(77.9±3.5)岁;实验组(n=53)中,男性30例,女性23例;患者的上下年龄区间为(61-86)岁,年龄均值为(77.5±3.2)岁;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病例资料完整(P>0.05)。
1.2方法
对照组在围手术期护理中接受医护人员的指标检测、生活护理等普通护理干预;实验组则接受术前访视、心理护理和术后指导等综合护理干预:
(1)术前访视:护理人员在术前为患者介绍实施手术治疗的相关医生和麻醉师,并由主治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为其讲解手术治疗的流程、术后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认知度和专业认可度,使其能够听从护理人员的安排进行术前准备。
(2)心理护理:在患者入院时,尽量将其安排在与其年龄、病情相仿的患者病房,降低患者的孤独感;护理人员可以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并倾听患者的各种想法,尽量给予一定的满足,介绍患者与周边病友认识,使其可以通过与病友交流沟通中感受到温暖,缓解焦虑、抑郁等心里状态。
(3)术后指导:待患者术后清醒,将手术治疗结果告知患者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指导其进行适当的术后康复训练,尽快提高患者的手术部位康复效果,同时也能够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焦虑评分(焦虑自评量表) 、抑郁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进行测量评分,评分较低的一组患者表示其接受的护理效果较好。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平方差表示,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 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结果
实验组和常规组在护理前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组间未出现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不同护理干预后,相比常规组,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评分改善情况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结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社会以及各界人士对于农村孤寡老年患者的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效果给予了重点关注[1];手术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其主要用于疾病诊断、抢救或者治疗;但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会出现不同程的焦虑、抑郁等心理应激反应,影响整体手术治疗效果[2];相关医学研究资料显示,多数农村孤寡老人在手术治疗过程中会存在焦虑、抑郁、急躁等状态,需要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进行整体改善,以提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3],而本次研究结果中表示:相比常规组,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改善情况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于农村孤寡老年患者而言,综合护理的实施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可以提高临床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复丹, 王欣彤. 临床护理路径在普外科多病种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 17(22):14-16.
[2] 张玉云, 王来虎. 个性化护理策略应用于 普外科围手术期护理效果分析[J]. 实用医技杂志, 2019, 26(02):134-136.
[3] 薛丹丹, 程云, 张焱, 等. 外科护士对老年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评估认知的质性研究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8, 034(020):1540-1544.
作者简介:杨冬英,出生年月:(1980-5),性别:女,籍贯:山东省聊城市,民族:汉,学历:本科,科室:外科,目前职称:主管护师,主要研究方向:普外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