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岩土工程勘察数量日益增加,由于工程勘察是后续工作的基础,因此,保证勘察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岩土工程勘察是岩土工程设计的基础,对于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岩土工程勘察方法主要依靠人工观测和实地勘察,具有时间长、成本高、局限性大等缺点。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勘察技术不断涌现并应用于岩土工程勘察中,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勘察方法的局面。
1新型勘察技术的种类
1.1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是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来获取地下构造和地质特征的勘探方法。该技术利用地震仪器记录地震波的传播过程,通过数据处理和解释,可以推断出地下的岩层、断层、孔隙水等信息。地震勘探具有高分辨率、非侵入性和快速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地下结构和地质灾害的研究。
1.2非侵入性地球物理勘探
非侵入性地球物理勘探是利用电磁、重力、磁力等物理现象进行勘探的方法。其中,电磁法通过测量地下电磁场的变化,推断出地下不同物质的分布和性质;重力法则通过测量地球引力场的变化,推测地下岩层的密度变化;磁力法则通过测量地磁场的变化,识别出地下磁性物质的存在。这些非侵入性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具有高效、快速和经济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地质探查和工程勘察中。
1.3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利用航空、卫星等遥感平台获取地表信息,通过对影像和数据的处理与解释,来推测地下地质特征和构造。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的地质信息,尤其在较大区域的快速勘察和资源调查方面具有优势。例如,在地质灾害预警和环境评估等领域,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及时且全面的信息,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2岩土工程勘察问题
2.1勘察体制不完善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有详细且明确的技术规范与标准依据,是岩土工程勘察质量控制的重要基准。但是岩土勘察目标区域的地形地貌环境、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等有区域特性与复杂性,在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时需要结合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个性化定制适配当地岩土工程勘察的工作体系,以提高工作体系与当地自然环境条件与人文环境条件的契合性。但是,不少岩土工程勘察团队在接到勘察任务时,未能通过充分的前期准备与调研制定完善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体系,而是沿用或套用惯例性的工作体系开展勘察作业,无法适配现代岩土工程勘察的质量要求,测算与分析出的岩土工程技术参数与真实值存在较大的偏差,影响岩土地质勘察报告内的数据精度与可靠性。
2.2勘察技术较为单一
在岩土工程勘察的过程中,现代先进的勘察技术的支持至关重要。通过应用先进的勘察技术,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勘察工作的效率,还能够有效确保勘察的结果的准确性。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仍存在勘察技术和手段较为单一的现象,缺乏对先进勘察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严重影响了岩土工程勘察结果的准确性,使得勘察工作中得出的结论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2.3勘察准备工作不充分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之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性工作,例如,基础测绘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前提条件,利用基础测绘提前布设目标区域控制网,绘制目标区域地形图。同时,勘察准备阶段需要对目标区域的工程类型、设计与施工对岩土体状况的标准与基本要求、地基的深度数据等进行全面掌握,以便开展岩土工程勘察作业。但是,不少勘察队伍在准备阶段工作不到位,影响了岩土工程勘察的质量,例如,在工程所在目标区域进行现场测量放样时,一些勘察团队未能提前布设坐标系统,现场放样规范性与标准性不够,测量放样的仪器精度有偏差等均会导致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实施质量不高,部分勘察人员未利用现代测绘技术进行控制网布设与现场测量放样,而是利用地质罗盘与皮尺相配合进行现场测量放样,放样精度不高,无法为地质勘察提供精准的坐标与放样参照,影响岩土工程的勘察质量。
2.4岩土工程勘察人员专业素质不足
岩土工程勘察人员专业素质是保证勘察质量的重要基础,但是我国部分岩土工程勘察单位为了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在招聘勘察人员的过程中,缺乏对实践经验较强、岩土工程知识能力掌握全面的工作人员储备。导致在开展岩土工程勘察时,出现资料收集不准确以及不全面等问题,甚至会直接影响整体岩土工程勘察的结果。另外,专业素质能力较差的勘察人员在进行勘察时,由于不了解岩土工程结构以及地质条件,还会出现勘测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现象,最终使得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难度逐渐加大。
3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岩土工程勘察策略
3.1提升岩土工程的经济效益
可持续性已经成为岩土工程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要考虑到工程的环保性,也必须注重其经济效益。提升岩土工程的经济效益,要精确地预算和控制工程成本,并提升其运行效益和社会价值。岩土工程应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降低建设和运行成本,优化设计方案,减少材料和设备的使用,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进行高效管理,减少延误和浪费。设计方案的选择应基于对地质条件的深入理解和合理评估,同时结合当地环境因素、工程需求,以及相关法规政策,以最低的投入实现预定的目标。此外,岩土工程的长期运行效益也是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要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工程的使用寿命和维护成本。
3.2社会影响和人文因素的考虑
岩土工程的实施不仅仅涉及科学与技术的挑战,还必须全面考虑社会影响和人文因素。岩土工程的建设不仅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改善交通出行等生活条件,还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影响。例如,工程可能会导致居民搬迁,土地使用权的变动,甚至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因此,必须在工程规划和设计阶段就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充分考虑到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透明公开地进行决策,减少社会冲突,获得更广泛的公众支持。与此同时,若岩土工程位于具有独特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社区中,应在工程设计阶段,尊重并融入特殊的文化元素,尽量避免对历史遗迹的破坏,对工程的外观和风格进行细致设计,使其和周围环境和谐共处,甚至可以通过特殊的设计手法,如艺术装饰、地标建筑等,使工程成为反映当地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结束语
岩土工程勘察作为工程建设的前提要素,只有保证岩土工程勘察结果的真实性,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当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各领域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岩土工程,尤其是地基处理,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对环境、资源、能源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同时,实现环境的保护,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经济效益的提高,成为岩土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叶林米,陈芊竹.分析岩土工程勘察与地基处理技术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24):177-179.
[2]郑坚持.高层建筑岩土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J].江苏建材,2022(6):75-76.
[3]赵正信.探讨建筑工程中岩土勘察及地基处理要点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2(23):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