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素材积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形式和技巧,而忽视了素材的积累和实际体验,导致学生写作内容空洞、缺乏真实情感。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写作素材有限;教师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缺乏创新和针对性,都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制约其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要求重视写作中的素材积累、构思立意等环节,对小学低段提出“积累成语和格言警句”“留心周围事物”“观察大自然,参加活动,积累活动体验”等要求。自中段开始,提出“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积累”“习惯积累”“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积极思考”“运用积累的材料”等要求,可见对“积累”“运用”的要求越高。实际上,这也是遵循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身心发展规律的表现。重视素材积累,创新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写作所需的观察力、感受力、思维能力等的培养,都要依靠深入观察生活,积累丰富的素材获得。因此,重视素材积累,创新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师生对素材积累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认为写作纯粹是技巧问题,忽视了对生活的观察和素材的积累。使得其中一些学生写作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化的表达和真情实感的流露。
(一)素材来源单一
很多学生习惯于仅从课本或教辅中获取素材,而忽视了广阔世界中的实际体验和深入观察,致使其写作出的内容大多单调乏味,缺乏独特性。学生未养成日常积累素材的习惯,写作时常感到无话可说,或者所写内容空洞、缺乏实际体验。
(二)缺乏有效引导
部分教师未能充分引导学生如何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导致学生虽然有丰富的体验,却不知道如何将其转化为写作素材。学生在运用素材时,往往只关注其是否符合主题,忽视了对素材的深入分析和思考。这使得文章虽然有了素材,却缺乏深度和说服力。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模式创新路径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了解以及对素材积累重要性等的认识,建议教师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拓宽素材积累路径,重视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在观察与体验中实现思维、行为以及能力的多重发展。
(一)引导学生实地考察积累
实地考察,实地观察,实地感受,是触动学生心灵,使其有兴趣积累的关键。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实地活动中,学会观察、记录、积累相关素材,甚至可以记录自己当时的感受,具体到对哪些事物的感受,为后续写作奠定情绪基础,素材基础[1]。
如在教学习作:这儿真美 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公园或自然景观进行实地考察,引导其观察树木、花朵、小溪等景物的特点,记录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将实地考察的所见所闻记录在自己的素材库中,并标注出景物的颜色、形状等细节。每个学生的事物体验感不完全相同,用来形容事物的语言也会不尽相同,此时的积累,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写作思路与语言风格。
回到教室后,教师还可组织学生整理自己收集以及记录的内容,尝试运用条理清晰的语句,形容自己在实地考察中的感受,描绘各类景物、事物特征。过程中其他同学也可通过相似经历,如共同观察了某个事物,对刚那名同学所说的内容予以补充。通过即时运用,强化学生对素材积累以及运用的意识。教师则可自然引入本单元的写作内容:这儿真美,引导学生联系写作内容,大致说一说自己的写作思路,最后,教师布置本单元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利用实地经验以及积累的素材,明确写作目标,构思作文结构。
(二)引导学生重视整理素材
学生在具备较强的素材积累意识后,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尝试整理素材,分类有序整理[2]。使积累的素材更有条理,方便学生随时调取、应用,发挥素材积累的作用。
如教学习作:介绍一种事物 时,教师可以提前一周布置写作任务,给学生更加充足的时间搜索相关资料,或者通过实地观察、体验,确定写作对象,进一步整理相关素材。实际就是给予学生充足时间做好相关准备。如引导学生大致说一说自己想“写什么”,即向人介绍哪种事物,在学生大致确定后,再引导其通过阅读、实地考察或网络搜索等方式收集事物相关信息。结合整理的信息内容,确定写作思路。此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发现写作思路与素材内容、素材分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素材。如描写事物特征的词汇、语句,修辞相关素材,或者形容某种动物特点时常用的内容,又或者是描写某一类特定场景时可以用的素材。最后,教师可讲解如何将素材和事物特点结合,形成一篇条理清晰的介绍性文章,为学生后续写作指明方向。
(三)引导学生分享切身体验
分享体验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表达,强化学生积累运用意识的过程。教师应明确培养学生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的目标,在写作教学、素材积累指导中,借助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将积累的内容应用到实际表达中,检验积累的质量,同时也可通过思想碰撞,丰富素材库[3]。
如在教学习作:多彩的活动 时,教师可选择灵活处理,将其安排在某次实际的活动之后,或者如上述实地活动的开展,将写作活动融入实践当中,增强学生体验感,借助活动的“余热”,激发学生文字创作热情,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积累的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记录活动的准备、进行和结束的整个过程,包括自己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细节。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整理活动的流程、氛围、个人的感受等素材,并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经历和感受,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词汇、语句等的应用是否合理,如描绘场面热烈,某学生用了“热热闹闹”,有同学用了“热火朝天”,还有同学用了“熙熙攘攘”“欢声雷动”“欢呼雀跃”等词汇,此时建议教师不要去评审,而是当即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哪个词更好?为什么?”,继而探究“这个词你用对了吗?”引导学生认识:即使是同义词,结合语言习惯、个人习惯以及语言环境等,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用法,应用时,应注意多方面考虑,斟酌选用。如此一来,可促使学生自然由素材的积累,过渡至语言的运用过程,促进其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素材积累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作用异常关键。通过建立素材库,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分享和讨论,学生得以积累丰富的素材,利于培养其观察力和感受力,帮助学生将素材和感受融入文章,提升写作水平。未来的工作中,还应广泛关注、合理创新写作教学路径,应用更多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将素材积累与写作教学充分融合,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何广萍.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探讨[J]. 科普童话,2023(14):112-114.
[2]吴昊晟. 放飞学生想象,激发创作潜能——小学语文想象类作文教学策略研究[J]. 语文教学通讯,2023,1266(32):41-43.
[3]朱燕萍. 积累生活素材在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 中外交流,2021,28(4):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