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网络安全意识是我国信息社会责任的主要表现
网络安全意识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安全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网络安全和金融安全。尤其是互联网安全,我们所受到的威胁特别大。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我们缺乏一个可自主管理的网络操作系统。”这也充分说明了学校网络安全的必要性。
我国小学阶段的各类教学活动必须频繁使用网络平台,大量数据资料存储于校园内部局域网的数据库之中,学生或教师、教务人员可使用专有的账号登录校园网络并进行远程操作,在这一开放性的信息环境中,有害信息可快速扩散并传播到不同的网络社区之中,影响校园网的整体信息生态。小学生不了解最新的信息技术发展成果,不重视网络安全防护,经常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贸然点击来源不明的网络连接,无法基于现实状况分析自身所处网络环境的安全性与隐秘性,在登录校园网络后浏览各类不安全、容易暴露自身IP地址的网站,并使用多个藏有木马病毒的软件,导致校园内部局域网受到病毒的感染,造成计算机短期宕机或卡死,影响校园网络安全。学生与教师未能正确使用校方为其配备的计算机设备,造成潜在安全隐患逐步发展为网络安全事故,校园网用户在互联网上无节制地访问网站并下载、上传数据,用户的安全意识较为薄弱,习惯于使用容易记忆的短密码,未能在关机之前清理历史数据与新下载的文件,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的工作量因此不断增加。
2、成熟的信息技术力量是人类信息技术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
从广义上来说,信息技术力量可以包括三方面:信息获取力量、信息行为力量和信息技术职业道德。而狭义的信息技术力量则是指在社会中使用和管理信息技术资源的力量。人们需要通过学习识别各种来源的信息内容,并合理正确地利用各种信息内容,从而提高信息技术素质和社会信息技术职业道德,并以此达到对信息处理能力的直观感受。因此,小学生作为准备走向信息技术社会道德的新鲜血液,就必须有力量担当起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的责任使命。
3、信息敏感也使得人类对信息社会的责任心日益提高
信息敏感性在信息素养中界定为迅速信息的能力。有些研究者还提出,信息敏感是指个人在某些情形下对各种信息有不同程度的焦虑。而此处的信息敏感则是指个人迅速抓住信息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迅速抓住新思维和新事物上,也是指个人对各种信息的不同敏感度,表现在持续地探求和创造新思维和新事物的态度上;而对于当前的信息技术和新资讯理念,则秉持“只有最适合,而不是最好”的新信息观念。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1、提高安全意识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及网络中会引发的一些潜在安全问题,利用简单的技术手段(如密保设置、身份确认,邮箱绑定等)保护数据、信息及设备的安全等。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普及法律法规,促使学生建立信息安全意识。
同时,要教会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信息进行安全防范和保护。例如,教师在通过相关案例和实践教学时,在课堂上指导带领学生在一个新的平台注册账号,并根据系统提示设定高难度密码,要求最好是使用英文数字大小写和标点相结合,提升账号安全系数,防止有心之人利用互联网小程序漏洞盗取我们的个人信息。让学生在真实案例和实践操作中关注到信息系统应用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熟悉信息系统安全防范的常用技术,养成规范的信息系统操作习惯。通过“手机权限设置”等实际生活案例中“是否允许软件访问您的位置”等让学生意识到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2、把握教学时机
教师要及时挖掘信息社会责任素养培育素材,不仅要讲清楚技术本身,而且要关注技术对社会产生影响,并在教学过程予以渗透。
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二维码”为例。在保证二维码生成方法和制作原理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前提下,教师需要把握时机,在头尾设计了解二维码的应用领域和体验二维码带来的风险两个环节。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既不喧宾夺主,又能恰当融合。第一环节,从生活的实际使用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二维码的使用场景,说明二维码广泛使用已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最后一个环节,以案例分析和扫码体验的方式,理解使用二维码带来的负面问题。二维码应用广泛,但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与其典型特点有内在逻辑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体验二维码制作方法和分析二维码制作原理过程中,让学生归纳出二维码具有生成方便、容错率高和数量级大的典型特点。以问题“为什么二维码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引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反思制作方法和原理,理解技术特点与二维码能够广泛应用及存在风险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处理方法,可以使学生将技术的本质、特点与其产生的正反影响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真正理解的效果。
3、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时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期,小学生应遵守道德责任和行为准则,按照社会公认的信息道德责任和行为准则开展信息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激活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道德责任和行为准则进行辨析,明确信息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责任和行为准则。
情境1:在新冠疫情期间,有人在网上及微信群发布信息:“某校有一名学生是无症状感染者的密接者,目前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学校怕担责强行隐瞒此事。”该信息被多人转发,学校教学工作受阻,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后警方依法对违法行为人予以行政处罚,并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对本事件辟谣。
情境2:张某为了炫耀自己的图片合成技术,将同学李某的照片加工成羞辱表情包,并在群里传播。李某试图阻止,但因同学间转发得太快,引发了网络评论、攻击、谩骂,最后发展成网络暴力事件。李某因此事导致压力过大,变得自卑、胆怯,不愿和同学交流,诊断为轻度抑郁症。张某自以为开了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孰料酿成了严重的后果,触碰了法律红线,受到相应的惩罚。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境中不同角色的行为活动和心理感受,在体验中领悟造谣、传谣对个人及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危害,以及每个人都可能在无意识状态下成为网络施暴者或网络暴力的帮凶,也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牺牲品。引发学生思辨,形成正确的数字社会伦理与道德观。
三、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社会责任是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质的主干。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课程中的各类信息问题,有效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意识;正确引领学生正视信息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变革,培养学生健康规范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正确落实好个人在信息社会活动中的责任与义务;正确负责任地加入信息社会人群中,让学生成为合格的信息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 何宪. 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策略与应对[J]. 求知导刊,2019(18):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