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德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作为国家领导人在思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党建、军事、外交等多个建设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朱德主张:“我们要找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要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反映朱德判断出中国必然要走自己的路。中国在历经长达百年的侵略史后,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封锁,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明之路。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始的,在“一化三改”的工业化建设小有成就之后,“苏联模式”制约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弊端开始显现,使得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走中国特色道路的重要性。对此,朱德首先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过去我们是学习苏联的经验,现在我们要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开始逐渐意识到明白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是不可行的。
二、朱德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价值
朱德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首次提出要“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国家,朱德“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遵循,还肩负起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担当,正是基于这些内在价值,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开创新成果,即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创造。
(一)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求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不断与实践相结合。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马克思主义理论穿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在思考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问题中,形成了“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旨在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既要遵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要适应“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朱德“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成果,是对苏联模式的现实弊端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实际建设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下,朱德“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指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必定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的不断开创。
(二) 遵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使命
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顾中国自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遭受的百年侵略历史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就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统治作为自身使命,担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凝聚全国一切积极力量,建立了民族复兴的统一战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就将“为中国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初心和使命。朱德“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旨在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向着建设工业化国家目标大力奋进,内涵着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目标。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新时代只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朱德“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奠定民族复兴的基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必然能够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三) 肩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担当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朱德就指出“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富,而是集体富、家家富、人人富。”坚决将人民生活富裕视为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关于社会主义是富裕,还是贫穷的问题上,朱德明确指出“群众的生活应该是越富越好,不要怕农民富,农民没有吃、穿,家都顾不上,哪能建成社会主义,一定要使农民安居乐业,安居乐业是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要让农民富,只有农民富了,整个国民经济才能活跃起来,国家才能富强。”朱德认识到“社会主义应该是相当富裕的”,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建设与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起来,回答了中国走向贫穷还是富裕的疑问。21世纪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存在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的问题,对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没有可供借鉴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为宗旨,探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朱德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探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实现农民富裕,以此指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将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
三、朱德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对现代化道路发展的启示
相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国内外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步前进的初心始终没有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该道路在吸取建设革命先烈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明确朱德“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对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助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进程。
(一) 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坚持走中国式道路
在道路问题上,1963年,朱德指出:“目前,要看到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我们要找出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朱德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探索和反思,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观点,始终强调走“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要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既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还展现对社会主义道路独立探索的正确决策。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因此,朱德“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启示中国现代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式道路,无论何时都要独立自主解决自身问题。
(二) 秉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朱德“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前提是坚持共产党领导。朱德曾指出“只要我们党能够保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领导而不犯重大的错误……我们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朱德认为,只有坚定马列主义理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最大程度上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凝聚带领全体中华儿女的磅礴力量,才可能在现代化道路上大步迈进。因此,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
(三) 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坚持走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践行者和创造者。朱德强调,“我们进行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增进人民的福利。”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朱德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中,一开始就将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相结合,并且指出“群众的生活应该是越富越好。”只有改善群众生活、维护群众利益,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稳步前行,社会主义生命才能延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旨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根本上也是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发展目标,仍要把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 发展生产力建设,坚持两大文明协调推进
朱德指出,改善人民生活是建设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发展生产力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基本措施,因此,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朱德多次强调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经济建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将发展生产力作为解决从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此外,朱德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关注人们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水平等方面的建设工作。新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相较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也大幅提高,但物质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出现衰退或停步不前的情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物质层面上需要得到满足,在精神层面也要求共同提升。启示我们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推进。
结 语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锻造出许多中国奇迹,这都离不开朱德“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历经百年艰苦历程中,独立探索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吸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朱德“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为目的,其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对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发展、社会建设有着现实的指导价值。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建设需要积极吸取朱德“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中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有益部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江泰然.朱德“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研究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06):60-68.
[3] 古世平.对朱德“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重新审视[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02):77-80.
[4] 暴秋菊.朱德关于“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界,2019(06):24-31.
[5] 颜晓峰.党的百年奋斗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2(04):4-11.
[6] 许耀桐.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百年探索[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1(05):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