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情况,充分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加强实践分析水平,从而提高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认识水平,以更好地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为学生日后发展以及就业水平提高奠定基础。
1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服务与专业调整的联动机制
从就业市场的具体需求角度分析,需要考虑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策略,以及学科专业如何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进行有效联系。依据当前的就业市场需求对学科体系进行调整,主要的做法为:重视设置应用性的专业,同时提升专业的实用性。尤其可针对地方的发展实际情况,与大数据应用、网络平台、医学专业等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对此需对相关专业进行调整,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就业空间。若想提升专业的实用性,便需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更强的心理抗压能力、表达和协作等能力。此外还需依据就业市场的具体需求来科学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并在下述方面重点实施:第一,对专业进行科学规划。专业不可随意设置,需依据目前的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发展的动态,以及市场需求来设置具体的教育规模、师资配置和学科专业。第二,资源的科学配置。设置与调整学科专业需重点依赖教育资源,基于资源总量和结构等方面的限制,依据产业结构变化、教学的实际效果和市场供需变化进行综合衡量。第三,设置调整督导。设置和调整学科需接受管理部门的监督,依据相应的法规和制度要求对专业进行有序调整。在学科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联系方面,首先需重视专业教学的开放性特征,避免盲目组织教学活动。对此高职院校在实施校内外人才培养交流之余,还需重视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其次需在校内形成更为积极的创新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如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或者定期组织开展创新创意大赛等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荣誉感,从根本上建立专业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联,构建可迎合产业转型背景下的学生就业服务与专业调整的联动体系,在把握人才需求动态的基础上,科学规划专业设置,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灵活性,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优质人才,明显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帮扶体系
从今年来的综合政策导向可知,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扶持体系更为广泛,主要涉及卫生、科技、人事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政策扶持措施。但各地区在落实国家的政策时,也需重点结合下述方面实施:第一,借助财政支持、高职院校筹资、企业赞助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创业资金,拓展自主创业的资金扶持对象范围,合理降低高职院校学生的申请门槛,为达到自主创业扶持标准的学生提供保障。第二,需持续完善企业减税的政策内容,从根本上鼓励学生勇于克服创业困难。创业范围涉及环保、新农业发展、高新科技等相关产业时,政府可适当运用延长减税优惠时间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创业支持,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更强的创业自信。第三,放宽学生的自主创业政策,重点对于异地创业的学生,国家和与银行联合出台相应的政策,如果创业项目通过了既定的风险评估,便可为学生提供低息或免息的贷款支持,从而辅助学生顺利启动创业项目。针对在求职期间遇到障碍的学生,高职院校需从学生的角度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和就业方面的辅导,辅助学生消除不良的心理,促使其建立信心,形成就业的勇气,总结经验,以更为有效的方法来参与就业竞争,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避免学生产生烦躁、紧张等负面情绪和较大的心理压力。
3健全高职院校学生失业保障制度
从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下岗、待业等均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每年也会有大量的学生成为就业市场的新主力,部分未得到合适工作岗位的学生便成为待业者,其数量也十分庞大。政府与社会需要为降低失业率承担起责任,因此政府需从地方经济发展、发展特色和体制革新等方面着手,有效平衡失业机制的缺失,持续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通过高职院校学生失业救助制度,以政府为主体,促进就业政策和社会救助的全面实施,发展就业指导与培新机制,形成政府、高职院校和社会等多个主体分摊职责,拓展失业保险空间和监督范围,扩大待业高职院校学生的失业保险受惠范围。如需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必要的保障,积极引导学生时刻为就业做好思想准备。此外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还需创新工作策略,及时向学生发布各类就业信息,积极为学生拓展就业渠道,避免待业学生产生就业恐慌心理。需尽量扩展社保体系的覆盖范围,使更多参与就业竞争的学生均可获得社保体系的保障,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心态,建立信心,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市场竞争,获得较为理想的工作机会。
4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市场互动体系
形成更为完善的学生就业市场机制,这便需要国家制定统一的规划,对市场进行宏观调节,建立顺畅的信息渠道,对各类职能服务进行优化完善。需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在信息发布方面的优势,为学生和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互通渠道,全面提升学生与用人企业的匹配率。但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各类中介、劳务机构、咨询指导和信息服务机构的数量较多,规模及水平差异也较大。因此政府需通过采取市场监管手段来优化人力资源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持续打破市场中存在的城乡、部门等之间的隔阂,使其能够充分融合。针对企业方面来讲,政府需对其在用人制度和薪酬管理方面加强监督管理,保证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市场能够稳定发展,具有良好的互动性。随着社会的转型,人才市场也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设置了更高的标准,高职院校需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履行教育职责,持续对教学体系进行优化革新,从而达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具体来讲,可从下述几方面着手实施:首先,需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人才培养工作期间,高职院校需侧重使用多样化的方法和模式,全面支持学生参与专业研究与社会实践。重点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锻炼,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高职院校需在能力培养的同时,向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等方面的专业化指导,将能力与实践教学结合开展。其次,需促进学生的创业教育。高职院校需将双创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内容,为学生参与就业提供支持,通过建立创业基地、创业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此期间全面培养学生形成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灵活处理创业期间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同步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结语
通过实践分析,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开展实际,有效建设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是必要的,实践建设过程应全面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内容,科学的开展创新研究,从而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史金平.新的社会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04):63-64,117.
[2]江玲玲.新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服务保障体系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9,8(02):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