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案背景
案例:陈奶奶居住在城市社区,今年已经75岁了,老伴于前年去世,现在其一个人居住。陈奶奶共有二位女儿,均已成家立业,但不住在身边。在老伴过世后二女儿提出过将陈奶奶接到北京一同生活,但陈奶奶以生活不方便、环境陌生为由拒绝了女儿的提议,现在李奶奶一人在老房子成为留守老人。
前年陈奶奶身体还算硬朗,各方面都没有大毛病,但这两年每况愈下,老伴离世以后,李奶奶心里总感觉到“下一个该轮到我了”,心情一直处于低落状态,对生活、社交提不起兴趣,郁郁寡欢。陈奶奶以前每天都会和老伴散步、买菜、跳广场舞,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老伴去世后,一开始陈奶奶也会到小区坐坐,但每次嘴上都在念叨和老伴以前的日子,认为现在老了,是子女的“拖油瓶”、“一块朽木”,久而久之,陈奶奶也很少出门与大家闲聊了,通常只有买菜时才会出门走走,更多时间都自己一人在家,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开朗了。陈奶奶的女儿们对此也感到十分忧虑,但迫于工作和家庭原因无法在老家长期陪在陈奶奶身边。
面对陈奶奶的处境,作为社工,我们应该如何介入、如何帮助陈奶奶呢?
2问题分析
2.1个人问题
2.1.1年龄方面
陈奶奶今年已经75岁,属于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中的老年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开始降低,不愿意面对生活中出现的改变。对于老伴的离世,陈奶奶首先是难以改变原本的生活习惯,怀念与老伴一起生活的日子,整日处于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思念之中;其次是拒绝去到子女的城市一起生活,不愿迎接新的生活环境,认为在老房子、老地方才是最好的去处。
2.1.2身体方面
对于老年人,要更注意身体健康和精神方面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前年陈奶奶的身体还不错,生活能够自理,但这两年来每况愈下,身体机能衰退,很多较重的活都无能为力了;同时由于老伴的离开,陈奶奶逐渐封闭自己,除日常买菜以外,没有了锻炼活动,也不参加散步、跳广场舞等娱乐活动,从而也导致了身体素质的下降。
2.1.3精神方面
陈奶奶的生活突然失去了老伴这个精神支柱,并使自己被“下一个就是我了”这种消极想法包围,同时减少了与社会互动的机会,将自己封闭在孤独的世界。老伴的离世改变了原本的生活习惯,导致陈奶奶社会角色的失调,不知道生活该如何改善,长此以往,单调、封闭的生活会使其的意志逐渐衰退、情绪也变得消沉,这种空虚的生活会加速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
2.2家庭问题
在情感方面,陈奶奶与子女缺乏密切交流。日常生活中,陈奶奶与大女儿仅仅保持电话上的嘘寒问暖,与二女儿见面的机会也很少,虽然保持着联系,但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足,缺乏有效的情感支持,很容易产生孤单的感觉,从而导致消极的情绪出现。并且,由于老伴的突然去世,陈奶奶多年来内心都持有一种死亡将轮到自己的恐惧感,身边亲人的离去,特别是另一半的离世,对人心理上造成的打击是十分重大的。
2.3社会问题
2.3.1社会政策和社会环境对案主造成一定的影响
首先,社会政策往往侧重于给老人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而忽视了他们的社会和精神需要;其次,迅速的社会发展使得老人们被甩在后面,而且他们没有充分的机会和服务来满足他们的社会化;第四,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年轻一辈的成长与问题上,而没有足够的重视老年群体。
2.3.2传统的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
由于中国社会的转型,大家庭逐步发生瓦解,社会以“核心家庭”为中心,家庭意识也随之淡化。年轻人工作调动、人口流动、住房紧张等多方面因素,是导致他们不能或不愿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主要原因。然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人对天伦之乐都非常看重,现今的社会状况使得很多老人的晚年期望都落空,感到孤独、伤感,加之年纪大了,难免身体虚弱、身心俱疲,这就加剧了他们的身体和精神状况。陈奶奶虽然不愿意到北京和她的女儿一起生活,但是她的心里却很想有孩子时常陪伴在左右。
2.3.3社区没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服务
社区对老年人群体的关注度不足,开展的娱乐活动单一,且通常是面向社区的年轻人和儿童,很少有为老人开展的社区活动,老人们空闲时间多却无事可做,空巢老人们更是很少有机会体验到多姿多彩的老年生活,于是对生活逐渐失去兴趣,这在一定程度造成了陈奶奶孤单、无趣的心境。
3理论探索
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是终生的,他将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总共分为了八个时期,这些时期都是由基因遗传决定的,而每个时期的成功与否都取决于环境,因此可以称之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个阶段都是不能忽略的,都有需要实现的核心任务,而每一步都以上一个阶段为基础。当各阶段的任务被正确地解决后,就将会获得相对完整的同一性;如果不能顺利完成核心任务,就会导致个体的同一性不完整、不连贯,这就是成功和失败的两极。八个阶段包括婴儿期(0~1.5岁)、儿童期(1.5~3岁)、学龄初期(3~6岁)、学龄期(6~12岁)、青春期(12~18岁)、成年早期(18~40岁)、成年期(40~65岁)和,老年期(65岁以上)。老年期的具体内容是: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这个阶段是指从六十五岁到死亡,由于衰老的进行,老人的体力、心力和健康都在悄无声息的发生改变,对此必须要做出调整和适应。
4介入过程分析
4.1开展个案工作
社会工作者上门为服务对象开展个案服务,向服务对象及其子女介绍社会工作的相关事项,特别是社会工作者遵循的保密等原则。并且社会工作者要与服务对象初步建立起信任关系,良好的专业关系能消除服务对象可能存在的抵触心理。其次,社工要善于倾听服务对象的心声,运用到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中“老年期”的知识,帮助服务对象进行自我调整,做到接受自我、承认现实,并帮助服务对象自我实现,不困于未来“死亡将来临”的消极思想,尝试帮助服务对象改变其固有的思维,合理消化对已故老伴的思念之情。并且,社会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到服务对象的需求,避免“套用”服务模式和内容,坚决做到“个别化”原则,努力引导其走出家门,与社区的好友们重新建立起友好的互动关系,丰富其日常生活,为其加入小组活动建立良好的基础。
社会工作者还可以进行“增能”培训,教服务对象智能手机的使用,比如拍照、视频、看新闻等功能,一方面能丰富服务对象的生活乐趣,丰富与子女的联系内容,并能够把对缺乏精神交流和缺乏子女陪伴的依赖转化为具象的陪伴,扩宽精神慰藉渠道,另一方面使服务对象在学习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收获自我成就感,改变老了等于“废人”的错误认知。
同时,社会工作者还要与服务对象的子女们建立联系,动员其与服务对象增加联系次数,多倾听服务对象内心的想法,可通过社工念女儿”给妈妈的信“强化情感表达,提供情感支持;随着疫情的放开,鼓励女儿们增加回家看望的次数,在假期多带孩子回家探望,由于老人的体力、心力和健康都不如从前,子女应与老人一起商议是否愿意短时间去到北京一同居住照顾。
4.2开展小组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者在小区招募小组成员,对象为小区中的独居丧偶老年人群体,招募人数为6-8人,其中包含了陈奶奶,通过开展小组活动不仅能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服务对象与小区中老人们的互动交流,建立支持系统,同时还能惠及其它情况相似的老人们,共同丰富生活,自我实现。
小组首先要帮助丧偶老人们转变观念,增强自我精神慰藉意识与调节能力。老人们通常对于老伴的离世很难消化,会逐渐变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欢,对生活丧失原有的积极性,认为“得过且过”。小组可通过“名字连连看”游戏让大家先建立初步的认识,随后再用“成语接龙”等游戏活跃小组氛围,并引导成员们共同建立小组约定章程。
其次,小组要鼓励组员们说出自己的精神需求,正视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并共同寻找应对方法。社会工作者可以用“漂流瓶”的方式引导大家将心里的疑虑和生活中的问题写下来装进瓶子里,由社会工作者随机打开,成员们一起寻找解决方法,从中不仅能找到彼此间的共鸣,形成精神慰藉内驱力,还能使社会工作者进一步了解成员们的心理活动。
随后,社会工作者要引导成员们进行生命回顾和怀旧,通过回顾年轻时的“高光时刻”增强老人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提高自我认同感,帮助自我实现,丰富成员们的精神生活,如对于曾经是医生的成员,通过的某一次手术的回顾可使其找回自我认同,让其与其他组员们分享医疗知识不仅扩宽大家的知识储备,还能使其收获自我成就感。社会工作者还可以为小组成员增能,比如组织大家搜集健康知识,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分享,并通过评选“健康大使”的方式有效提升成员们参与的积极性。
4.3社区动员
社会工作者可与社区物业、委员会等建立联系,动员各社区加强对独居老人的关注和关心,对他们实行特别的生活照顾,并为他们提供健康护理,此外,还应关注老年人群体的精神状况,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安慰,并鼓励他们参与社区的休闲娱乐活动,如开展“社区事务监督会”、“知识普及讲座”、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帮助保持小组经验的作用,增强社会参与。
同时,在社区养老的服务中,应注重服务个体的精准选择。在制定服务计划之前,应先了解老年人的个体差异,结合社区中可利用的资源,从而提供不同类别的服务,满足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的具体需要。
关于志愿者组织提供服务,首先要进行志愿者能力建设,为志愿者们提供相关培训,还要培养其与老年人沟通相处的耐心和态度。其次,志愿者组织可以很好的发挥情感支持的作用,独居老人缺乏情感支撑,志愿者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老人们带来子女、孙辈陪伴在身边的感觉。
4.4社会倡导
社会工作者可以起到社会倡导的作用,向有关部门进行反映。政府是中国社区养老的主导力量,因此,社会应该更多地关注养老政策制度、健全养老政策制度,将会更好地保证我国养老服务的介入和推广。
5总结与反思
运用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作为该案例的理论依据,有利于了解老年人的群体特征和阶段性需求,基于理论的指导,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能有效缓解服务对象当前存在的心理忧虑、拒绝社交、缺乏情感支持等关键问题。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服务对象也越来越看重团队的凝聚力,学会了如何通过与他人交流互动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帮助他人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使自身潜能得到了激发,并合理转移了注意力,减轻对老伴和过往的思念,建立新的情感支持系统。
但该介入方案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笔者对社会工作实践领域缺乏实践经验,在介入过程的设计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与过于理想化的地方,对于一些潜在的问题社会工作者由于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察觉到并做出应对措施,这会导致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想法得不到关注和回应,从而影响互动和表达的积极性。
【作者简介】
陈蕴叶(1999-),女,贵州省铜仁市,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侗族,学生,研究方向为儿童及家庭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