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进展
邹梅兰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邹梅兰,. 老年人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进展[J]. 老龄研究进展,2024.1. DOI:10.12721/ccn.2024.157124.
摘要:
自青霉素这一最早的抗生素被发现以来,其凭借抗菌消炎等功效,在临床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随着医学的发展,抗生素药物品种不断增多,临床医生进行抗生素治疗时,存在应用随意、盲目的问题,不合理应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现象普遍,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其中,因抗生素影响肠道菌群种类、数量而引起的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且老年群体尤为常见。在此基础上,老年人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引起了医学界的普遍关注,下文综合相关研究,就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的病因、预防治疗等内容进行阐述。
关键词: 老年人;抗生素;肠道菌群失调
DOI:10.12721/ccn.2024.157124
基金资助:

引言:

一般情况下,人体的肠道菌群都保持在动态平衡的状态,其中包含着近100万亿个细菌细胞,发挥着调节免疫力、保持能量代谢平衡等重要生理功能。人体的肠道菌群往往会受到饮食、药物、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人们经常使用的抗生素药物常常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引起如腹泻等肠道反应[1]。多项研究发现,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不仅会导致肠道反应,还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使多种炎症性疾病的风险增加,同时由于老年人身体的特殊性,其相应风险增加更为明显。因此,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会对老年群体健康产生较大的威胁,目前,也有越来越多的医学者关注到了这点,并不断对老年人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展开深入的研究。

1 肠道菌群概念

在处于健康状态下的人体胃肠道中,寄居着上千种微生物,其中,细菌的数量最多。依据细菌与人体的关系,可将其分为原寄菌、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原籍菌多为专性厌氧菌,如优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等,在肠道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原籍菌与肠道上皮细菌接触时形成的菌膜,具有抵抗病原菌入侵的作用;条件致病菌,主要为兼性厌氧菌,如肠杆菌、肠球菌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会存在侵袭性,对人体有害的细菌;病原菌在人体肠道生态平衡时数量较少,不会导致疾病,而当数量过多,超出正常范围时,可以引起疾病,如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等菌群紊乱可引起相应肠道炎症。一般情况下,人体肠道内的各菌群相互制约,形成微生态平衡。而随着年龄的变化,老年群体肠道内的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数量逐渐减少,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增加,影响了肠道菌群的稳定性[2]。当老年人群使用抗生素后,肠道菌群活动度降低、多样性下降情况加剧,为条件致病菌等的繁殖提供了条件。除此之外,还会导致其免疫功能减退、胃肠道代谢吸收减慢等,加之一些基础疾病的影响,导致老年人患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的风险增加。

2 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病因

2.1 抗生素使用种类和方法

从研究来看,基本上所有的抗生素都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抗生素与肠道菌群之间还存在以下关系:(1)相关研究表明,应用广谱抗生素比窄谱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几率要高10~70倍,也可以说,抗生素抗菌谱越广,对正常菌群的抑制作用也就越大,逐渐使得致病菌成为优势菌,进而增加菌群失调的风险[3]。(2)抗生素药物的给药途径也与肠道菌群的受影响程度相关,一般,口服方式比静脉给药引起菌群失调的风险更大,主要是因为静脉给药可通过尿液排出,进而降低了对菌群产生的影响[4-6]。(3)抗生素肠腔内抗菌浓度与菌群影响程度成正比,也就是抗菌浓度越高,肠道菌群受影响就越大,如克林霉素等药物,通过胆道排泄,肠腔内药物浓度高,对菌群的影响更大[7]。(4)长期使用抗生素,尤其是使用时间超过7天时,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可上升至28.9%,如使用时间在7天以内,发病率明显下降。主要是因为在长期使用抗生素状态下,消灭了较多的敏感细菌,使得真菌和不敏感细菌大量繁殖,进而导致菌群失调[8]。(5)联合用药更容易破坏肠道菌群的正常生态,抑制敏感菌,导致耐药菌及真菌过度繁殖,引起菌群失调。

2.2 病原菌

随着头孢菌素、克林霉素、喹诺酮类等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人体肠道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导致艰难梭菌这一常见致病菌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导致人体发生艰难梭菌感染,进而引起伪膜性肠炎。也有相关研究认为[9],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念珠菌属等病原体,也可能会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

2.3其它因素

老年群体在进行抗生素治疗时,还会受其它因素影响,导致菌群失调发生。一是药物因素,如同时使用激素、抗肠蠕动药物、免疫抑制剂等;二是行手术、探查、内镜检查等;三是女性、不合理饮食、免疫低下等因素[10-11]

3 老年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的预防与治疗

3.1 科学合理应用抗生素

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的关键,在抗生素治疗中,需要有效把握抗生素相关适应症,在医嘱下选择窄谱、非口服、小剂量的药物,避免长期联用用药[12]。如特殊情况下需要长期用药,在用药过程中应做好肠道菌群监测,结合肠道菌群变化来调整用药,必要时,可通过微生态治疗进行干预。对于症状比较轻的患者,如表现为单纯性腹泻时,病情允许时尽量停用抗生素,或者选择一些低风险药物来代替;比较严重的患者,可根据药物敏感实验或其他检查结果,选择其他合适的抗生素[13-16]

3.2 微生态治疗

微生态治疗即应用微生态制剂,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益生菌属于人体的有益菌,能够改善肠道菌群生态平衡,目前来看,应用益生菌治疗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的研究相对较多,最为常见的活菌制剂有大肠埃希菌、乳酸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分叉乳杆菌。应用益生元制剂进行治疗,外源或固有的菌群可在益生元促进下,在肠道内生长,以起到纠正菌群失调的作用[17]。常见的益生元物质有葡萄糖、乳果糖、大豆糖、果寡糖等。合生元制剂,即为益生菌与益生元组合而成的制剂,能够在发挥益生菌生理活性基础上,选择性地增加益生菌的数量,有助于充分发挥益生菌作用,持久的调节并维持肠道菌群平衡[18-21]。粪菌移植,也是一种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的方法,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研究方向,其是通过移植健康群体粪便中的功能菌群至患者胃肠道,以逐渐恢复肠道菌群的正常功能[22]

目前来看,微生态治疗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大多数益生菌制剂与抗生素联合使用,可能会产生耐药性;微生态制剂使用剂量尚未明确;尚无免疫抑制或缺陷患者应用益生菌的安全性研究结论,针对老年群体的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方面研究相对较少等等[23]。因此,微生态治疗老年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3.3 对症治疗

针对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患者,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进行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维持生命体征平稳[24]。如患者出现严重的腹泻症状,可应用蒙脱石散等止泻药物;对于低血压患者,需要适当补充血容量,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依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性输入人血白蛋白、血浆等[25]。在用药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阿托品、山莨菪碱、洛哌丁胺等具有抑制肠蠕动功能的药物。

3.3 中药治疗

有相关研究报道,中药治疗能够改善人体免疫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在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的治疗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研究表明,如黄芪、党参、人参、阿胶、枸杞子、虫草、猪苓、五味子、灵芝、女贞子等中药,能够调节改善肠道菌群。另外,在中药治疗或微生态治疗基础上,还可以采取灌肠、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来进行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的治疗。

除了以上治疗方法外,对于高危患者,可通过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控制院内感染、缩短住院时间、避免交叉感染、合理饮食等方式来预防肠道菌群失调。作为医生,需要提高警惕,增强对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的认识,做好预防、诊断与评估,降低漏诊、误诊情况的发生。

总结

抗生素能够对微生物产生直接作用,因此,应用抗生素可能会影响到肠道生态平衡,而这一影响在老年群体中尤为突出,可表现为腹泻等症状。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长,目前对于这一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合理应用抗生素、微生态治疗、中药治疗、对症治疗几大手段[。为了提高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的防治效果,还需要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和警惕,合理应用抗生素,从而降低抗生素对老年群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韩天雨,杨栋,周树青等.抗生素所致肠道菌群失调与治疗研究进展[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21,39(01):98-101.

[2]葛文翠.益生菌对老年人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及免疫功能的获益分析[D].南华大学,2016.

[3]葛文翠,刘丽.老年人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分析[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03):55-58.

[4]邢晓枫.小儿肠道外感染性疾病应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5):144-145.

[5]郭佳裕,孟娟,杜锦辉.甘草泻心汤对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小鼠肠道主要菌群及sIgA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31(11):1246-1249+1259.

[6]秦桢伟. 益生菌干预抗生素治疗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后的肠道菌群代谢研究[D].苏州大学,2019.

[7]陈木兴,王少扬.肠道菌群失调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35(03):665-668.

[8]陈军,黄华杰.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对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影响研究[J].名医,2019(01):59.

[9]王溯源,陈慧娲.肠道菌群失调的临床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08):197-198.

[10]王娜,武海波,安琴等.阿泰宁在泰能致老年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中的防治作用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04):481-482.

[11]李娜,赵玉民,陈正元等.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对肠黏膜屏障和肝脏功能的动态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9,31(03):1278-1287.

[12]干丹,韩昌鹏.粪便涂片检查在诊断肠道菌群失调患者中的应用进展[J].河北医药,2018,40(12):1887-1889+1894.

[13]马泽军.抗生素相关性腹泻50例临床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81):106.

[14]王建平.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失调粪便涂片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肛肠病杂志,2018,38(10):18-20.

[15]谢吐秀,吕菁君,魏捷等.脓毒症致肠道菌群失调机制与治疗的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8,47(08):184-187.

[16]崔鹤仙,刘增辉,侯晓明,等.老年人广谱抗生素应用及其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探讨[C]//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数字中医药学术交流会.0[2023-07-28].

[17]邓小云,王海涛.小儿肠道外感染性疾病应用抗生素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研究[J].中外医疗,2018,37(31):91-92+95.

[18]王剑,Ishfaq Muhammad,张巧梅等. 肠道菌群失调对黏菌素所致小鼠肾毒性的影响[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9:181-182.

[19]幸奇珍.某三级妇幼保健院调节肠道菌群失调药物的用药分析[J].北方药学,2020,17(06):195-196.

[20]孙雪荣.探析粪便涂片在诊断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失调中的临床意义[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8,7(02):285.

[21]廖鑫燕,边士昌,冉宇等.优化便涂片检查在早期诊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的临床价值[J].继续医学教育,2021,35(07):75-76.

[22]葛梦娜,施科,任美玲等.抗生素对儿童重症肺炎肠道菌群失调及生长发育的影响[J].药学服务与研究,2021,21(04):251-256.

[23]张庆,蔡阳平,刘红栓等.附子理中汤干预广谱抗生素治疗脓毒症时药物性肠道菌群失调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22,31(02):287-290.

[24]林鸿国,林道炯.1~3岁幼儿肠道菌群组成及抗生素对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8):4422-4424.

[25]苗小雨,王亚静,赵鑫等.乌梅散对菌群失调性腹泻小鼠肠道乳糖酶活性及菌群多样性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29(04):33-4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