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是慢性疾病的高发群体。近年来,中国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尤其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高达70%[1]。慢性疾病是一种病程长,疾病类型多,并发症多,难以治愈并且大多数病因无法完全明确的常见疾病。目前,临床对于此类疾病的研究重点在于促进疾病的康复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构建以专科护理为中心配以家庭护理、社会支持的护理模式,是目前的主要方式[2-3]。2021年,梁思远[4]等人通过对多种学科专科护士团队协作在老年综合外科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利用专科型护士的专业性,不仅能提高医生对护理的认可,更能为老年患者提供有效、规范、系统的临床护理。同年,一篇对于“互联网+”护理模式对老年慢病患者的研究资料也表明,护理与互联网的结合,利用便捷的网络技术,可以有效节约医疗资源,提升护理服务的便捷有效性[5]。 在我国老年化日益严重的环境下,传统的护理模式以已经无法满足当代老年人的医疗需求,与传统的护理模式相冲击,互联网的多元多样性,开启了高质量、智能化的医疗护理体系。基于此,我院通过构建和实施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老年慢病“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以期通过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和专科护士的专业性,提升老年慢病的生活质量,并与常规延续性护理模式予以对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23年7月-202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46例慢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高血压、糖尿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输液港置入、慢性伤口、居家安宁疗护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分为常规组和专科组。常规组:123例患者,平均年龄(79.73±3.56)岁,由20名护理人员进行常规延续性护理;专科组:123例患者,平均年龄(79.68±3.58)岁,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组建20名多种学科专科护士护理人员进行“互联网+护理服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掌握无明显差别,P>0.05。
1.2临床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1)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高血压、糖尿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输液港置入、慢性伤口、居家安宁疗护中的一种;(2)熟练使用手机的患者;(3)年龄范围:≥60周岁;(4)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的内容、意义表示知情同意的。
1.2.2排除标准:(1)具有精神类疾病表现或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2)诊断恶性肿瘤或者合并其他恶性疾病患者;(3)配合度较差的老年患者。
1.3治疗方法
1.3.1常规组:护理人员进行常规延续性护理模式,包括患者的疾病状态评估、健康知识宣教、日常自我护理以及出院后的饮食指导和康复指导、定时上门或者电话(微信)随访等。
1.3.2专科组:在常规组护理模式基础构建上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老年慢病“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包括:(1)构建组织构架和运行模式:成立包括1名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6名慢病管理、2名静脉治疗、2名慢性伤口、2名安宁疗护、4名康复护理、4名基础护理操作的多学科协作专科护士,同时纳入心理师、营养师和药师。主任医师担任组长,主治医师负责对纳入的护士进行培训考核。专科护士负责收集相关纳入患者的基本疾病资料,以及对患者我护理能力进行评估。心理师负责对患者的心理、情绪状态进行了解。(2)制备相关制度:按照我省“互联网+专科护理”试点服务项目名录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培训。包括:①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制定“互联网+专科护理”的标准护理服务流程、上门服务流程、行为规范,制度制备之后对有所组织架构成员进行理论和模拟实操培训。②多学科协作专科护士均要接受为期1个月的理论、操作技术综合评估,并再次根据各项专科的具体要求,进一步细化专科的护理服务流程。慢病管理组负责疾病情况的综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提供需要的营养或者心理指导,同时督促患者加强自我管理,定时服药,监测体征等。静脉治组主要提供输液类服务。慢性伤口组对患者伤口进行定期的换药和注意事项指导。安宁疗护组需尽量提供患者舒适的治疗环境,以心理护理为主。 护理组以患者的身体护理为主,指导各关节功能及康复锻炼、自理能力等。基础护理组以基本操作为主,包括体温、血压、血糖等基本生命体征测量,还包括一些药物注射、静脉采血等。(3)构建互联网信息平台:以医院平台为基础,在医院微信小程序内建立“互联网+专科护理”模块,收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科室专病随访、知识库、宣教中心、预约管理、系统管理、互动渠道等板块。其中基础信息包括患者及家属姓名、常住地、电话,患者的既往病史等;科室专病随访包括出院后专科护士对患者的随访计划、随访任务等;知识库包括疾病相关知识等;宣教中心包括病人宣教管理和宣教计划等;预约管理包括病人随访就诊和随访预约等;系统管理包括平台授权等;互动渠道包括患者和护士之间的互相联动,问题解答等。对于不会使用微信小程序的老年人,可以通过留下家属的电话号码的方式,构建机构将相关信息推送给家属。(4)医疗风险的评估体系:主要从患者、专科护理人员两方面进行双向评估。从患者方面评估,通过小程序系统对患者的信息进行核实,确保专科护士上门的安全性;从专科护理人员方面评估,需要组织架构提供的考核证明,以及小程序上提供患者上门护士的照片信息等。(5)护理人员的考核体系。主要从平台、患者两方面进行评价。从平台方面,根据专科护士上门服务的准时、操作记录的准确进行评分;从患者方面,根据患者对服务过程中的职业规范,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不良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价。最终的考核成绩还要参考专科护士的服务次数、服务并发症的病发率。
1.4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状况比较。(2)两组患者6个月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比较,使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QOL)进行评分,包括心理健康、躯体角色、情绪角色、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疼痛、活力以及总健康,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3)两组护理人员在6个月护理后的护理水平比较。采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的方式进行护理水平评估。理论、操作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护理人员是实际护理水平越高。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经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认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状况比较
结果显示,从慢病管理、静脉治疗、慢性伤口、安宁疗护、康复护理、基础治疗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对患者的护理服务需求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专科组的各项护理服务需求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状况比较 (n)2.2两组患者6个月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6个月的护理管理后,专科组患者在心理健康、躯体角色、情绪角色、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疼痛、活力以及总健康各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
表2 两组患者6个月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x̄±s)2.3两组护理人员在6个月护理后的护理水平比较
经比较,专科组的护理人员在理论和操作两项考核分数中,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
表3 两组护理人员在6个月护理后的护理水平比较 (x̄±s) 3讨论
随着中国老年化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的养老护理服务体系还未完善,尤其是对于身患慢病的老年患者,医疗护理体系越来越暴露出缺点。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护理专业对于病人的照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专科护士的发展对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现象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互联网带来的智能化,与专科护理结合起来,可以为居家的老年慢病患者提供生理、心理全方位的支持。对于“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的构架,需要从构建组织构架和运行模式、制备相关制度、构建信息平台、相关医疗风险的评估以及相关护理人员的考核体系等方面全面考虑[6]。研究表明,对于长期鼻饲的老年患者,互联网+护理上门的护理服务模式,有效地提升了老年患者应对疾病的积极情绪,促进护患关系,可在实际临床中高效应用[7]。
基于此,本次研究我院通过对246例老年慢病患者以及20例护理人员进行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老年慢病“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构建与实施研究,结果发现,与常规延续性护理模式组的患者相比较,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老年慢病“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组的患者对于慢病管理、静脉治疗、慢性伤口、安宁疗护、康复护理、基础治疗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护理服务需求明显升高,P<0.05,表明后者更有利于患者的疾病护理和护理人员的专业发挥。本次研究持续时间为6个月,6个月后对两组老年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发现,以专科组的患者在心理健康、躯体角色、情绪角色、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疼痛、活力以及总健康各方面的评分均较高,P<0.05,表明与传统延续性护理模式相比较,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老年慢病“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升高。同时,研究最后也对两组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水平进行比较,发现专科护士为主导的老年慢病“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组的护士理论和操作水平都较常规延长护理的护士高,P<0.05,与专科护士的更加专业、标准、系统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构建和实施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老年慢病“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老年慢病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帮助专科护士发挥专业的特色,有助于老年慢病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钱晨飞,唐海沁,张成元,等.老年慢性病患者社区初级卫生保健服务质量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22,36(09):44-48.
[2]姚金荣.家庭医生模式下老年慢性病护理管理体系的构建对于护理质量影响分析.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2023(8):0131-0134.
[3]李传艳,丁艳丽,杨红蕾,等.“医院-家庭-互联网”模型下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需求及满意度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23):86-89.
[4]梁思远,田丽.多种学科专科护士团队协作在老年综合外科工作中的应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4):3.
[5]杨喜平,卿松,叶凤明,等.市级医院“互联网+”延续护理模式构建及效果评价[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1,18(05):83-86.
[6]曾贤宁.“互联网+护理服务”视角下新型护理模式的框架构建与风险管理[J].科学与信息化, 2023(8):175-177.
[7]陆淑敏,王伟琼,沈雪松,等.互联网 护理上门服务在长期鼻饲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