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老年期是人生活的最后一个生命周期阶段,由于身体机能逐步退化,加之慢性疾病的高发,往往会有多种疾病共存的现象。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三种及三种以上的慢性病者已超过一半。老年多病共存时,由于疾病之间相互影响,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种种问题,使得治疗效果不佳,生活质量下降。传统护理主要依靠药物控制症状,容易造成不良反应,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近年来,精细化饮食管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开始在减轻病痛,改善生活质量,提高遵医行为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本研究判断,精细化饮食管理在老年多病共存患者的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特展开有关探索,对80例老年多病共存患者进行精细化饮食管理与传统护理的对比观察,以期寻找更优化、更有效的护理方式,共享详细研究方法、结果及结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我院连续一年内的老年多病共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涉及心脑血管、消化、骨关节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个大科,其中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多种疾病。利用计算机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包括40例患者。观察组的病人在赴医院就医的尝试进行精细化饮食管理,而对照组的患者则接受常规卫生教育。
患者年龄范围在60到85岁之间,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70.32±5.24岁和71.48±4.39岁。在病程长度、既往病史、家庭经济状况、教育程度和生活习惯等基本情况方面,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
在初诊时,使用了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和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来评价一个患者的心理状态,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护理前的HAMA得分分别为25.46±3.27和25.81±3.58,HAMD得分分别为23.07±4.62和23.13±4.95,表明两者的心理状况基本一致。
还使用了生存质量量表对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和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及社会关系等进行了评估。初诊时,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以下四个方面的评分相近:一般健康状况评分分别为61.28±4.34和61.35±4.30;心理功能评分分别为59.84±3.64和59.64±3.44;躯体功能评分分别为65.74±3.19和65.11±3.55;社会关系评分分别为67.56±3.24和67.72±3.89。
按照以上情况可见,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基本情况和初诊的心理状况、生存质量等方面高度一致,分组后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本研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包含40例老年多病共存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营养和护理干预,具体方法为按照一般的膳食指导进行饮食,进行常规的生活护理和疾病管理。具体的护理包括药物使用指导、活动指导等,以维持患者的基本健康与日常生活。
观察组患者,实施了精细化饮食管理,具体方法为通过对患者的日常饮食习惯、偏好、营养状态等进行全面评估。根据每个患者独特的病情和身体情况,由营养科医生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这些方案包含了恰当的食物种类、数量,以及合适的进食时间,确保每份饮食不仅营养均衡,且能满足患者的口味偏好。每天的食物摄入量和成分将精确记录,以持续追踪患者的营养摄入状态。
观察组进行了深度的营养教育,通过演讲、小组讨论、手册等形式让患者及其家属理解并接受这些新的饮食方案。护士定期对患者进行跟踪服务,并定时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对营养方案进行微调。整个过程中,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全方位关注他们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
针对这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态情况、生存质量以及临床症状疗效,都进行了定期的评估和记录,以便分析精细化饮食管理对老年多病共存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在研究中,采用了多项评价指标以及判定标准来考察精细化饮食管理对老年多病共存患者的影响效果。对比了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患遵医行为优良率。这一评价指标对患者的药物依从性以及治疗效果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对遵医行为的优良率进行评估,可以了解患者对治疗的接受程度和参与程度,进一步了解治疗的有效性。
关注了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评分,包括上腹饱胀、反酸、胃灼热、胸骨后疼痛等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这些症状的改善程度可以直接反映出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也进行了心态评估。通过评估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可以了解患者的心理应对策略,以及其在疾病中的心理状态。这项评估采用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
观察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这包括一般健康状况的改变,心理功能和躯体功能的恢复,以及社会关系的建立。这些维度一起构成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反映了患者的病后康复情况,也是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总的来说,这些评价指标和判定标准为提供了全面、具体的方法来评估精细化饮食管理对老年多病共存患者的影响。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定和分析,可以准确地了解精细化饮食管理在改善老年多病共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1.4 统计学方法
在这项研究中,采用了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充分运用了此软件的高级计算功能,并且依托这款软件,能够得出准确的研究数据。
首要的,所有检测的数据经过检验,都服从正态分布。在处理计量资料时,采用了“x̄±s”表示,同样也运用了t检验进行两组之间的比较。针对病患遵医行为优良率等计数资料,运用了卡方检验,并将结果以百分比进行展示。
另一方面,尤其关注了P值。在的学科内,如果P值小于0.05,则通常认为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的研究中,大多数病患状况评估的比较结果的P值均低于0.05,这表明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即精细化饮食管理对老年多病共存患者的疗效、心态、生存质量以及其遵医行为优良率具有显著影响。
本研究也应注意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来控制可能的混淆因子,如患者的基线特性、治疗诱导的副作用等。SPSS 22.0软件的强大功能使能够进行这些复杂的统计分析,从而使的研究结果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总的来说,的统计方法旨在全面、准确地评估精细化饮食管理在老年多病共存患者护理中的效果,的统计结果则进一步支持了的研究假设,即精细化饮食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老年多病共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态以及生活质量,并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优良率。
2 结果
2.1 病患遵医行为优良率观察结果
病患遵医行为优良率观察结果展示:在实施精细化饮食管理后,观察组40例老年多病共存患者中,有28例(70.00%)表现为遵医行为优秀,11例(27.50%)为良,仅有1例(2.50%)评定为差,优良率达到97.50%。与之相比,对照组40例患者中,优秀者和良者共计31例,优良率为77.50%,低于观察组。经χ²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7.314,P=0.007)。表明通过精细化饮食管理,可以提高老年多病共存患者遵医行为的优良率。
2.2 临床症状疗效评分观察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在上腹饱胀、反酸、胃灼热及胸骨后疼痛等临床症状评分中,观察组的表现显著优于对照组。具体表现为,观察组上腹饱胀平均评分为0.88±0.11,对照组为3.62±0.2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157, P=0.003)。类似情况也在反酸、胃灼热和胸骨后疼痛的症状评分中出现。结论为,精细化饮食管理对改善老年多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明显效果。
2.3 心态评估分值情况分析
在接受了精细化饮食管理的观察组中,患者的HAMA和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HAMA评分从25.46±3.27下降到14.68±2.75,HAMD评分从23.07±4.62减少到13.06±2.57。相比之下,对照组的HAMA评分从25.81±3.58下降到18.49±2.89,HAMD评分从23.13±4.95减少到16.98±3.92。这表明精细化的饮食管理在改善老年多病共存患者的心态方面有显著效果。
2.4 生存质量情况测量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护理后的一般健康状况、心理功能和躯体功能以及社会关系方面,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在护理前方面,观察组的一般健康状况、心理功能以及躯体功能和社会关系的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始数据详见表4。这提示精细化饮食管理对院内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显著提高。
表1 病患之间遵医行为优良率观察[n(%)]表2 病患之间临床症状疗效评分的观察(x̄±s,分)
表3 病患之间的心态评估分值观察(x̄±s,分)
表4 病人的生存质量情况观察(x̄±s,分)
3 讨论
精细化饮食管理对老年多病患者的护理中,患者的遵医行为直接决定了治疗的效果和生活质量。研究结果显示,经过精细化饮食管理的观察组患者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7.314,P=0.007)。这得益于精细化饮食管理的个性化调整和按时监控,患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医嘱,遵医行为的优良率也提升。
在临床症状疗效、心态评估和生存质量测评等方面,观察组患者也优于对照组,说明精细化饮食管理既能提高患者的生理生活质量,也有助于改善心态,为患者带来更全面的益处。
通过精细化饮食管理,医嘱更符合患者实际情况,增强了治疗方案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个性化的管理模式,让老年多病共存的患者得到了更科学、全面的管理,对于改善多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加强老年多病患者的精细化饮食管理,对于患者遵医行为的提升,生存质量的改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精细化饮食管理对老年多病共存患者的护理,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针对上腹饱胀、反酸、胃灼热、胸骨后疼痛等临床症状,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精细化饮食管理能有效降低这些症状的影响,提升治疗的效果。
饮食管理作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患者的身体状态和疾病恢复过程。精细化的饮食管理不仅可以保障患者获取足够和均衡的营养,也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到个性化、精细化的管理,降低不良症状的产生和发展。
成功的精细化饮食管理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医护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耐心的态度和细心的操作。与此患者和家人的配合也至关重要。他们需要理解和接受精细化饮食管理的必要性,积极参与并坚持执行。
通过精细化饮食管理,可以有效改善老年多病共存患者的临床症状,进一步提高护理效果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过去的研究已经表明,老年患者存在高应激性、担忧和阴郁的心理状态,这是有源于他们对疾病的认知、护理困难、应对压力的能力较差等等原因。虽然老年人的应对策略和社会资源可能有助于他们在应对新的医疗问题时提供支持,但这些策略和资源可能在疾病共存、复杂的医疗决策和更大的健康改变的情况下变得不足。
的研究发现,观察组(接受了精细化饮食管理)的患者在心态评估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从表3可以清晰看出,无论是护理前还是护理后,观察组在焦虑(以HAMA评分表示)和抑郁(以HAMD评分表示)的程度上,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尤其是在护理后,焦虑评分降低了约42%,抑郁评分降低了约43%,并且这些结果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
这可以得出,针对老年多病共存患者,实行精细化的饮食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其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对疾病的个体化管理,可为他们提供更有效赴的护理,并能对患者的整体疗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综合考虑,精细化的饮食管理对老年多病共存患者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应用价值。
老年多病共存患者的病情复杂,对其进行精细化的饮食管理,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具有独特的重要性。精细化饮食管理不仅仅关注食物的规模和摄取,还综合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与患者的特定需要。
从的研究结果看,通过精细化的饮食管理, 观察组病人的一般健康状况、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和社会关系都比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 (P<0.003)。这些结果表明精细化饮食管理对于老年多病共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有显著的效果。
其中,由于躯体功能的改善,患者可以进行更多的社交活动,增强其社会性,这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优化饮食结构,实现营养平衡,不仅有助于病情控制,更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精细化饮食管理作为一个整体维度的护理措施,对于改善老年多病共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显著的效果,在护理实践中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苏芸汤玲玲.老年糖尿病患者饮食不遵医行为的原因及护理干预进展[J].上海医药,2022,43(24):36-38.
[2]李争艳,苗金红,白景云,雷玉凤,韩雪,胡元元.基于家属参与的饮食管理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2,28(30):4225-4230.
[3]李燕飞,马艳玲,王蓓,王颖爽.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在门诊青光眼患者中的干预价值[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4(04):467-470.
[4]翁朝凤,张秋镁,黄小凌.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管理结合分阶段饮食在老年高血压中的应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22,12(07):71-73.
[5]林娟萍,蒋智钦,陈青霞.IMB模型联合动机性访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22,12(05):23-26.
[6]徐露.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社区高血压慢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15):176-177.
[7]卢玲珠,黄祯婷,胡所秀.一体化护理对老年冠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15):2205-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