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危急重症,是指因脓毒症所诱发的组织低灌注损伤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1-2],其致死率较高。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救治工作中,优质的医疗资源整合以及医护之间的紧密配合均至关重要。在医护配合救治期间实行科学的护理干预会更有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本研究则针对在感染性休克病患的医护配合救治中合理开展持续性护理干预改进方案的效果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前瞻性选择本院2023年4月-2024年4月接收的感染性休克患者82例,依照抽签法分试验组、对比组,各含41例。对比组女15例、男26例,年龄(47.19±2.83)岁,BMI指数(20.91±3.57)kg/m2;试验组女14例、男27例,年龄(47.22±2.91)岁,BMI指数(20.88±3.49)kg/m2。两组病患的基线数据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比组会在感染性休克患者医护配合救治工作实行常规护理,即对患者病况变化进行密切观察;持续监测其脉搏、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若有异常则即刻告知医生,并配合其开展针对性处理;依照医嘱为患者合理用药等。
试验组则会实行持续性护理改进,具体措施为:①确定持续性改进医护配合小组,包含责任护士、责任护士组长、责任医师、组长医师。小组成员均需接受感染性休克临床救治的专业技能培训,规范救治流程,确定分工合作细则,共同商讨并确定治疗与护理方案。②医护联合查房,查房期间责任医师需要细致介绍病患的诊断经过、当前病情、应用的诊疗方案及实施状况、诊疗期间的疑难处,责任护士则需细致报告病患的基础情况、主要护理措施以及相应执行状况。小组成员需围绕病患当前病况展开总结、分析,商讨并确定后续治疗要点以及护理注意事项。③定期召开讨论会,每周一次,由责任护士组长、组长医师围绕医护配合救治相关工作的进行总结与评价。小组成员还需针对前期医护配合救治过程中存在的短板、问题展开商讨,分析问题原因,确定改进策略,并将其运用至后续的医护配合救治工作中,以此循环往复,实现医护配合救治工作质量持续性改进。
1.3观察指标
运用科室自制问卷围绕两组的医护配合度展开评价,包含配合效果、处置准确性、配合流畅性、操作速度等四个维度,各25分,共计100分,其分值高表明医护配合的程度越佳。应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围绕两组病患家属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展开评估并记录其数据。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6.0实行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则表述为(n%),实行X2检验;计量资料则表述为(x̄±s),实行t检验。P<0.05说明数据资料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的医护配合度分析
试验组关于各维度的医护配合度评分均高于对比组,P<0.05。
表1两组的医护配合度评分数据分析(x̄±s,分)2.2两组的满意度分析
试验组病患家属对于医护工作的总满意度则高于对比组,P<0.05。
表2两组的医护工作满意度分析(n%)3讨论
感染性休克存在着发病急、病况危重、进展速度快等特征,且易引发代谢紊乱、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肝功能异常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3-4]。常规救治工作中的护理配合易存在着对医嘱执行不及时等弊端,影响救治效果。而在医护配合救治中落实持续性护理改进,则有助于医生、护士全面掌握感染性休克病患的病况、救治难点等信息,并共同分析前期医护配合工作中的不足,商讨改进策略,并在后续的救治工作中执行,以此促使护理质量获得持续性提升,使得整体医护配合救治工作流程不断完善,保障救治效果。本研究显示:试验组关于各维度医护配合度评分较之对比组皆偏高(P<0.05);试验组病患家属关于医护工作的满意度较之对比组偏高(P<0.05)。
综上可知,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医护配合救治工作中合理应用持续性护理改进的效果颇佳,能够提升医护配合度,改善病患家属对于医护工作的满意度,推荐在临床护理中参考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小娴.感染性休克患者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J].当代临床医刊,2023,36(05):93-95.
[2]王雨晗.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2,33(03):376-379.
[3]武华军.综合性护理干预对ICU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6):120+138.
[4]马源,司天宁,贺文杰,等.持续性护理改进方案在感染性休克患者医护配合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03):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