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美学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创新设计
王学军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学军,. 基于传统美学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创新设计[J]. 教师教育与创新,2024.6. DOI:10.12721/ccn.2024.157399.
摘要: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新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日趋激烈,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学前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起点,承载着塑造幼儿基本价值观、培养审美情趣与创造力的重要使命。美术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学前儿童表达自我、感受世界的窗口,更是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美学理念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的是传统美学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基于传统美学的美术课程创新设计的研究。
关键词: 传统美学;学前教育;美术教育
DOI:10.12721/ccn.2024.157399
基金资助:

中国传统美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涉猎范围十分广泛,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哲学思考和艺术表达,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将传统美学融入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不仅能够丰富课程内容,提升课程的文化内涵,更能够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然而,当前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在融入传统美学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如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限制了传统美学在学前教育中的有效传承与发展。

传统美学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

(一)优秀文化的传承

传统美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智慧与民族精神。在学前教育阶段引入传统美学,不仅是对文化根脉的追溯与尊重,更是对未来世代文化认同感的培育。幼儿时期是记忆力和模仿能力最强的阶段,通过美术课程中的故事讲述、图案绘制、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幼儿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在心中种下文化的种子。 

(二)培养审美能力

传统美学追求的是和谐之美、意境之美,它强调“以美育人”,即通过美的教育和熏陶来塑造人的品格和情操。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通过展示和解析传统艺术作品,如国画、书法、剪纸、陶瓷等,幼儿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美学风格和表现手法,感受到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些美的体验将逐渐内化为幼儿的审美观念,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发现并欣赏美,进而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

(三)激发创造力

传统美学中的艺术形式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国画中的留白、书法中的气韵生动、剪纸中的精细构图等。这些元素不仅展现了艺术家们的卓越才华,也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灵感。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模仿和创作传统艺术作品,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通过让幼儿尝试用线条和色彩表现传统图案,或者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具有传统元素的手工艺品,都能够有效地锻炼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基于传统美学的美术课程创新设计

(一)课程目标设定的深化

在设定基于传统美学的美术课程目标时,我们需进一步强调其综合性与长远性。除了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掌握外,还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使他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传统美学中的独特韵味与情感表达。在过程与方法层面,除了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还应加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幼儿对传统艺术作品进行个人解读与批判性思考,从而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除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还应引导幼儿认识到传统美学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培养其成为有文化底蕴、有审美素养、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二)内容选择与设计的拓展

在内容选择与设计上,我们可以更加广泛而深入地挖掘传统美学的资源。除了经典艺术作品赏析、传统手工艺体验、主题创作活动外,还可以引入传统服饰设计、建筑美学欣赏、民间艺术形式探索等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同时可以结合幼儿的兴趣点和生活经验,设计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如通过角色扮演再现古代生活场景,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VR技术)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美学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创新的实践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情境教学法可以通过布置传统风格的教室环境、播放古典音乐等方式,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幼儿沉浸在传统美学的世界中。游戏化教学可以设计一系列与传统美学相关的趣味游戏,如“寻找传统图案宝藏”、“书法小达人挑战赛”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项目式学习则可以围绕一个大的主题或项目,如“打造我们的传统艺术小镇”,组织幼儿进行跨学科的探索与创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传统色彩探索之旅”的活动,教师会精心布置一个“色彩小屋”,墙壁上挂满了以中国传统色彩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如青绿山水、朱红宫墙等,同时配以柔和的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艺术氛围。在这个情境中,幼儿仿佛置身于一个色彩斑斓的传统艺术世界,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被瞬间激发。接下来,教师会引导幼儿开展“传统色彩探索之旅”项目。项目初期,通过故事讲述和视频展示,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色彩如“中国红”、“青花蓝”、“琉璃黄”等的起源、象征意义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随后,幼儿被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种或几种传统色彩的深入研究。他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采访家长或教师、甚至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博物馆、传统手工艺作坊等),来收集关于这些色彩的信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幼儿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掌握了传统美学的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四)评价体系构建的完善

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是确保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多元化评价应确保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全面性,除了传统的观察记录、作品展示、同伴评价外,还可以引入家长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形成全方位的评价网络。过程性评价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及时捕捉幼儿的点滴进步和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反馈与鼓励。发展性评价则应关注每个幼儿的独特性和发展潜力,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成长建议和支持。

结语

基于传统美学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创新设计,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提升了教学质量,还有效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化对传统美学的研究与探索,不断创新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方式,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度审美素养的学前儿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叶楠.中职美术教育运用信息化教学的探索研究[J].新课程,2022,(39):193-195.

[2]葛敬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色彩的教学策略[J].流行色,2022,(11):147-149.

[3]唐园园.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的绘本创编分析[J].科幻画报,2022,(09):225-22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