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俗称中风,指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是全球成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久永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虽然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使越来越多的患者智力及肢体残疾得到一定的恢复,但心理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严重影响其进一步康复和生活质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人心理健康与生存质量的关注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因此,如何帮助解决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问题日渐成为临床护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脑卒中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
1.1恐惧脑卒中起病突然、急骤、病情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语或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经常表现出恐惧、紧张。担扰即将来临的危险,还有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才华认为25%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恐惧心理,原因是由于患者对死亡和病情的复发以及特殊环境和特殊医疗处置等所表现的内心感受[2];孙晓莉、胡晓玲指出特别是看到周围预后不良的患者更易产生恐惧、紧张心理。
1.2焦虑焦虑是所有成年人患病后的心理反应。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①对疾病相关知识不了解;②病程长、治疗效果不明显;③经济来源的突然中断,经济负担重;④出现肢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担心疾病影响今后的生活、工作,给家人造成负担。⑤从其熟悉的工作家庭环境来到陌生的医院环境会引起焦虑。李鹏程认为患者对脑卒中缺乏客观认识,对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缺乏了解信任,常常会过度担心自己的病情,或者害怕因医生的误诊误治而瘫痪卧床,丧失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能力,甚至有生命危险而产生焦虑。
1.3抑郁卒中后抑郁为临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3]。最新国外统计发生率大概为32.9%;据国内报告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46.1%。Caeiro等在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发现,约5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现象。由于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经济负担重的特别,加上自我形象紊乱和角色转化困难等因素容易导致患者发生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少言懒动、失眠,对治疗缺乏信心,悲观、失望。抑郁症不仅影响脑卒中的预后,降低生活质量,影响其回归社会;而且增加病死率和自杀率。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认为对PSD(脑卒中后抑郁症)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治疗是非常必要的。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卒中后抑郁会直接导致卒中复发。
1.4情绪不稳定脑卒中患者敏感多疑,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感。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①部分功能障碍导致失语或活动不便,与健康人存在差异,产生的心理不平衡;②各种压力源的持续存在导致情绪波动大;③与外界接触少、信息闭塞。主要表现为多疑、易激动、脾气暴躁,阴晴不定。
1.5依赖与期待患者在患病期间得到家人及周围人的关心和照顾,成为亲人关注的中心,自己有意无意变和软弱无力,时间长了就算机体有一定恢复后,仍期待依赖家人和医护人员的照顾,日常行为和生活管理缺乏自信,处处依赖别人,对康复训练的主动性差,安于患者角色,甚至出现幼稚行为[4]。这种过分依赖的心理直接别重了家属和护理人员的负担,更成为脑卒中康复中的巨大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复。
2.脑卒中患者心理问题的护理干预措施。
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沟通是成功心理护理的前提。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的与患者接触,态度和谒、语言亲切,注意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的运用。护士的语言是联系患者的纽带,是护患沟通的桥梁。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护理人员真诚的交流、安慰、疏导、鼓励等可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减轻和消除消极情绪。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于有失语和功能障碍的患者,要采取保护性、安慰性、鼓励性语言,交谈时语速要慢,适当地使用肢体语言。让患者从听觉上产生亲切感[5];冯军等提倡使用热情、主动的“六个一”服务来促进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即“一声问候、一次生命体征的测量、一杯水、一餐饭、一次环境介绍和填写护理需要需求卡”,为其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管秀梅则强调同时应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2.2获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脑卒中患者由于社会角色的缺如,肢体功能障碍要求长期进行康复训练,更希望获得家属、亲朋好友和社会的支持、关爱。吴善风的研究认为:护士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增强患者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度等主观感受,能改善患者情绪,发挥心理防御机制产生积极的影响。
2.3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各种引起不良情绪的刺激,尽量保持让患者心情愉悦。路芳等指出保持病房舒适、整洁,合适的温湿度,同时减少噪声干扰,为患者提供温馨、安静、舒适的康复环境]可使患者情绪稳定;管秀梅认为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交流,告诉其疾病是一种自然、普遍现象,通过治疗和护理,健康状况会随之改善,鼓励患者说出内心感受,释放内心压力可以改善不良情绪;孙晓莉、胡晓玲指出实施情志护理,可以调节患者情绪。
2.4培养患者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从一言一举一动开始,提高患者适应躯体及语言障碍状态下的生活能力。通过反复的训练,提高患者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让患者逐渐脱离家属的陪护,尝试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自理生活,并不断给予肯定和支持。患者的精神生活往往是自身力量和希望的源泉,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使患者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心态,有意识的提供一些介绍身残志不残的先进人物的有关报纸、书籍阅读,使其从中得到启迪;余福炜建议采用多种方式向患者讲解脑卒中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临床症状、治疗方案,并可请恢复健康的患者现身说法,互帮互助,以激发意志,消除恐惧焦虑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在漫长的恢复阶段随时看到前面的曙光,增强自信心,早日回归社会。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和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拥有一个健康向上、积极乐观、张弛有度的心理,已经成为脑卒中后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去对待患者,转变观念,学会换位思考,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采取各种途径实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巧文献
[1]陈惠琴.康护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3):41-42.
[2]才华.64例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9):1181-1182.
[3]吴时新,裘灵洁,孙洁,等.多学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专,2011,11(10):727-728.
[4孙晓莉,胡晓玲.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心理护理现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专,2011,19(10):1810-1820.
[5]张爱芬,易朝辉,王晓萍.首次脑卒中患者心理状况及心理护理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0):142-143.